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婚姻与家庭对人格形成的影响——以《面纱》为例

发布时间:2018-01-01 05:11

  本文关键词:婚姻与家庭对人格形成的影响——以《面纱》为例 出处:《英语广场》2015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面纱》 婚姻 家庭 伦理 批评 道德


【摘要】:当今社会语境下,人格是一个复杂问题。个体在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中,人格起着重要作用,人格的形成受到婚姻和家庭的深远影响。本文采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方法,以英国作家毛姆的小说《面纱》为例,展开婚姻与家庭对人格形成的影响分析,并对当下中国社会婚恋中普遍存在的个体人格缺失问题,进行选择性反思。
[Abstract]:In today's social context, personality is a complex problem. Personalit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material and spiritual pursuit. The formation of personality is deeply influenced by marriage and family. This paper uses the method of literary ethics criticism to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marriage and family on the formation of personality with Maugham's novel "veil" as an example. At the same time, the problem of personality deficiency in marriage and love in Chinese society is reflected selectively.
【作者单位】: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分类号】:I561.074
【正文快照】: 引言婚姻和家庭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后基础的伦理概念,婚姻来源于秩序稳定的需要,家庭则开始于婚姻的结合。个体成长于家庭里,个体人格的无意识形成萌芽于家庭,成熟于婚姻。所以婚姻与家庭对人格形成的影响格外深远。威廉·萨默赛特·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1874~196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黄佩君;;出轨与救赎——解读毛姆《面纱》[J];疯狂英语(教师版);2008年02期

2 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在中国[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3 赵京娟;;论婚姻的道德基础[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4 陈淑华;;道家思想对毛姆小说《面纱》的主要影响[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5 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基本理论与术语[J];外国文学研究;2010年01期

6 侯秀杰;缺失与拯救——试析毛姆对人性的探索[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经苹;;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下《名利场》中的婚姻爱情伦理观[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11期

2 林琳;;《午餐》中人性的弱点[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3 吴远青;李明明;;《珍妮姑娘》的文学伦理学解读[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21期

4 崔潇月;;环境伦理中的身份变化——解读伊恩·麦克尤恩的《蝴蝶》[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1年08期

5 于美琴;;伦理禁忌的慨叹——论哈代《儿子的否决》[J];池州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6 袁雪生;;身份逾越后的伦理悲剧——评菲利普·罗斯的《美国牧歌》[J];当代外国文学;2010年03期

7 周艺;;自然和人性的较量——从文学伦理学视角解读《日光》[J];当代外国文学;2011年01期

8 聂庆娟;;《欲望号街车》的文学伦理学解读[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2年04期

9 刘霞;;《失乐园》的文学伦理学解读[J];电影文学;2011年22期

10 孙怡;崔鑫;;评毛姆小说《面纱》与同名电影的两种结局[J];电影文学;2012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庄新红;莎士比亚戏剧的伦理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夏文静;英国维多利亚时期女性小说文学伦理学批评[D];吉林大学;2013年

3 蔡隽;大卫·马梅特戏剧伦理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4 郑斯扬;新时期以来女性写作中的乡土伦理观[D];厦门大学;2014年

5 林宛莹(LIM WOAN YIN);传统的再生:中国文学经典在马来西亚的伦理接受[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6 刘红卫;哈罗德·品特戏剧伦理主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7 吴志凌;围城内外的变奏[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8 陈学谦;诺贝尔文学奖美国获奖作家作品之环境伦理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9 杨革新;美国伦理批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龙富;人性的限制与突围[D];湘潭大学;2010年

2 杨领娟;《我的安东尼亚》中的关怀意识[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楠;追逐月亮之路[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4 梁其宝;霍桑美真善圣的伦理诉求[D];合肥工业大学;2011年

5 宋菲菲;中国文人写作伦理的表现和演变[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秦丽英;《卡拉马佐夫兄弟》的弑父主题[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刘沙沙;论《红字》中的伦理两难与选择[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关艺yN;伦理选择与道德目标:论奥德修斯的返乡[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孙淼;拉纳尼姆之梦:论劳伦斯小说《袋鼠》的主题[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于振飞;《道连·葛雷的画像》的文学伦理学解读[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秋红;“毛姆问题”的当代思考[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1995年04期

2 刘英;;回归抑或转向:后现代语境下的美国文学伦理学批评[J];南开学报;2006年05期

3 马莉;摆脱枷锁 走向彻悟——试评毛姆作品所反映的宗教观[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05期

4 张燕蓟;徐亚男;;“复印报刊资料”文学系列期刊学术影响力分析[J];南方文坛;2009年04期

5 程锡麟;析布思的小说伦理学[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6 马小强;天才与恶棍——简评《月亮与六便士》中思特里克兰德的形象[J];社科纵横;2001年04期

