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索格》中犹太裔的身份建构
本文关键词:《赫索格》中犹太裔的身份建构 出处:《安徽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索尔·贝娄 《赫锁格》 犹太身份 建构 价值观 生存困境
【摘要】:索尔·贝娄(1915-2005)是继海明威和福克纳之后美国最重要的作家。《赫索格》是索尔·贝娄的代表作之一,在《赫索格》中,贝娄通过赫索格表现出犹太人无根的生存状态,为读者塑造了一个鲜活的精神流浪汉的典范。小说主人公是一个传统的犹太人形象,他既继承犹太教传统文化,又由于所持异于基督文化价值信仰,而在美国社会中处境尴尬。经过一番抗争和思考,他克服困难,在犹太传统与美国社会的碰撞中寻找着犹太裔的民族身份。 通过文本小说细读的方法,本论文作者以小说《赫索格》研读为基础,阐述贝娄在其作品中对犹太民族身份的建构。本文的主体由四部分构成,第一章主要介绍了犹太裔美国人的身份,贝娄在身份建构方面所做的探索,《赫索格》这部小说在贝娄的创作中所占的地位以及国内外学者在身份建构领域对贝娄的作品进行的研究。第二章主要是从社会价值观角度来看,分析了赫索格持有的犹太民族的传统价值观以及小说中体现的当时美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之间的不同,论证了两种价值观之间的冲突导致了赫索格不能适应美国社会生活,从而产生身份危机。第三章是从存在的困境角度来看,分析了赫索格没有处理好个体和社会的关系,以及他的远大理想和现实生活之间的冲突,论证了赫索格所存在的困境给他造成的身份危机。第四章分析在小说中赫索格找到了自我,贝娄为他建立了一种能够接受低微的存在、在充满爱心和人格独立之间找到平衡以及讲求实际的价值观,确立了自我的身份。 综上所述,本文条理清晰地分别探讨了该小说中赫索格产生身份危机的原因,并进一步分析了贝娄为以赫索格为代表的犹太裔民族建立了一种怎样的民族身份。深刻挖掘了贝娄创作的内在动因,为贝娄的读者提供了阅读他的作品的新的视角,有利于中国贝娄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Abstract]:Saul Barrow ( 1915 - 2005 ) ,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merican writers in the United States after Hemingway and Fokana , i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works of Saul Bowe . Chapter three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Jewish people and the mainstream values of American socie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values . Chapter Three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values and the conflicts between the two values in the field of identity construction . In conclusion , the paper probes into the causes of Herzog ' s identity crisis in the novel , and further analyzes how to establish a national identity for the Jewish people represented by Herzog .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712.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邢建榕;笼罩在上海犹太难民头上的纳粹阴影[J];上海档案;1994年03期
2 郭静如;述说三位犹太文学“精典”大师[J];九江师专学报;1994年Z1期
3 曾令富;美国犹太文学发展的新倾向[J];外国文学评论;1995年04期
4 龙应台;巨人之死[J];中文自修;2004年Z1期
5 曾令富;美国犹太文学发展的新倾向[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1995年03期
6 孙政清;犹太古教教义、教历、节令(续)——基督宗教知识札记[J];中国天主教;1995年02期
7 刘悦;论肖斯塔科维奇音乐中的犹太因素(上)[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8 龙应台;巨人之死[J];领导文萃;2001年11期
9 曾伟;琴海撷英──小议犹太血统的小提琴大师[J];音响技术;1994年00期
10 王一沙;中国古代犹太人的文学作品[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斐;;华裔美国人的第三空间身份建构——金斯顿《引路人孙行者:他的即兴曲》的后殖民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张桂珍;;公共外交与构建社会主义新形象[A];“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前沿和热点问题”学术研讨会暨2007年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李兴中;;含氘固体中异常核现象研究动态综述[A];第八届全国核物理会议文摘集(上册)[C];1991年
4 李向平;;宗教组织及其适应型认同模式——中国当代宗教的社会协调功能[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3集)[C];2008年
5 魏红珊;;欲望的身体与分裂的自我——以郭沫若的小说为例[A];郭沫若研究三十年[C];2008年
6 游斌;;民族与宗教互动的欧洲经验[A];宗教与民族(第六辑)[C];2009年
7 孙长怡;;心肺复苏新进展及心肺复苏用药[A];河南省急诊护理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5年
8 韩水法;;启蒙:开放的或封闭的(提纲)[A];“理性、信仰与宗教”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刘清荣;;《赫索格》的原型初探[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10 张迎春;智发朝;龙靖华;钟长青;;不同人群CARD15/NOD2基因多态性与克罗恩病发病的Meta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消化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册)[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晓岚;家教的力量[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4年
2 本报驻特拉维夫记者 陈克勤;以色列人为何最重教育[N];光明日报;2010年
3 李世琦;三个犹太天才[N];深圳商报;2003年
4 上海文史研究馆 姚以恩复旦大学 夏仲翼;“作家应该成为自己时代的镜子”[N];社会科学报;2009年
5 记者周轶君;以军连续轰炸加沙[N];人民日报;2003年
6 本报驻特拉维夫记者 陈克勤;群星璀璨的犹太电影[N];光明日报;2000年
7 乔纳森;日记里的卡津[N];东方早报;2011年
8 本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王滢;心酸岁月中的温暖故事[N];中国文化报;2011年
9 马跃;漫话西方音乐——犹太的宗教与音乐[N];音乐周报;2001年
10 许晓青 罗蓝菲;上海犹太难民后裔感念“中国的辛德勒”[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莉;桑德拉·希斯内罗丝文学作品中的奇卡纳身份建构[D];山东大学;2013年
2 夏丹;中国民事审判话语叙事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3 王莹;地方基督徒的身份建构研究[D];上海大学;2008年
4 张焱;语言变异与社会身份建构[D];吉林大学;2010年
5 白爱宏;抵抗异化:索尔·贝娄小说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6 刘金忠;犹太教复国主义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7 雷钰;以色列议会选举制度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8 谢桂山;圣经犹太伦理与先秦儒家伦理之比较[D];山东大学;2005年
9 计红芳;跨界书写[D];苏州大学;2006年
10 王p鷓,
本文编号:13961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396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