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伦理诗学中的理性和情感
本文关键词:柏拉图伦理诗学中的理性和情感
【摘要】:柏拉图诗学是柏拉图研究界的热点话题。柏拉图关于诗的论述广泛存在于多部对话作品中,其中主要包括《国家篇》《伊安篇》《法篇》《斐多篇》《会饮篇》《斐德罗篇》《普罗泰戈拉篇》等。国内外学者针对柏拉图诗学的争论主要集中在诗与哲学的复杂关系上,或主张柏拉图批判诗歌以建构其哲学体系,或认同柏拉图作为哲学诗人的角色,或解释柏拉图对待诗歌的矛盾态度,而学界的研究尚未能说明柏拉图诗学的伦理本质和内涵。在柏拉图对话中,诗与哲学的关系在伦理上体现为情感和理性之间的关系。因此,在诗与哲学之争的背景下,本论文以柏拉图诗学为研究对象,以柏拉图的伦理学为进路,从理性和情感入手,试图论证柏拉图诗学的伦理本质和内涵。本论文由引言、主体、结论三部分构成。引言包括文献综述、研究问题、研究方法、论文构架四个部分,其中,着重梳理了国内外柏拉图诗学的研究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引出了本论文要研究的三个问题。论文的主体部分共分为三章。第一章通过建构理性和诗歌、理性和诗人以及理性和诗歌观众之间的关系,论证柏拉图对古希腊诗学提出的理性要求,表现为理性诗歌在内容上应该表现神的本质和美德,在形式上应该重视单一性;理性诗人应该对知识有正确的认识;理性观众应该重视灵魂和美德的培养。第二章通过建构情感和诗歌、情感和诗人以及情感和诗歌观众之间的关系,探讨古希腊诗学的情感特征,古希腊诗歌在内容上描述神的表象,在形式上重视创新;古希腊诗人模仿、无知、受神启;古希腊观众本质上追求愉悦,缺乏美德。第三章论证柏拉图对话作为诗学的伦理本质是善的诗学。在柏拉图的伦理学中,善由理性和情感之间的辩证关系达成,善是理性和情感的结合,但善更接近理性。同时,在柏拉图对话中,哲学与诗之间具有对话的可能性。基于理性和情感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哲学与诗进行对话的可能性,柏拉图对话可以被视作善的诗学,这种诗学具体体现为柏拉图对话在内容和形式上是理性和情感辩证关系下的善的诗;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是理性和情感辩证关系下的善的诗人;善的诗和善的诗人的目的是培养对话参与者辩证处理理性和情感关系的能力,使其成为城邦的善的公民。在结论部分本论文指出,在古希腊社会伦理衰败的背景下,首先,柏拉图从理性的角度,勾勒出了理性诗学的特征;继而,从情感的角度,柏拉图探讨了古希腊诗学的情感特征;最后,从理性和情感的角度,本论文论证了柏拉图对话作为诗学是在理性和情感辩证关系之下、哲学与诗之间进行着对话的善的诗学。
【关键词】:柏拉图 诗学 伦理学 理性 情感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106.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Introduction8-16
- Literature Review9-12
- Research Questions12-13
- Methodology13-16
- Chapter 1 Reason:Plato's Critique of Ancient Greek Poetics16-28
- 1.1 Reason16-19
- 1.2 Reason and Poetry19-22
- 1.3 Knowledge of Rational Poets22-24
- 1.4 Soul of Rational Audience24-28
- Chapter 2 Emotion:Plato's Critique of Ancient Greek Poetics28-38
- 2.1 Emotion28-31
- 2.2 Emotion and Poetry31-34
- 2.3 Ignorance of Emotional Poets34-36
- 2.4 Soul of Emotional Audience36-38
- Chapter 3 Reason and Emotion:Platonic Poetics of Goodness38-52
- 3.1 Dialectics between Reason and Emotion in Goodness39-42
- 3.2 Dialogue between Philosophy and Poetry in Platonic Dialogues42-44
- 3.3 Platonic Dialogues as Poetics of Goodness44-52
- Conclusion52-55
- Major Findings52-54
- Limitations54-55
- Bibliography55-57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57-58
- Acknowledgements58-60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妙法;Metaethics(后伦理学)与Metaphysics(后物理学)——粗议中西哲学之异同及中国有无哲学的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2 周琦;;继承与超越——“和谐世界”思想探析[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12期
3 杜军虎;;后现代主义对“人类中心论”的批判[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4 周述波;;“他者”注视下的“自我”飞翔——从电影《再见艾丽丝》看男权场域中的女性遭遇[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5 高媛媛;;试论《诗经》中的婚恋诗[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7期
6 刘静;;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中对“不朽”的精神朝圣[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1期
7 刘鹏飞;;萨特的存在主义三原则在《动物园的故事》中的体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8期
8 张珍芳;;柏拉图与孔子的诗学观比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2期
9 付川;;西方理性传统与浪漫主义[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10 何小英;;哲学在社会发展和个人进步中的功用[J];安顺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桑本谦;;传统刑法学理论的尴尬(Ⅱ)——面对梁丽案[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潘海啸;;关于3G时代的音乐产业和音乐文化的预见性研究[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3 张作竹;;自然辩证法的系统性特征研究[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4 申仁洪;;论柏拉图的课程理念[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庄永成;;我国工业设计急需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6 董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A];第19届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研究论文集[C];2009年
7 李永新;;身体是审美意识形态的物质基础——伊格尔顿审美意识形态理论中的身体问题[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8 刘进田;;马克思人的自我完成价值思想初探——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价值哲学思想研究[A];马克思主义探原——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文集[C];2011年
9 俊薰;;意识论[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10 刘春芳;;论西方浪漫主义运动的伦理观[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玉堂;边沁功利主义分析法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朱新春;莱布尼茨自然有机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4 刘自学;论政治哲学范式的演进[D];南开大学;2010年
5 张伟强;法律制度的信息费用问题[D];山东大学;2010年
6 邵鸿雁;中国美学“味”范畴新论[D];吉林大学;2011年
7 吴琳;人的生存模式哲学反思[D];吉林大学;2011年
8 关晓铭;财产权利的政治逻辑[D];吉林大学;2011年
9 宫瑜;交往理性与道德共识[D];吉林大学;2011年
10 王学谦;酒神狂歌与刑天之舞[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潇;分判与会通:中西意象理论的对话[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丽芳;论圣·奥古斯丁的神学美学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于艺璇;理性的光辉:柏拉图的诗学思想[D];西北大学;2011年
4 张乃午;蓝与黄的对话[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段婵娟;荷马灵魂观中的政治哲学思想[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6 王伟丽;“卡塔西斯”和“诗可以怨”[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贝贝;古希腊人的生死观探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田晓瑜;柏拉图摹仿说的现代阐释[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1年
9 苏擘;柏拉图Vs.荷马——西方文明史上哲学与文学的第一次激烈对抗与融合[D];河北大学;2001年
10 孙燕华;鲁迅二十年代中期各体创作的诗学品格[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11350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1350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