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社会学价值
本文关键词: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社会学价值 出处:《鄂州大学学报》2015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从文化多元视角关照女性形象,不难发现在文化观念演变的过程中,女性形象与社会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小说中的女性在作品中的形象嬗变也昭示着时代和观念的变迁。文章通过剖析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若干个女性形象及其意义,梳理出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承载的特定时期民族文化价值取向,从而探讨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深刻社会学价值。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diversity, it is not difficult to find that in the process of cultural concept evolution, female image has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social culture. The evolution of the female images in the novels also reveals the changes of the times and ideas. This paper analyzes several female images and their significance in the literary works of ancient and modern times. This paper combs out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national culture in the specific period of the female bearing in the literary works, and probes into the profound sociological value of the female image in the literary works.
【作者单位】: 东莞理工学院成人教育学院;
【分类号】:I106
【正文快照】: 从文化多元视角关照女性形象,不难发现在文化观念演变的过程中,女性形象与社会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小说中的女性同样也是时代的产儿,她们在每部作品中的形象嬗变也昭示着时代和观念的变迁,也是女性社会地位和社会处境变迁的一面镜子。将女性形象置于社会文化背景中进行解读,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干;戴锦华;;女性文学与个人化写作[J];大家;1996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宁琳;;简论戴锦华的新生代女性文学批评[J];北方论丛;2011年04期
2 李应霞;;简谈个人化写作中的女性创作[J];长城;2012年06期
3 郝明工;“后”新时期与文学发展[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4 郝明工;“后新时期”文学运动形态试析[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5 吴艳华;新时期女性文学思潮概论[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6 成秀萍;女性文本的两种叙述姿态——张爱玲与20世纪90年代中国女性主义作家的比较探讨[J];常州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7 林晓云;多样化背后的遗憾——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国女作家写作状态浅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8 程箐;;消费文化语境下20世纪90年代女性写作的文学生产[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9 刘小新;;个人化写作、总体论及介入[J];学术评论;2012年03期
10 曹娟;;梦境与游戏:索菲亚·科波拉的电影世界[J];当代电影;2013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宁琳;新生代小说创作与批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源;后现代主义思潮与中国新时期小说[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赖翅萍;未竟的审美之旅[D];河南大学;2007年
4 刘贺娟;都市意象的女性主义书写[D];辽宁大学;2008年
5 李艳丰;历史“祛魅”与文化反思[D];暨南大学;2010年
6 王艳峰;从依附到自觉[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晓丽;“新生代”女作家的日常生活叙事[D];南开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群英;论九十年代女性私人化写作[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刚罡;阿特伍德与林白的女性写作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刘佳;中国当代私人化写作的道德观念研究[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0年
4 屈婵媛;西苏“身体写作”理论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杨海燕;女性性别的自我指认与迷失[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6 成秀萍;颠覆父权体制的女性书写——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张爱玲的小说[D];苏州大学;2001年
7 王志华;女性意识及其超越[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8 吴晓瑞;突围和迷失[D];曲阜师范大学;2001年
9 陈理慧;论张爱玲的女性意识[D];西北大学;2002年
10 林晓云;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思潮形态特征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征帆;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及想象[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2 邹学军;浅谈幼儿文学作品的朗读[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3 李慧,方晓强;浅论文学作品的二重性存在[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4 郭庆华;;文学作品再现作者个性与时代共性分析[J];新西部(下半月);2007年05期
5 吴玉西;;文学作品在旅游活动中的意义[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6 吴建军;;引导学生从专业角度发掘文学作品的魅力元素[J];企业家天地;2011年05期
7 于秀慧;;试论文学作品中渗透的音乐艺术[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年10期
8 王东;;回归阅读:从创作优秀文学作品开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年03期
9 黎英;;中职学校语文课程中的文学作品教学[J];群文天地;2012年16期
10 椝君宜;;v|掘新生力量[J];读书月报;195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梅韵;;歌颂、暴露与文学作品的倾向性[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一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二次年会论文集[C];1981年
2 曾自萍;;怎样培养中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4卷)[C];2010年
3 潘啸龙;;论文学作品的“多义性”[A];安徽文学论文集(第2集)[C];2004年
4 邹玉婷;;文学作品中的模糊语言及其翻译策略[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5 杨宝珍;;母爱,永恒的主题——母爱在冰心文学作品的再现[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3卷)[C];2010年
6 蔡运桂;;文学作品的真实性与作家的主观能动性[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三次年会论文集[C];1983年
7 王树清;;语文教学中文学作品鉴赏能力的培养[A];2014年2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8 杨尧兵;;文学作品的体验式教学初探[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9 夏鲁明;;文学作品姓名翻译的探讨、反思与借鉴——以Harry Potter and the Half Blood Prince的两个中译本为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许祖贵;;浅谈怎样指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3卷)[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张宪;“神侃”和“冥想”写不好工业题材作品[N];工人日报;2007年
2 雷新鸿 李群室;让景点在文学作品中活起来[N];中国旅游报;2001年
3 洪琦;镇江市作协编辑出版《镇江文学作品集》[N];文艺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王玉梅;文学作品“走出去”量增质优[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年
5 龚心瀚;优秀的文学作品从生活中来[N];人民日报;2013年
6 本报记者 陈祥蕉邋实习生 周豫;文学作品是否也需要“分级制”?[N];南方日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颜婧;犍为文学作品集体亮相[N];四川日报;2009年
8 广河中学 马国民;浅谈文学作品的美育作用[N];民族日报;2009年
9 敖忠;文学作品教学与文学教育[N];文艺报;2011年
10 纳杨;文学作品更应思考现实[N];文艺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吴从祥;唐前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2 孙艳;对莎士比亚及其作品的文化物质主义解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3 李霞;语文体悟论[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乔昕;在语文教学中重新审视文学作品的主题[D];天津师范大学;2002年
2 朱学锋;理解 对话 融合[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3 王冬炎;建国“十七”年我国文学作品插图剖析[D];苏州大学;2009年
4 陈冬杰;动物题材文学作品的教学策略[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尹中琪;试论文学作品中的人类精神[D];郑州大学;2006年
6 李娟;试论高中文学作品教学中的探究性阅读[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段国梁;中学语文非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教学实践[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8 刘冰;不同时期文学作品中委婉表达方式的特点及原因[D];长春理工大学;2011年
9 付惠婷;文学翻译中译者在译语形式层面的求美[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10 王汉英;试论中学语文爱情文学作品的欣赏与教学[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4346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4346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