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宠儿》中女性主义意识的觉醒

发布时间:2017-12-02 18:26

  本文关键词:《宠儿》中女性主义意识的觉醒


  更多相关文章: 奴隶制 女性黑奴 女性主义意识


【摘要】:托妮·莫里森,1931年出生于美国的俄亥俄州,是美国著名的黑人女作家。和90年代流行的黑人女作家写作风格一样,莫里森专注于从黑人的生活经历出发,重塑美国的黑人历史。她回顾不堪的过去,唤醒沉寂的声音,改编传统经历故事,重新创作了非裔黑人在美国的生活经历。历史,记忆和故事之间的关系以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紧张关系在《宠儿》这部作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挖掘和体现。从1970年起,莫里森共创作了十篇长篇小说,在这当中,《宠儿》被誉为最成功,也是最震惊人心的一部作品,它是美国黑人文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宠儿》自从1987年出版以来,就畅销全国,并在1989年赢得了普利策奖,该书作者在1993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宠儿》改编自玛格丽特·加纳的真实故事。玛格丽特·加纳是一个逃亡的奴隶,她在绝望的挣扎中杀死了自己的女儿,以免她被抓回去时饱受痛苦和凌辱。这个故事在本书出版之前几乎无人知晓。很多西方大学的文学院都将此书列为现代学派,意识流小说,黑人文学,女性主义文学等的必修课。本文意在揭示意识觉醒的过程和美国黑人女性独立人格的价值。通过对小说中女性性格的分析,作者得出结论,黑人终将走出奴隶历史悲剧阴影,过上美好生活。
【作者单位】: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
【分类号】:I712.074
【正文快照】: 一、介绍莫里森为《宠儿》一书所选取的场景是辛辛那提城郊的蓝石路124号凶宅。虽然奴隶制已被废除10年了,但被杀婴儿——“宠儿”的冤魂一直在家中肆虐,家人中死的死,精神崩溃的精神奔溃。最后,是成长起来的另一个女儿丹芙和黑人民众一起帮助她摆脱了宠儿,开始面对新生活。《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牛晓红;;《宠儿》中语言的陌生化[J];科技信息;2009年26期

2 罗桂保;李维兴;;论《宠儿》的不确定性[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9期

3 李洁平;张福勇;;《宠儿》开放式结尾之艺术魅力[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4 彭艳秋;吴庆宏;;试论《宠儿》中历史记忆的意蕴[J];电影文学;2009年11期

5 孙艳芳;;论鬼魂在《宠儿》中的修辞功能[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年10期

6 章汝雯;;《宠儿》汉译本中话语的建构与解构[J];外语教学;2011年06期

7 杜志卿;;《宠儿》研究在中国[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8 罗毅;;“他者”视角下《宠儿》的情感解读[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9 王秀杰;;从空间视角解读《宠儿》中黑人群体的建构[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10 刘红云;;《宠儿》中名字的含义分析(英文)[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2年09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雷格;在爱与恨的边缘[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浩宇;《宠儿》中的陌生化[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2 张军;对小说《宠儿》的巴赫金式解读[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3 陈红;论《宠儿》的叙事策略[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张迅;《宠儿》的文化诗学解读[D];温州大学;2009年

5 谢梅;《宠儿》:一个带有爵士乐特点的开放文本[D];云南师范大学;2008年

6 李倩;《宠儿》中男性权威的颠覆[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7 李明娇;创伤与复原:《宠儿》中的母亲杀婴主题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8 程国华;《宠儿》文本内反独白因素分析[D];中南大学;2010年

9 汪晓燕;以巴赫金的叙事理论解析《宠儿》的叙事策略[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0 司马双龙;论《宠儿》[D];苏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2458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2458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e3f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