俄罗斯符号学研究之韦特罗夫的符号学观解读
本文关键词:俄罗斯符号学研究之韦特罗夫的符号学观解读
【摘要】:俄罗斯是世界符号学研究阵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贡献是基于俄罗斯独特人文传统而展开的文化符号学研究。在洛特曼领衔的莫斯科—塔尔图文化符号学大军中,韦特罗夫是其中一员,他关于符号学研究内容和方法的深入论述,尤其是他提出的符号情境概念为我们研究符号学提供了新的启示。
【作者单位】: 天津外国语大学语言符号应用传播研究中心;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
【关键词】: 符号学 符号情境 符号资源 内涵符号系统
【基金】:201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项目批准号:13CYY094)阶段性成果 天津外国语大学十二五科研规划2011年度青年项目(项目批准号:11QN23)的科研成果
【分类号】:I512.06
【正文快照】: An Interpretation of Vetrov’s Semiotic Theory引言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人文传统的继承性,俄罗斯的符号学研究以洛特曼(Ю.Лотман)创建的莫斯科—塔尔图符号学闻名于世,其最重要的贡献和特色在于文化研究的符号学视角,被称为文化符号学,“苏联是现代结构主义和符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铭玉,陈勇;俄罗斯符号学研究的历史流变[J];当代语言学;2004年02期
2 赵晓彬;洛特曼文化符号学理论的演变与发展[J];俄罗斯文艺;2003年03期
3 康澄;;洛特曼的文化时空观[J];俄罗斯文艺;2006年04期
4 王铭玉;;符号的模式化系统与符号域——洛特曼符号学思想研究[J];俄罗斯文艺;2011年03期
5 王永祥;潘新宁;;语言符号学:从索绪尔到巴赫金[J];俄罗斯文艺;2011年03期
6 王永祥;;文本空间、文本功能、文化遗忘:文化符号学视角的解读[J];俄罗斯文艺;2013年03期
7 卡拉威·库尔;王永祥;;洛特曼在意指过程模式化方面的遗产[J];俄罗斯文艺;2012年03期
8 赵爱国;;20世纪俄罗斯符号学研究的历史分期问题[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9 张杰;符号学王国的构建:语言的超越与超越的语言——巴赫金与洛特曼的符号学理论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10 杜桂枝;莫斯科-塔尔图符号学派[J];外语学刊;2002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云水;;独龙族禁忌的文化人类学解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2 姚国建;论现代诗的“间离效果”[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5期
3 周全田;禅思与诗思的比较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6期
4 李成玉;;赵翼诗歌的“创新说”[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5 陈文钢;;“任性”的叛逆与“坎普”的颠覆——论苏珊·桑塔格的“风格化”[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6 李晓丹;;广告作品意蕴传播的特点[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15期
7 李成玉;;符号中的艺术——简析卡西尔《人论》中的艺术观[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8 乔小六;;对索绪尔“语言任意性”的再认识[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9 陈黎;从康德到巴尔特:西方形式主义文论考察[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10 张薇;熊腾芳;;人神共舞:莎士比亚喜剧对古希腊神话的传承[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铭玉;;谈语言符号学理论系统的构建[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2 王耀华;;理解和尊重多元音乐文化——跨文化音乐比较学的理论基础和特点[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艺术的超越与文明的发展”艺术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3 张静;;宋词的象似性微探[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七辑)[C];2010年
4 高坚;高红艳;;新闻理论研究中的方法论试探[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上册)[C];2002年
5 江耘;;香港电视新闻之特点分析[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上册)[C];2002年
6 燕京晶;刘仲林;;驯服“莽兽”:“两种文化”的融合对科技发展的启示[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7 金科芳;;符号学视角下的英语词条结构[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吕鹏;;生产机制与接受机制的共谋——电视娱乐节目发展的符号学分析[A];中国传媒大学第二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王海锋;;哲学与“哲学”的基本问题——由《哲学通论》引发的思考[A];“《哲学通论》与哲学教育改革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10 朱武雄;;民间宗教的语言与城镇化农村治理——以妈祖信仰为例[A];2010年“海右”全国博士生论坛(公共经济学)“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公共政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胡洁;建构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吴瑛;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黄德先;文化途径翻译研究:争议与回应[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张U,
本文编号:11271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127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