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视觉诗歌的取效行为解读

发布时间:2018-01-17 16:14

  本文关键词:视觉诗歌的取效行为解读 出处:《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取效行为 取效行为模式 视觉诗歌


【摘要】:"取效行为"作为言语行为三分说中的交际概念之一,多年来未受到学者们的重视,亦无法应用于文学批评理论中。文章通过"取效行为模式"分析视觉诗歌,试图将诗歌作品及其作家与读者结合起来,通过分析诗歌语篇的形式、解读其作家的创作意图、再创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理解。从而实现在语言学方法的框架下分析诗歌语篇,实现读者和文学语篇的互动性。
[Abstract]:As one of the communicative concepts in the three-part speech act theory, the "act of effect" has not been paid much attention by scholars for many years, nor can it be applied to the theory of literary criticism. This paper attempts to combine the poetic works and their writers with the reader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form of poetry discourse, to interpret the writer's creative intention, and to create the reader's feelings in the process of reading. Understanding, thus realizing the analysis of poetic discourse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linguistic methods, and realiz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readers and literary discourses.
【作者单位】: 哈尔滨师范大学西语学院;
【基金】:黑龙江省教育厅2014年度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社会符号学视角下多模式话语意义的呈现”(编号:12542128)成果 黑龙江省哲学社科项目“以言取效与文本分析:文体分析的多维视角”(编号:10D24)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106.2
【正文快照】: Austin(1962)对文学语言的理解是宽泛的也是狭隘的:一方面,他认为文学语篇(例如:诗歌)与口语语篇在功能和特点上拥有一定的相似性:它们都能够表述和传递信息,引起语言接受者的思想和情感的变化,从而引发其行动和反应等;另一方面,文学语言是非严肃的,因此不应该归入日常语言哲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刘风光;杨维秀;;语用学视野下的诗歌语篇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2006年05期

2 顾曰国;John 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评判与借鉴[J];国外语言学;1994年03期

3 陈海庆;;文学语篇的语用学阐释:互动性及其取效行为[J];外语教学;2009年01期

4 孙淑芳;;取效行为的界定、分类及表达手段[J];外国问题研究;2010年01期

5 刘风光;张绍杰;;取效行为与诗歌语篇[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戴学媛;;基于顺应论的说服言语探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0期

2 季琼;;言语行为视野下的公示语汉英翻译[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3 纪燕;;对言语行为理论研究与应用的回顾与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4 杨志红;;言语行为的构成性规则:目的、意义及缺陷[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5 张丽杰;;Austin与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6 曲家丹;;言语行为理论与《哈姆雷特》中的戏剧反讽[J];长沙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7 宋志平;程力;;论翻译过程研究的心理认知视角[J];东北师大学报;2006年06期

8 赵俊峰;宋志平;;从语用综观论解析语序选择原则[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9 于秀成;张绍杰;;汉语非真诚邀请语用特征与言语行为适切条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10 陈丽萍;;汉语交际性施为动词的句法考察[J];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龙新;文学叙事与言语行为[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金莉娜;韩(朝)汉语篇结构标记对比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3 于秀成;汉语中非真诚性邀请行为语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梁敬美;“这-”、“那-”的语用与话语功能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5 赵明炜;会话的交互言语行为模式[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6 胡春阳;传播的话语分析理论[D];复旦大学;2005年

7 赵微;指令行为与汉语祈使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8 戴忠信;外语言语交际能力形成过程:个体体验理论视角[D];北京师范大学;2004年

9 陈俊;教育者管教言语行为的心理效应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6年

10 方珍平;表达的认知量度观[D];复旦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玲;商务英语合同中承诺类言语行为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谈国栋;语法隐喻作为法庭语境下说话者的语用策略[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赵妍妍;“V不V”格式的多角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4 方文增;现代汉语感叹行为语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曹美玲;《雷雨》中指令类言语行为的转喻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6 刘翠萍;九华山旅游景点公示语的汉英翻译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7 陈f,

本文编号:14369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4369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80f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