7 邱畅;;欧美文学中的生态和谐观[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8 侯传文;;生态文明视阈中的泰戈尔[J];外国文学评论;2009年02期

9 程锡麟;试论布思的《小说修辞学》[J];外国文学评论;1997年04期

10 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批评方法新探索[J];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05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王松林;[N];文艺报;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立平;从一个民族的近代婚姻看理性婚姻的意义[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2 王跃生;社会变革与当代农村婚姻家庭变动研究的回顾和思考[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2年05期

3 吴成国;清末民初的婚姻新气象及其评价[J];民国档案;2002年02期

4 严蓉晖;用祷告锁定红地毯的另一端[J];天风;2003年11期

5 王露璐;王霞;;如何正确把握恩格斯的婚姻家庭道德观——重读《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J];伦理学研究;2009年05期

6 王伟;论社会主义婚姻的道德基础[J];伦理学与精神文明;1983年01期

7 沐滋;一九八三年婚姻家庭道德研究综述[J];伦理学与精神文明;1984年03期

8 单振运;婚姻家庭道德建设学术讨论会述要[J];国内哲学动态;1986年06期

9 邱军;;从曲啸的婚姻看爱情与义务的统一[J];上饶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02期

10 徐少锦;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婚姻家庭道德的积极影响[J];道德与文明;198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向东;;战后日本婚姻家庭的变化[A];对外贸易外语系科研论文集(第二期)[C];1993年

2 姜乾金;;和谐婚姻=“爱”+“适应”——压力系统模型的和谐婚姻宣传指南[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全国心理咨询师大会论文集[C];2011年

3 金石;;论财产占有与婚姻家庭的演变[A];民族学研究第二辑[C];1981年

4 韦国民;;试论布依族婚姻家庭状况及其发展趋势[A];布依学研究(之二)——贵州省布依学会首届年会暨第二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年

5 辛nr;;从关键词和流行语看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省婚姻家庭的变化[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性别视野下的中国道路和社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周宗贤;;残存在壮族社会中的原始婚姻家庭形态[A];民族学研究第五辑[C];1983年

7 樊雅丽;;沟通与和谐——性在婚姻中的伦理探究[A];中国性学会成立十周年首届中国性科学高级论坛论文汇编[C];2004年

8 刘雪梅;;我国女性婚姻质量的提高与法律的关系[A];《文化转型中的妇女与婚姻家庭》全国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9 郭璇;;论中国婚姻家庭中的女性地位[A];“改革开放30年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常岚;;西南地区婚姻挤压现象分析[A];新中国60周年与贵州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婚姻与家庭》杂志主编 樊爱国;媒体与婚姻家庭宣传[N];中国妇女报;2001年

2 李军峰;对女性婚姻和就业的经济学分析[N];中国人口报;2003年

3 子浣;婚姻的三大危险期[N];广东科技报;2004年

4 本报记者 夏云秋 王艳丽;中年妇女 打好“婚姻保卫战”[N];吉林日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毛健生;婚姻功能弱化衍生诸多社会问题[N];中国社会报;2005年

6 南方;婚姻幸福与经济的关系[N];卫生与生活报;2003年

7 张萃萍 王勤;婚姻与家庭:恩格斯的启示[N];学习时报;2002年

8 本报记者 马莉莉;结婚时,不一定懂得婚姻[N];浙江日报;2004年

9 马莉莉;用心沟通,,让婚姻一路走好[N];浙江日报;2004年

10 记者 金勇;适当治疗可拯救婚姻[N];中国妇女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黄霜;华裔美国人的异族婚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2 龚恒超;接续传统与时代嬗变[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3 金眉;唐代婚姻家庭继承法律制度初论——兼与西方比较[D];中国政法大学;2000年

4 王跃生;1930-1990:华北农村婚姻家庭变动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5 黄宇;婚姻家庭法之女性主义分析[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6 刘世风;索玛花的叙事[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7 江南;中越跨境民族婚姻家庭习惯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赵万智;存“异”求“同”[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金娟;婚姻契约理论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9年

2 陈宏飞;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婚姻家庭的发展变化[D];内蒙古大学;2010年

3 韩冬冬;宋代女性婚姻家庭地位述论[D];安徽大学;2010年

4 张祺炜;藏族婚姻家庭法律制度的变迁与调适[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5 董芳宁;网络婚姻的法律规制[D];暨南大学;2011年

6 韩亚林;婚姻要件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4年

7 杨柳;社会转型与婚姻家庭价值观念变化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02年

8 李常枫;当代中国婚姻家庭和谐论[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9 王雅梅;汉代婚姻法律制度研究[D];山西大学;2007年

10 仲玉虹;用契约解析婚姻[D];吉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3630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3630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6b7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