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从他者到本位:中西生态文学伦理的现代转型

发布时间:2018-01-05 09:47

  本文关键词:从他者到本位:中西生态文学伦理的现代转型 出处:《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生态文学 本位 文学伦理 发展史


【摘要】:随着生态危机的降临和生态意识的勃兴,生态伦理逐渐为更多人们所认识和接受,并成为中西生态文学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西方生态伦理的迅速发展相比较,中国的生态伦理观念进展较为缓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制约与影响。思考中西生态文学中的伦理叙事,比单纯地观察人类之于自然环境保护、动物保护的单一伦理维度具有更大的发掘空间,也更能激起人们的情感、伦理体验。当前仍有不少生态文学作品偏重于人间的伦理道德规范,缺乏一种超越世俗伦理的意识和探索未知文学领域的精神。
[Abstract]:With the advent of ecological crisis and the rise of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ecological ethics is gradually recognized and accepted by more and more people. Compared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western ecological ethics,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ethics in China is relatively slow. One of the important reasons is the restriction and influe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ethical thought. It is more important to think about the ethical narration in Chinese and Western ecological literature than to observe the protection of human being to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The single ethical dimension of animal protection has a greater space to explore, but also can arouse people's feelings, ethical experience. At present, there are still a lot of ecological literature works on the human ethical norms. Lack of a sense of transcending secular ethics and exploring the unknown literary field of the spirit.
【作者单位】: 广州大学文学思想研究中心;复旦大学中文系;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生态中国:文学呈现与跨文化研究”(项目编号:13FZW051) 广州市教育系统创新学术团队“文学经典与文学教育研究”(13C05) 广州大学人文社科青年博士学术团队项目“生态灾害与中国当代文学书写”(201404XSTD)
【分类号】:I106
【正文快照】: 一随着生存环境的日趋恶化和世界范围内生态意识的勃兴,生态伦理成为环境保护的理论依据和生态文学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中西生态文学对于伦理叙事的重视已在众多作品中得到了证明,但是关于生态文学中的伦理问题迄今并非取得完全一致的认识。恰恰相反,生态文学中的伦理叙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海斯;肖刚;;环保主义的“底线”[J];绿叶;2006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宁莉莉;王传明;;庄严的礼乐 卑微的塾师——试析蒲松龄《闹馆》对礼乐文化的反讽[J];蒲松龄研究;2009年04期

2 周文斌;浅谈董其昌的审美理想[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3 杨尚鸿;唐晓红;;中国古代媒介——汉字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4 王平;;羌族文化与羌族性格的双重展示——《羌族释比文化研究》解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5 王利涛;;软力量概念再辨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6 周舫;;四川古蔺苗族婚恋观的变迁调查及原因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7 王常冉;;Lose oneself意蕴之管见[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8 赵炎才;;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基本特征透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9 陈希红;;简评骆自强主编之《传统文化导论》[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10 李忠萍;;浅析《吕氏春秋》蕴含的文化思想[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劲松;李林杰;;环境经济政策伦理:对发达国家的追赶超越——以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政策涵义与目标为中心的研究[A];第二届生态补偿机制建设与政策设计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杨金杰;;云南经验:民族文化保护区的建设与民族文化发展链的衔接[A];民族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论丛(第三辑)[C];2011年

3 黄孙庆;唐德海;;改革开放之德育研究三十年[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4 邓城锋;;香港高中语文教材的文化学习分析[A];第二届全国教育教材语言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李劲松;李林杰;邓丽花;曾北危;;基于内需主导型循环经济模式的环境经济政策伦理审度——以长株潭“3+5”城市群生态补偿机制为中心[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6 李劲松;李林杰;邓丽花;曾北危;;环境经济政策伦理审度论——以生态补偿机制的政策涵义与目标为中心[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09年

