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新小说叙事模式研究
本文关键词:韩国新小说叙事模式研究 出处:《延边大学》2013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韩国新小说 叙事模式 叙事时间 叙事空间 叙事视角
【摘要】:叙事模式是叙事者与故事之间的关系类型。由于叙事者总要向读者展开情节、描叙人物,并对小说世界做出有关情感的、思想的或价值上的判断,所以,叙事者总是要在叙述故事时采取某一种方式。纵观中外的小说叙事学的先行研究,许多研究家在建立自己理论模式时,尽管在细节上有许多不同之处,但在总体上却都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了叙事时间、叙事空间、叙事视角等这三个方面。韩国古代小说在叙事时间上基本采用“一人一代记”的连贯叙述,在叙事空间上相对地采用了非现实空间,在叙事角度上基本采用全知全能的视角。这一传统的小说叙事模式,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受到西方文学理论的冲击,并在一系列‘对话’的过程中,外来小说形式的积极移植与传统文学形式的创造性转化,共同促成了韩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 韩国新小说从内容上来看,突出的是开化、新教育、破除迷信等主题;从结构来看,新小说是从传统小说到近代小说的转变过程,起到了承上启下、衔接古今的重要作用。但根据先行研究资料发现韩国学者们往往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资料的收集和罗列中,而显得理论深度不够。因此本文将以叙事学理论为指导,通过文本细读和原典实证,系统而全面地勾勒出韩国新小说的叙事模式的转变。 本文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章绪论,主要澄清本论文研究的一些基本问题,包括研究的对象、范围及目的和意义、研究现状、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第二章是韩国新小说叙事模式转变的文化背景为小说的“外部研究”,从韩国近代社会文化背景、韩国近代小说观念的转变和文本特征、域外小说的冲击三个方面入手,还原韩国新小说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 第三章是韩国新小说叙事时间的转变。小说的叙事所占的篇幅和故事中的叙事时间有着密切的关系,韩国新小说中作者根据故事情节的需要将叙事时间加以艺术处理。如叙事时间的省略、停顿、重叠等。这样的时间模式充分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理变化的过程,深刻揭示人物的性格和命运,产生特殊的美学效果。 第四章是韩国新小说叙事空间的转变。在小说中,时间和空间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任何的个人思考和群体行为都必须在一个具体的空间中才能得以进行,空间可以说是我们行动和意识的定位之所;反之,空间也必须被人感知和使用,才能成为活的空间,才能进入意义和情感的领域。韩国新小说借助不同时空场面的叠印或对比来获得特殊的美感,又以相对集中的现实空间为小说舞台,给我们展现了一幕幕的人间百态。 第五章是韩国新小说叙事视角的转变。小说在一定意义上是叙事的艺术,是一种叙事文体,而小说叙述者对叙事文本的事件、人物等展开描述时,必然离不开一个叙事的视角,叙述者正是通过这一叙事的视角将所观察到一切表现出来。韩国新小说继承了传统小说全知全能叙事视角的同时,还以限制叙事者的视野,来增强小说的真实感,有意离间作者与叙述者,或提供另一个审视角度,留给读者更多回味的机会,进而突现了叙述者的心灵、情绪体验,并由此展开由内而外的显示。 第六章是结论,通过与近代小说叙事模式的比较研究归纳韩国新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及其在韩国小说史上的意义。 有关韩国新小说的先行研究大多是从小说的内容层面的研究,而对小说形式层面研究却寥寥无几。在笔者所掌握的资料中,还没有比较全面系统地研究韩国新小说叙事模式转变的论文。这在韩国新小说叙事模式研究之中是一种新的尝试。但是由于笔者学识有限,只是浅谈韩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目的在于抛砖引玉,引起更多学者的重视和研究。
[Abstract]:The narrative pattern is the type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arrator and the story. As the narrator to the reader depicts unfolding the plot, characters, and to make the emotional novel world and thoughts or value judgments, so the narrator always has to adopt a certain way when in narrative. Throughout the study of the Narratology at home and abroad, many researchers, when establishing their own theoretical models, though there are many differences in details, they generally cast their eyes on the three aspects of narrative time, narrative space and narrative perspective. The Korean Ancient Novel using "one generation" coherent narrative in narrative time, the narrative space relative to using the non real space, the basic use of omniscient and omnipotent perspective in the narration angle. This is a traditional narrative mode, at the end of nineteenth Century and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by the impact of western literary theory, and in the process of a series of "dialogue"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foreign novels and traditional literary forms of positive transfer forms of creative, contributed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Korean novels narrative mode.
