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中日文化交流的缩影——试论遣明使策彦周良《入明记》中的汉诗及其意义
本文关键词:明代中日文化交流的缩影——试论遣明使策彦周良《入明记》中的汉诗及其意义 出处:《山东外语教学》2015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策彦周良 遣明使 《入明记》 汉诗 中日文化交流
【摘要】:策彦周良是日本京都天龙寺高僧,中世五山文学后期代表诗人。策彦博学多才,通晓汉诗文,明嘉靖年间作为日本遣明使两次率领遣明贸易使节团入明,并将其入明期间所见所闻记录成《入明记》。这是日本中世19次遣明使中留下的为数不多的汉文日记,它对了解明朝的社会、文化以及明代中日关系等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入明记》全文约20余万字,主要用汉文书写,其中包括数百首汉诗。这些汉诗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是明代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缩影。
[Abstract]:Teiyan Zhou Liang is a senior monk of the Tianlong Temple in Kyoto, the late representative poet of the five Mountains Literature in the Middle World. Teiyan has learned many talents and is familiar with the poems of the Han Dynasty. During the Ming Jiajing period, he led the Ming Dynasty into the Ming Dynasty twice as a Japanese emissary. This is one of the few Chinese diaries left during the 19th Japanese Middle Age mission, which is useful for understanding the society of the Ming Dynasty. Cultur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in the Ming Dynasty are rare historical materials. The full text of Ming Ji is about 200,000 words, mainly written in Chinese, including hundreds of Chinese poems. These Chinese poems are rich in content and extensive in subject matter. The diversity of forms is the epitome of the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in the Ming Dynasty.
【作者单位】: 天津外国语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文学作品在海外的传播与影响”(项目编号:09BWW003)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313.072
【正文快照】: ZHANG Xiao-xi(Institute for Comparative Literature,Tianjin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Tianjin 300204,China)1.0“遣明使”策彦周良和《入明记》的汉诗“遣明使”是指日本中世(1192-1603)室町幕府1向明朝派遣的朝贡使节。明朝近300年间,为了打击倭寇以及控制私人海上贸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东;;宋代临济禅宗安庆传灯考述[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1期
2 宋馥香;;浅议祝穆《方舆胜览》的编纂旨趣与特点[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3 朱圣钟;;凉山彝族地区主要林业资源开发史述论[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4 马强;论宋代历史地理学文献兴盛原因[J];图书与情报;2005年02期
5 侯阳;;从农副业专业户的出现看唐宋时期四川盆地农村家庭产业结构之变化[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6 朱英贵;;生态天府 人文蜀都(上)——试论中国成都的城市形象定位[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7 孙启祥;;川陕古道上的七盘岭和七盘岭诗[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8 金生杨;;文翁化蜀的历史反思[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9 祁和晖;;弘扬大禹三重身份所属文化内涵 建设西蜀羌乡大禹故里文化区[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10 陈曦;;宋至清荆江南岸分流四口的演变[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周运中;;杨吴、南唐政区地理考[A];唐史论丛(第十三辑)[C];2011年
2 宋馥香;;祝穆《方舆胜览》的著述旨趣及其编纂特点[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3 赵君尧;;论宋代闽都教育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影响[A];闽都教育与福州发展[C];2012年
4 方挺;林凤;;古籍用纸中常见的竹纸片谈[A];福建省图书馆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燕来;南宋两淮地区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2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3 杜芝明;宋朝边疆地理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田欣;宋代商人家庭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杨高凡;宋代明堂礼制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6 周小艺;兴盛、衰落与重建[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王卓玉;逯钦立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冯棣;巴蜀摩崖建筑文化环境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9 王艳晖;湖南靖州花苗服饰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10 彭栓红;元杂剧中的民俗文化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姗;晚唐“二曹”诗歌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2 袁庚申;宋代福建刻书与文学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朱丽仙;妈祖神格化的路径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大伟;11世纪到14世纪泉州与印度洋的贸易和泉州区域社会的形成[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5 马亮;宋代农作物品种发展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6 曹臻;《淳熙三山志》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7 马寅;陆游入蜀(乾道六年—淳熙五年)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志伟;从乡规民约石刻看西南地区民间环境意识(1638年-1949年)[D];西南大学;2011年
9 李丽;汉唐时期琵琶文化地理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10 李采梅;明清广东新安县城市地理若干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晓川;日本的汉诗[J];中华诗词;2003年10期
2 严明;;明清诗风之变对江户汉诗的影响[J];中国比较文学;2013年04期
3 弘之;朝鲜的汉诗[J];中华诗词;2003年10期
4 李芒;;和歌、俳句、汉诗、汉译[J];日本研究;1986年03期
5 赵亚麟;英美人怎样研究古汉诗[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2期
6 黄卓越;;“汉字诗律说”:英美汉诗形态研究的理论轨迹[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7 赵东;;海外汉诗[J];诗歌月刊;2012年08期
8 刘强;;高丽君臣的文学活动对其汉诗兴盛的影响[J];古典文学知识;2000年01期
9 吴雨平;;幕府执政者意识形态与日本五山汉诗[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10 孙士觉;;越南古汉诗选辑[J];中国诗歌研究动态;2004年0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孙士觉;;越南古汉诗选辑[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一辑)[C];2004年
2 朱易安;;论日本汉学家赖山阳的《日本乐府》——兼论比较汉诗学中的乐府传统[A];东方丛刊(1997年第4辑 总第二十二辑)[C];199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王晓平;20世纪日本文学史上的一宗失物[N];中华读书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杨会敏;朝鲜朝前半期汉诗风演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李雪花;朝鲜朝闺阁汉诗研究[D];延边大学;2007年
3 刘芳亮;日本江户汉诗对明代诗歌的接受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4 权美花;高峰汉诗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辛小燕;观海林桧汉诗研究[D];延边大学;2014年
2 宋丽娜;菅茶山汉诗中的中国文化影响和日本风土特性[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乃冉;金克己汉诗的主题意向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4 吴丽玉;林植汉诗主题思想研究[D];延边大学;2014年
5 刘默;关于芥川龙之介的汉诗考察[D];吉林大学;2014年
6 郭海萍;幕末明治游清日人汉诗中的晚清中国形象[D];山西大学;2012年
7 刘畅;清代琉球诗人及其汉诗[D];天津师范大学;2013年
8 李秋艳;关于五山诗僧汉诗中的汉字使用[D];长春工业大学;2014年
9 赫雪侠;清末中国和幕末明治日本海外汉诗中的法国形象[D];山西大学;2012年
10 王健;关于日本汉诗的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4007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400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