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生子》和《看不见的人》中主人公男性气质之比较研究
本文关键词:《土生子》和《看不见的人》中主人公男性气质之比较研究 出处:《南华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土生子》 《看不见的人》 黑人男性气质 比较研究
【摘要】:美国黑人文学创作近年来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是以理查德·赖特的《土生子》和拉尔夫·埃里森的《看不见的人》中的黑人男性研究更是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在女权主义泛滥的今天,男性气质及黑人男性气质研究呈上升趋势。这两部作品中的黑人男性用不同方式折射出了其独有的黑人男性气质,对构建黑人男性气质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并为我们探讨男性气质尤其是黑人男性气质提供了范式。由于历史的创伤与现实的困境,黑人男性失去了承担责任的勇气,其黑人男性气质一直处于被压抑与被阉割的状态之中,因此给他们的男性身份带来了焦虑和危机。黑人男性应该打破传统支配性男性气质的种种局限,,摒弃征服,控制及暴力等消极因素;勇敢坚强,积极承担责任,接受教育和黑人文化,这样的一种黑人男性气质才是最有利于黑人发展的。因此,对比研究这两部作品中主人公的男性气质大有意义。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男性气质理论来探讨并比较两部小说中主人公所表现出来的男性气质异同,旨在挖掘出影响其黑人男性气质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并探索黑人在美国白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中如何建立属于自己的黑人文化身份以及如何建构黑人男性气质,并在此基础上探析了美国黑人甚至是整个黑人民族在提倡种族和文化多元化的新世纪的今天的最终出路。 本文由三章节构成:第一章节为导论,主要对理查德·赖特及其《土生子》,拉尔夫·埃里森及其《看不见的人》进行简单介绍,并阐明了研究背景和目的。第二章节为文献综述,就两部作品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和归纳。第三章节为理论基础部分,着重对男性气质理论和黑人男性气质理论进行系统分析,并得出作者对男性气质的理解。第四章节和第五章节为本文的核心部分,前者比较两位主人公男性气质的差异,后者探讨两位主人公男性气质的相似点,第六章节为结论部分,给出了本研究的主要发现,提出了构建黑人男性气质的必要性并给出构建何种黑人男性气质的建议;最后提出了本研究的局限并为将来的研究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 American black literature has receiv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 especially the black male study in the Invisible Man ' s temperament of Richard Wright . The black men in these two works have a positive signific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emperament of the black men . The black men have been oppressed and castration in different ways . The black men have been oppressed and castration , so the black men ' s temperament is the most favorab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lack men . Therefore , compared with the study , the male temperament of the hero in the two work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 On the basis of the previous research , this paper discusses and compar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male and the male in the two novels by using the theory of man ' s temperament , and aims at digging out the deep reason behind the temperament of the black men , and exploring how the black people establish their own black cultural identity in the dominant society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how to construct the black men ' s temperament . On the basis of this , the paper probes into the ultimate way out of the black people even the whole black people in the new century of advocating racial and cultural pluralism . This paper is composed of three chapters :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introduction , mainly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purpose of Richard Wright and his son , Ralph and his invisible man . The second chapter provides 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research situation of the male temperament theory and the black men ' s temperament theory . The third chapter is the core part of this paper . The former compares the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male temperament of the two heroines and the sixth chapter is the conclusion part .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e necessity of constructing the temperament of the black men and gives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lack men ' s temperament . Finally , the limitations of this study are put forward and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for the future research .