【学位授予单位】:延边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312.607.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恒展;已始“有意为小说”——《幽明录》散论[J];蒲松龄研究;2002年04期
2 郑红翠;浅谈《聊斋志异》故事类型与大团圆结局方式[J];蒲松龄研究;2003年01期
3 许建章;论《聊斋志异》“弄假成真”的艺术技巧[J];蒲松龄研究;2003年04期
4 孙海平,杨永洁;浅析《婴宁》的叙事技巧[J];蒲松龄研究;2005年02期
5 李军锋,王恒展;简论宋元话本小说对《剪灯新话》的影响[J];蒲松龄研究;2005年02期
6 邹宗良;;隐含作者与真实作者——《聊斋志异·娇娜》篇创作心态探析[J];蒲松龄研究;2008年01期
7 倪浓水;;《聊斋志异》涉海小说对中国古代海洋叙事传统的继承和超越[J];蒲松龄研究;2008年02期
8 李杰玲;李寅生;;论《小豆棚》对《聊斋》的模仿和变异[J];蒲松龄研究;2008年02期
9 宋瑞彩;;论《论语·先进》侍坐章中的小说因素[J];蒲松龄研究;2011年02期
10 王军明;;《凤阳士人》情爱模式的叙事伦理学诠释[J];蒲松龄研究;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林珍;;《远山淡影》中的不可靠叙述与读者解读[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蒋红艳;徐晓杰;;修辞性叙事理论框架中交流模式研究[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莫先武;;王国维“境界说”对中国百年文论的影响[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童庆炳;;重建·隐喻·哲学意味——历史文学作品三层面[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5 邱畅;;中国形象在美国小说中的误读[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七辑)[C];2010年
6 孙素茶;;喜剧形式下的悲剧内涵——解读马克·吐温的《苦行记》[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段军;耿光华;;动静相和 道技相谐——论“三言”的叙事结构[A];水浒争鸣(第十辑)[C];2008年
8 李桂奎;;《水浒传》的“财欲”叙事及其结构形态[A];水浒争鸣(第十一辑)[C];2009年
9 达海军;;船山诗歌题材及其分类[A];2008年湖南省船山学研讨会船山研究论文集[C];2008年
10 田茂军;陈蓉;;论短信文学的审美特征[A];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魏晓红;乔治·艾略特小说的心理描写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杨素秋;“文革文学”与“新时期文学”的关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李言统;故事歌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5 赛力克布力;论新时期哈萨克小说创作[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鸿雁;唐前叙事诗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吕敏宏;手中放飞的风筝[D];南开大学;2010年
9 李长中;文学文本基本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刘佳;黑泽明作品的美学特质及其对当代中国电影的启示[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立光;“说岳”题材小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晶晶;克莱门茨《大学比较文学》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岳佳宁;端木蕻良长篇小说论[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单雅娇;《京华烟云》的文化回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周思谕;清末民初对《福尔摩斯探案集》的译介[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姜萍;用生命探寻文学的夜路[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梁健婧;《红楼梦》女性读者的审美心理探微[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孙丽凤;鲁迅与台湾文学的关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郭建飞;周瘦鹃的“礼拜六”[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姜媛;凌叔华小说创作与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3423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342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