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危机与本性升华—菲茨杰拉德《夜色温柔》的文学伦理学分析
发布时间:2017-12-27 19:11
本文关键词:信仰危机与本性升华—菲茨杰拉德《夜色温柔》的文学伦理学分析 出处:《东北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夜色温柔 人格变化 道德信仰危机 本性升华 文学伦理学批评
【摘要】:《夜色温柔》是美国“爵士乐时代”的杰出代言人——菲茨杰拉德发表于20世纪30年代的一部长篇小说。国内外对这部作品的研究不少,而以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解读的很少见。 本篇论文先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分析《夜色温柔》中主人公狄克人格变异的过程,由于人格变化属于道德领域,所以将此精神分析理论上升为文学批评理论,从文学伦理学的角度考察特定历史时期文学作品中的道德现象,并用现实社会作品中的道德观对当前小说中的道德现象做出价值判断。这也正是文学批评理论的要求所在:文学伦理学批评是在借鉴、吸收伦理学方法基础上融合文学研究方法而形成的一种用于研究文学的批评方法,不仅要对文学史上的各种文学描写的道德现象进行历史的辩证的阐释,而且要坚持用现实的道德价值观对当前文学描写的道德现象做出价值判断。 本篇论文由五章组成,第一章是对《夜色温柔》的作者和作品的简述,以及国内外对这部作品的研究现状。第二章是对文学批评理论的介绍,以及用此理论分析这部作品的可行性分析。第三章是主体部分,重在分析主人公人格变化的原因,先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分析,而后用文学批评理论分析。然而提到西方人的道德观就不得不联系他们的宗教信仰,以宗教形式表现出来的道德变化归根结底还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第四章也是主体部分,描写主人公意识的觉醒和回归真实的自我,具体表现在多方面。第五章是结论,对前文的总结,以及主题升华。 影响主人公人格变化的原因有很多,这些变化不仅受到特定时期经济、政治、文化背景的影响,也受到作者亲身经历的影响,变化也反射当时人们的信仰危机。主人公最终的本性升华在某种程度上强调了自我、超我在人格结构中对于人之所以称之为“人”的“人性”和维护自我独立与尊严的“人权”有重要意义。 不同历史时期的道德观有不同的标准和表现形式,当今社会的道德观在新时期下有不同的表现,但无论经济基础怎样变化,传统优秀的道德标准不会变,维护自身的独立和尊严是最基本的,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是人之所以称之为“人”的最显著特点。
[Abstract]:"Tenderness in the night" is an outstanding spokesman for the American "Jazz Age" - a novel published in 1930s by Fitzgerald. There is a lot of research on this work at home and abroad, and it is uncommon to read by the methods of Literary Ethics Criticism.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712.0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与道德批评[J];外国文学研究;2006年02期
,本文编号:13428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3428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