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伍尔夫小说中的“飞蛾”意象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02 07:19

  本文关键词:伍尔夫小说中的“飞蛾”意象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伍尔夫 飞蛾 精神分析 创作 生活


【摘要】:“飞蛾”是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作品《飞蛾之死》中的主要意象,随着它的问世,批评家和学者们都对其中的“飞蛾”意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对之意义和寓意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然而,笔者发现飞蛾不单单在文章中出现,在伍尔夫其他很多作品中都承担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且在她的生活与作品中同时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特别是当我研读了她的传记和日记之后,更加坚定了飞蛾一生即是伍尔夫一生的缩影这一看法,而且“飞蛾”意象在伍尔夫小说中所表达的意义也是鲜有研究。在这篇论文中,笔者将从传记和日记入手,深入探索“飞蛾”在弗吉尼亚·伍尔夫事业与生活中的紧密联系,用精神分析方法作为理论支撑来解读飞蛾在伍尔夫生活与作品中意义与寓意。整篇论文由六个部分组成,包括引论、四个章节和结论部分。在引论部分,笔者介绍对伍尔夫的研究背景及对“飞蛾”意象的研究背景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研究问题,阐明了研究方法,指出了研究意义。第一章结合飞蛾诞生、自缚、破茧与死亡来指出“飞蛾”意象在伍尔夫生活和创作中的作用。第二章通过伍尔夫的作品《出航》中“飞蛾”与其创作的关系,体现探索精神。第三章通过《雅各之室》来阐明“飞蛾”在其生活和作品之间架起了一座情感的桥梁。第四章通过对《海浪》中“飞蛾”意象的研究,说明了它是伍尔夫生活中痛苦和欢乐的象征。在结论部分,笔者指出“飞蛾”不仅在其创作中展现了不同的意义,同时在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生活中也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并对“飞蛾”意象进行最后的总结。
【关键词】:伍尔夫 飞蛾 精神分析 创作 生活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561.074
【目录】:
  • Abstract4-5
  • 摘要5-7
  • Introduction7-20
  • 2. The Literature Review on Virginia Woolf’s Novels8-17
  • 3. The Argument, Methodology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17-20
  • Chapter One The Moth in Virginia Woolf’s Life20-33
  • 1.1 The Birth of the Moth: The Childhood and Growth20-23
  • 1.2 The Suffering of Self Bonding: The Sorrow and Disease23-27
  • 1.3 The Pain of Cocoon-break: The Marriage and Summit of Creation27-31
  • 1.4 The Death of the Moth: Relief and Suicide31-33
  • Chapter Two The Image of the Moth in The Voyage Out33-38
  • 2.1 The Moth and The Voyage Out33-34
  • 2.2 The Moth : The Exploring Spirit34-38
  • Chapter Three The Image of the Moth in Jacob’s Room38-42
  • 3.1 The Moth and Jacob’s Room38-40
  • 3.2 The Moth: The Emotional Bridge40-42
  • Chapter Four The Image of the Moth in The Waves42-48
  • 4.1 The Moth and The Waves42-46
  • 4.2 The Moth : The Pain and Joy46-48
  • Conclusion48-49
  • Bibliography49-51
  • Acknowledgements5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洪灵;走出“愤怒”的困扰——从情感的角度看伍尔夫的妇女写作观[J];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03期

2 王鹏;调和之笔:寻求对立中的统一——伍尔夫《幕间》解读[J];理论学刊;2004年09期

3 李晓文;;试论伍尔夫的日记文学[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4 朱艳阳;;伍尔夫小说的诗化特征[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9年01期

5 杨莉馨;;20世纪以来伍尔夫汉译与研究述评[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6 崔海妍;;新时期伍尔夫研究述评[J];时代文学(上半月);2012年04期

7 冯文坤;超越德立达的自我解构与伍尔夫自我的诗意离散[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5年01期

8 陈剑飞;;伍尔夫的屋子(外二首)[J];西湖;2006年08期

9 刘海燕;;一旦写作生涯被思想照亮——由伍尔夫谈起[J];作品;2007年07期

10 赵慧;申彦霞;;伍尔夫研究评析[J];长城;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璐;;无韵诗章:论伍尔夫小说的诗化特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吕雪梅;;解话中画,理文中纹 解读伍尔夫《海浪》中的立体主义叙事实验[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3年年会暨海峡两岸翻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3 陈静;;挖掘人物背后的隧洞——评弗·伍尔夫《达洛卫夫人》的意识流技巧[A];江西省文艺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王慧卿;德国总统悬而未决 伍尔夫能否如愿[N];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

2 武炳新;流动着的伍尔夫[N];中国邮政报;2002年

3 本报驻柏林记者 柴野;德国总统麻烦大了[N];光明日报;2012年

4 杨莉馨;贝尔绘画艺术对伍尔夫小说的影响[N];文艺报;2012年

5 本报驻柏林记者 王怀成;靓丽时尚的德国第一夫人[N];光明日报;2010年

6 ;《伍尔夫报告》与英国司法改革[N];人民法院报;2001年

7 刘鹏凯;充满诗意的写作[N];海南日报;2004年

8 柳已青;《伍尔夫传》:凋零于水中的英格兰百合[N];安徽经济报;2006年

9 阎立 孔德琴(作者单位分别为合肥工业大学、淮南师范学院);从《简·爱》到伍尔夫[N];光明日报;2004年

10 本报驻德国记者 刘华新;伍尔夫当选德国总统[N];人民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红梅;伍尔夫小说的叙事艺术[D];苏州大学;2006年

2 吕洪灵;情感与理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毛继红;寻找有意味的形式[D];河南大学;2002年

4 潘建;弗吉尼亚·伍尔夫:性别差异与女性写作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俊霞;伍尔夫小说的对话性解读[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2 谷惠文;伍尔夫小说中的“飞蛾”意象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3 白惠yN;生态美学视域下伍尔夫的《达洛维夫人》和《到灯塔去》[D];东北农业大学;2016年

4 翟玉佼;弗洛伊德理论视域下的伍尔夫创作研究[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6年

5 党啸林;伍尔夫小说中的性别关系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6 何平;伍尔夫作品中“房中天使”意象的女性主义分析[D];山东大学;2010年

7 周丽平;伍尔夫小说理论探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8 崔洁莹;论伍尔夫小说中的沟通[D];南京大学;2011年

9 王晶;试论伍尔夫小说创作中的生与死主题[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10 杜娟;死与变:论弗·伍尔夫小说中的存在意识[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11305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1305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364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