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尼采的价值重估角度解读《恋爱中的女人》
本文关键词:从尼采的价值重估角度解读《恋爱中的女人》
【摘要】:戴维·赫伯特·劳伦斯是英国工业时代最具独创性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恋爱中的女人》是他小说创作中最高艺术成就的代表作。自出版以来,受到众多评论家的关注。本文试图从尼采的重估一切价值角度分析小说中个体存在和家庭关系两方面价值体系的崩坏以及劳伦斯如何通过他的主人公--伯金来体现他的重估策略。第一章对文本和重估价值理论做了简要概述。前半部分是对劳伦斯及其作品《恋爱中的女人》的简介,简要介绍作品的情节及其文学影响。后半部分则是对尼采的重估价值理论及其历史背景的简介。第二章主要聚焦于个体存在的价值如何遭到破坏,详细分析了尼采对于工业及其对人性的侵蚀,以及智性知识等方面的观点在劳伦斯的两位主人公--杰拉德和赫敏身上的体现。第三章主要探讨了问题重重的家庭关系价值,劳伦斯分别从夫妻之间以及父母子女之间的疏离予以体现。第四章主要讨论劳伦斯如何通过伯金展示其对个体存在和男女关系的重估策略。结论部分总结以上各个部分以使整篇文章成为相互联系的整体,对重点的内容将再次强调。工业发展导致社会混乱并且使得旧的价值体系遭到扭曲和消解。因此劳伦斯和尼采对与价值体系崩坏的敏锐观察以及他们的重估策略意义重大,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有其局限性。
【关键词】:《恋爱中的女人》 尼采 价值 重估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561.074
【目录】:
- ACKNOWLEDGEMENTS4-5
- ABSTRACT5-7
- 摘要7-9
- LIST OF ABBREVIATIONS9-10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10-23
- 1.1 Lawrence and His Novels10-11
- 1.2 The Novel Women in Love and Its Literature Review11-14
- 1.3 Thesis Statement and Research Questions14-15
- 1.4 The Correlationship Between Nietzsche and Lawrence15-16
- 1.5 Nietzsche’s Revaluation of all Values and its Historical Context16-23
- CHAPTER TWO THE DISTORTED VALUE OF HUMAN BEING23-35
- 2.1 The Seeker of power—Gerald24-30
- 2.2 The Seeker of Extreme Intellectualism—Hermione30-35
- CHAPTER THREE THE DAMAGED VALUE OF FAMILY RELATIONSHIP35-41
- 3.1 The Alienation of the Wife from the Husband35-38
- 3.2 The Alienation of the Sisters from Their Parents38-41
- CHAPTER FOUR THE STRATEGY OF REVALUATION41-53
- 4.1 Birkin’s Self-fulfillment41-48
- 4.2 The Star-Equilibrium between Birkin and Ursula48-53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53-55
- WORKS CITED55-5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国奇;价值在宏观上的分配[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2 潘立玉;;塑造论哲学关于价值理论的统一构建[J];理论学习;2008年05期
3 阎献晨;关于价值概念本质规定研究述要[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1994年04期
4 吴宣恭;价值创造和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J];学术月刊;1995年09期
5 赵守运,邵希梅;论哲学范畴的价值二重性[J];长白学刊;1995年02期
6 程金城,马晖;20世纪中国社会重大变革与文学价值体系重建[J];文艺研究;2003年06期
7 李翔;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价值创造[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8 齐越,方平;任务价值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心理科学;2005年02期
9 张光山;;哲学上的“价值”与经济学中的“价值”之区别[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10 朱红伟;;研究范式、价值理论与自然观[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Ben Fine;李优亮;;价值理论仍然非常重要:一种个人观点[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11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赵准;;对马克思价值理论的一种新阐释——理想和现实的结合[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4年
3 张俊山;;对知识型劳动的价值创造性质辨析[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4年
4 俞吾金;;重视对马克思的价值理论的研究[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6)[C];2008年
5 吴玉梅;华兴夏;杨春瑰;;基于马克思国际价值理论的中美贸易不平等研究[A];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刘伟;;经济学为什么要研究价值理论[A];前沿 创新 发展——学术前沿论坛十周年纪念文集(2001-2010年)[C];2011年
7 焦丽萍;;个人价值理论的当代阐释[A];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第十四届全国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8 陈琛;;发展马克思国际价值理论的重要意义[A];当代中国经济问题探索(下册)[C];2004年
9 杨建军;;知识、分配、剥削与劳动价值[A];第十二次资本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孟捷;;关于市场价值的若干概念问题——一个补论[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健;价值理论创新与坚持剥削理论[N];社会科学报;2001年
2 特约记者 刘洪军;市场经济中是否存在剥削[N];中华工商时报;2001年
3 南开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 罗润东 秦海英 刘洪军 曹利群;再论劳动价值[N];中国财经报;2001年
4 胡问鸣;经典与现代[N];中国航空报;2005年
5 朱健;肯定占有要素在价值决定中的作用[N];社会科学报;2001年
6 刘解龙;要素的重要性与劳动的价值创造性[N];社会科学报;2001年
7 李义平;价值、价格理论的演变与启迪[N];中国经济时报;2001年
8 魏埙;一种全新的价值理论[N];中国经济时报;2001年
9 陈毅然;当今我们如何看“劳动价值”[N];联合时报;2001年
10 卫兴华;在坚持和发展的统一中深化研究和认识[N];人民日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继国;价值运行论纲[D];厦门大学;2000年
2 于桂兰;私营企业工人劳动力价值实现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3 岳宏志;马克思价值理论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4 张晓刚;产权的社会化选择与公有制实现[D];吉林大学;2007年
5 李向前;企业价值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6 武永祥;基于价值理论的住区开发和谐整合及效率提升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7 王瑞雪;耕地非市场价值评估理论方法与实践[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8 乔均;基于马克思主义市场价值理论的品牌价值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9 杨震;法价值哲学导论[D];黑龙江大学;2001年
10 郑文范;科技进步与劳动价值论的发展[D];东北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代学;价值理论的比较教学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2 游懿;广义价值与产品功能优化配置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3 唐玖萍;如何理解哲学“价值”范畴[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冯斌星;论精神产品的价值[D];西北大学;2002年
5 代峰;理论和现实二维中的价值“多元”与“一元”[D];华侨大学;2003年
6 陈伟;马克思劳动力价值理论视角下农民工工资研究[D];鲁东大学;2012年
7 杨柳;《老子》的价值理论及时代命运[D];吉林财经大学;2014年
8 呼倩茹;商品价值理论的视角研究[D];山西大学;2015年
9 谭建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与价值及其关系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10 伍红建;知识经济条件下商品价值创造的特殊性[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1306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1306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