7 张勃;;寒食节起源研究[A];清明(寒食)文化的多样与保护——中国传统节日(清明·寒食)论坛文集续编[C];2011年

8 吴团英;;略论草原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A];中国·内蒙古第二届草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金海;;论草原文化的基本价值体系[A];中国·内蒙古第四届草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王海荣;;论北方游牧民族民俗特征及功能[A];中国·内蒙古第四届草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建营;生态文明视域下的武术发展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康德强;传统体育养生的文化哲学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唐旭天;集团公司跨文化管理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4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周晓红;教育代价论[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徐晨;盛宣怀近代化思想与官督商办模式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杜运辉;张岱年人生哲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邹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纪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潘苇杭;先秦两汉尧文化探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刘建萍;蔡清及其易学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庆玲;试论孝观念向封建孝道的转化[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苏u&;从历史发展看中日围棋文化比较[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夏英玲;思想政治教育对和谐社区建设的作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闫娜娜;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应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范诗言;成语颜色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晶;辽宁师范大学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性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杜全伟;孔孟德育思想的现代转化探析[D];湘潭大学;2010年

8 孙旭鹏;庄子的生命观[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黄胜兰;洛阳商店命名的语言特征分析及其社会属性探微[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郭辛茹;“召唤结构”视阈中的《庄子》阐释差距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文良;;近年来生态文学研究述评[J];贵州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2 刘文良;;国内生态文学研究述要[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3 赵树勤;刘倩;;从“浅绿”到“深绿”——新时期生态文学研究综述[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4 张晓琴;;论生态文学的内涵与特征[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5 温阜敏;饶坚;;中国生态文学之现状、问题与思考[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6年10期

6 王为群;刘青汉;;论生态文学的价值系统[J];文艺争鸣;2007年09期

7 史元明;;论生态文学——生态文学概念的界定及其在新时期的发展[J];东方论坛;2008年06期

8 崔昕平;;文学研究的时代课题——生态文学[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9 纪秀明;;近三十年中国生态文学研究综述(1979-2008)——兼论生态文学与批评在中国的演进[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10 邓楠;;近二十年来我国生态文学的内涵及特征研究述评[J];中国文学研究;2009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姜桂华;《欧美生态文学》读后[N];光明日报;2004年

2 本报记者 胡军 韩晓雪;生态文学首先应是审美的[N];文艺报;2007年

3 张晓琴;生态文学的文化建构意义[N];光明日报;2009年

4 姜孟之;生态文学门外谈[N];伊春日报;2011年

5 武田田;生态文学研究不可“作茧自缚”[N];光明日报;2011年

6 杨文丰;生态文学 21世纪文学的急迫使命[N];中国绿色时报;2012年

7 陈华文;生态文学之思[N];中国艺术报;2012年

8 北京语言大学 李庆本;为生态文学研究注入新血液[N];社会科学报;2012年

9 商报记者 潘启雯;生态文学复兴是对工业化反思的产物[N];中国图书商报;2012年

10 盛泉;生态角度的文学重审与文学批评[N];中国保险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张晓琴;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2 宋俊宏;近三十年中国生态文学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3 张鹏;大地伦理的诗意呈现[D];上海大学;2009年

4 吴景明;走向和谐:人与自然的双重变奏[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朱新福;美国生态文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6 王静;人与自然:中国当代少数民族作家生态文学创作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7 刘亚利;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D];山东大学;2010年

8 韦清琦;走向一种绿色经典:新时期文学的生态学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钟华;论中国生态文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D];重庆师范大学;2008年

2 完玛才让;论藏族生态文学的功能及责任[D];西北民族大学;2009年

3 张晓琴;论生态文学的环保思想与现实价值[D];南京林业大学;2006年

4 邱志勇;后现代语境下的生态文学及其策略[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5 松波;生态文学与满都麦生态文化小说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贺楠;生态文学的新世纪[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李瑞芳;台湾生态文学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8 李虹;当代文学视野下的生态文学[D];吉林大学;2007年

9 张丽军;生态文学:存在困境的艺术显现,,精神革命的审美预演[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10 谢鹏敏;论文艺的生态功能[D];中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3825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3825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bee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