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分裂走向整合—对《麦田守望者》中霍尔顿的弗洛伊德式精神分析解读
本文关键词:由分裂走向整合—对《麦田守望者》中霍尔顿的弗洛伊德式精神分析解读 出处:《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麦田守望者》出版于1951年,是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迄今为止出版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由于这部小说一经出版便极为受欢迎,所以被称为美国20世纪文学的“现代经典”,塞林格一时间成为了二战后最受欢迎的小说家之一。但与此同时,小说出版后也在评论界引起了各种争论,褒贬不一,主要歧义是针对主人公霍尔顿·考菲尔德的评价。本文根据弗洛伊德结构模型理论分析霍尔顿的性格结构,即霍尔顿的本我、自我、超我以及三者之间的内在矛盾。当自我不能成功调节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时,将会产生焦虑。而这时自我会运用自我防御机制来减轻焦虑的状态。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霍尔顿的焦虑。最终,霍尔顿通过爱和自身的顿悟实现了其精神的整合。本论文引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自我防御机制理论来分析造成主人公霍尔顿人格分裂的原因以及他实现自我整合的途径,试着为理解该论文最重要的主题—从分裂走向整合提供了新的视角。本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概述了塞林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简要介绍了《麦田守望者》的故事内容及研究现状,并对本文所依据的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自我防御理论作了简要说明。第二章介绍了本文所引用的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着重对霍尔顿的分裂人格和心灵冲突进行了详细阐述。第三章则对霍尔顿由分裂走向整合进行了阐述。对本文所依据的弗洛伊德的焦虑和自我防御机制理论作了说明。第一部分着重探讨霍尔顿运用合理化和倒退防御机制对潘西中学开除事件等现实性焦虑,以调试心理。第二部分着重探讨霍尔顿对神经性焦虑的防御,包括对女孩简的感情压抑,并且弥补缺失的母爱。第三部分着重探讨霍尔顿运用反向行程和抵消的防御机制对招妓事件等产生的道德性焦虑的防御,这一系列的防御机制的过程使其成长。第四章则对霍尔顿的精神整合进行了阐述。通过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讨论了霍尔顿自身的顿悟,霍尔顿逐步从一种灰心绝望的情绪中走了出来。他开始以一种乐观的眼光去认识世界。霍尔顿慢慢接受这一观念:世界存在毁灭的绝望,但是也同样存在新生的希望。总之,本论文试图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来阐释《麦田守望者》。通过对霍尔顿精神分裂以及使霍尔顿得到整合的自我防御机制进行了详细阐述,本论文探讨了个人在分崩离析的社会中如何保持心理上的完整,如何理解个人本质与人生意义的问题。
【学位授予单位】:华北电力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712.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邰蓓;霍尔顿的缺失与找寻[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2 施兆莉;;从隔离到和解——评《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的精神成长历程[J];大学英语(学术版);2006年01期
3 傅燕晖;;生—死—回归之旅——解读《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4 黄影秋;;《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个性及其成因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1期
5 王翔敏;;霍尔顿与第一人称不可靠叙述者[J];前沿;2008年04期
6 孙卫红;;有趣的悖论:评霍尔顿的谎言[J];皖西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7 刘瑶;李黎;;霍尔顿·考尔菲德:矛盾的孤立者——解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复杂个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0期
8 李文星;;霍尔顿的认知障碍——再评《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年03期
9 卢艳玲;;垮掉的英雄——浅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霍尔顿形象[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10 郎晓娟;;霍尔顿:美国三喻文化的一面折射镜[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阮倩;;霍尔顿“误读”出的虚假人生[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张洁;;从叛逆到妥协——用心理分析法解读霍尔顿[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3 籍琰;;从抗拒到和解——评《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的精神成长历程[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4 蔡娴;;无声的抗议 遥远的呼唤——《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的心理解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3年年会暨海峡两岸翻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5 甘婷;;追求人性的真、善、美——霍尔顿与贾宝玉精神世界的比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6 彭朦朦;;《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二元对立的消解[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武炳新;霍尔顿:生活在程序之外[N];中国邮政报;2002年
2 王平;快速开新店的秘密[N];中国计算机报;2007年
3 儿童文学作家 徐鲁;男孩子必须面对的人生课题[N];中国教育报;2005年
4 董国超;“麦田守望”与“解救兔子”[N];文艺报;2011年
5 ;威尔士:大不列颠王冠上的明珠[N];国际商报;2008年
6 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梁永安;有一种生存叫“霍尔顿”[N];解放日报;2010年
7 宫敬才(本报书评人);超越科学与人文两极对立的“第三条道路”[N];中华读书报;2006年
8 年月;青春小说唤醒青春记忆[N];厦门日报;2005年
9 刘兵(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科技所);远离爱因斯坦的科学与反科学之争[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瑛;霍尔顿形象解读[D];南昌大学;2006年
2 耿苗苗;从存在主义视角论霍尔顿的悲剧性[D];海南大学;2015年
3 魏亮;人本主义心理学视域下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的心理蜕变分析[D];南昌大学;2015年
4 吴素静;由分裂走向整合—对《麦田守望者》中霍尔顿的弗洛伊德式精神分析解读[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5 董晓飞;《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考菲尔德人格的弗洛伊德式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6 李玉晶;《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精神成长[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7 肖岚;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的心理症状及根源[D];山东大学;2010年
8 赵恩鹏飞;霍尔顿的困境[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方平;孤独的守望者——霍尔顿精神世界解析[D];吉林大学;2004年
10 李兰冬;从青年心理学角度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考菲尔德[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3269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3269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