【学位授予单位】:南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712.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立礼;美国作家拉尔夫·埃利森与《看不见的人》[J];外国文学;1993年01期
2 王平;《土生子》主人公的心理和行为解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3 王逢振;《看不见的人》仍令人震撼[J];外国文学研究;1999年03期
4 谭跃越;评《土生子》的写作技巧[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5 陈习芝;单一表象 多重内涵——从文体手段角度解读《看不见的人》[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6 陈辉;黑人无声的呐喊——试评艾里森和他的《看不见的人》[J];河西学院学报;1992年02期
7 张志刚,柳杨;解读《土生子》中的象征意义[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8 林岩;《看不见的人》之叙事话语分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04期
9 王雪梅,毛刚;从《土生子》到《看不见的人》——从两位主人公对待黑人文化的态度看美国黑人文学发展[J];社科纵横;2004年02期
10 高明玉;“他者”自我再现的孤独抗争[J];宿州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谷征;翁立伟;;男性气质展示:《非诚勿扰》男嘉宾呈现的男性形象分析[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吴靖;云国强;;迷人的父权制——韩国家庭剧中的现代性与男性气质[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全球传播、媒介与创意产业-对后工业文明的思考”新闻传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6年
3 曹晋;赵潇爽;;男性时尚杂志、国际版权贸易与中国的男性气质建构[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8):传播媒介与社会空间论文集[C];2008年
4 李燕;许艳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社会性别分析[A];中国首届心理咨询师大会暨心理危机干预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王黑特;;对话与互动——90年代以来中国电视剧主导文化结构分析[A];中国传播论坛(2002)——中国电视剧传播[C];2002年
6 褚悦闻;;女足的媒介再现:“适时而现”的铿锵玫瑰[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8):传播媒介与社会空间论文集[C];2008年
7 覃晴;陈建新;;浅谈女性意识对传统科学观念的影响和作用[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孟维娜;;不适应的男孩[A];2009年中国社会学年会“中国社会变迁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徐齐平;愤怒的《土生子》[N];中华读书报;2002年
2 中国传媒大学媒介与女性研究中心 赵杨子;要求具有男性气质对男人同样不公正[N];中国妇女报;2010年
3 心理医生 施琪嘉;他的恶梦源于父亲严厉管教[N];北京科技报;2006年
4 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 方刚;“拯救”男孩?荒唐![N];中国妇女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李维永;翻译绝不是简单的技术活[N];文艺报;2004年
6 韩晓东;研究成果属于谁?[N];中华读书报;2004年
7 张红萍;女性气质——女性说了算[N];中国妇女报;2006年
8 朱建军;解析自宫者成功之梦[N];北京科技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王夕 蔡虹;“伪娘”潮流,浩浩荡荡[N];北京科技报;2010年
10 本报实习记者 赵杉;梦雅恒要作男性饰品市场风向标[N];中国黄金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桦桢;第二次浪潮之后[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2 张伯存;中国当代文学和大众文化中的男性气质[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周平;同性恋银幕形象的演化与身份建构[D];武汉大学;2013年
4 周隽;第五代与新生代导演作品中的男性形象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0年
5 刘荡荡;制造英雄[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6 刘永杰;爱与死亡:尤金·奥尼尔的性别理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李东;影视文化的性别批评[D];辽宁大学;2010年
8 侯微;战争电影与国家认同[D];复旦大学;2009年
9 隋红升;身份的危机与建构[D];浙江大学;2010年
10 翁君怡;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华形象”[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小红;《土生子》和《看不见的人》中主人公男性气质之比较研究[D];南华大学;2013年
2 王智博;论《看不见的人》中的原型及其艺术表现[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3 舒贝;《看不见的人》的互文性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4 米晨晨;《看不见的人》中“排斥”和“接纳”的文化解读[D];西北大学;2010年
5 祁岩;《看不见的人》与看得见的成长[D];黑龙江大学;2010年
6 魏丽丽;艾利森《看不见的人》中的象征主义[D];兰州大学;2011年
7 王楠;从后殖民主义视角下解读《看不见的人》[D];辽宁大学;2012年
8 易婷;主体建构的艰辛历程—拉尔夫·埃里森小说《看不见的人》的拉康式解读[D];集美大学;2012年
9 李东;透过《看不见的人》分析美国黑人的人生困境[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栋杰;看不见的权力规训看得见的主体反抗[D];齐齐哈尔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4103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410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