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当经验记忆沦为文学记忆:论村上春树“满洲叙事”之史观

发布时间:2018-01-17 22:16

  本文关键词:当经验记忆沦为文学记忆:论村上春树“满洲叙事”之史观 出处:《外国文学评论》2015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村上春树 “满洲叙事” 二战史观


【摘要】:村上春树在《奇鸟行状录》等作品中围绕"诺门罕战役"等二战历史事件展开的"满洲叙事"被很多人认为是对"东亚史中暴力与邪恶的追问",体现了作为"斗士"的自省精神,村上由此被誉为战后日本流行文学的"良心代表"。经历过战后学运的村上在远离日本的场域并基于某种"社会责任感"写就的"满洲叙事",的确凸显出战后日本流行文学中少见的"二战史观",但他的历史反思并未完全摆脱日本后现代文学强调体制与个人宿命对抗的表达范式,而对于作为个体的日本人"被害性"的强调又客观上消减了对作为整体的日本的"加害性"的认知。村上作品对于当代东亚流行文化具有极强的话语界定能力,因此其二战史观的局限性极易借由小说这一载体被虚构为一种东亚的"共同记忆"。
[Abstract]:Haruki Murakami's "Manchuria narrative" around the historical events of World War II such as the Battle of Normonghan in his works such as "Strange Birds" is regarded by many as "the pursuit of violence and evil in the history of East Asia". It embodies the spirit of introspection as a "fighter". Murakami was therefore praised as the "conscience representative" of Japanese popular literature after the war. Murakami, who had experienced the postwar school movement, was far from Japan and based on a kind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written "Manchuria narrative". It is true that "the historical view of World War II" is rare in the Japanese popular literature after the war, but his historical reflection does not completely get rid of the expression paradigm of the postmodern Japanese literature emphasizing the confrontation between the system and the fate of the individual. The emphasis on the "victimization" of the Japanese as an individual has objectively diminished the cognition of the "injurious" nature of Japan as a whole. Murakami's works have a strong ability to define the discourse of contemporary popular culture in East Asia. Therefore, the limitation of his view of history of World War II is easy to be fictitious as a common memory of East Asia by means of novel.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法学院;
【分类号】:I313.074
【正文快照】: 作为当今日本文坛的一面“旗帜”,村上春树的多篇小说或节选被日本中学教科书收录①,他本人也被视为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人选。导致“村上热现象”出现的原因,除了以“我”为主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与以虚实为界的二元平行叙事结构#174;、 “新美国风”的语言风格#174;乃至擅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成;用文学传递冲绳的声音——评目取真俊的短篇小说《水滴》[J];外国文学;2002年05期

2 尚一鸥;;美国情结与村上春树的小说创作[J];国外社会科学;2008年04期

3 尚一鸥;;村上春树的伪满题材创作与历史诉求[J];国外社会科学;2010年04期

4 林少华;;村上春树的中国之行[J];读书;2007年07期

5 李继凯;;遭遇“后现代”的日本女性——以村上春树为中心的考察[J];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01期

6 许志强;;论村上春树早期小说的救赎作用[J];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01期

7 龙文虎;被传统文学批评遗忘的村上春树[J];日本研究;2001年03期

8 谢志宇;;从安部公房到村上春树——以小说的变迁为中心[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7年04期

9 由同来;;试论村上春树否定历史、开脱日本战争责任的故意和逻辑方法[J];国外文学;2010年04期

10 林少华;比较中见特色——村上春树作品探析[J];外国文学评论;2001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静苑;;日本消费社会下纯文学的发展——以村上春树的创作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2 高路;;从《挪威的森林》在中国的译介看翻译文学的二次生命[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3 刘喜萍;;论《海边的卡夫卡》战争隐喻的两面性[J];长城;2009年06期

4 刘钟鸣;曾妍;;村上春树的个人理解与宽容——村上春树与他的《地下铁事件》、《约束的场所:地下铁事件2》[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5 李柯;试论《挪威的森林》与《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手法比较[J];东北亚论坛;2002年03期

6 高文惠;西方现代视域中的村上春树[J];德州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7 徐旭敏;;科技与人性之间——《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的道德评判[J];大众文艺;2010年24期

8 张敏生;;近三十余年日本、中国内地村上春树研究述评[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9 朱波;;偏爱与契合——村上春树的翻译思想[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年04期

10 邹东来;朱春雨;;从《红与黑》汉译讨论到村上春树的林译之争——两场翻译评论事件的实质[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张敏生;时空匣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2 孙立春;中国的日本近现代小说翻译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3 杨炳菁;后现代语境中的村上春树[D];吉林大学;2009年

4 尚一鸥;村上春树小说艺术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李晓娜;村上春树与美国现代文学[D];吉林大学;2013年

6 崔艳秋;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现当代小说在美国的译介与传播[D];吉林大学;2014年

7 柯子刊;中国传统翻译理论观照下的林少华文学翻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昊;村上春树在我国的译介与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柯子刊;村上春树文学:中国元素与暴力之间[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罗燕;独特的青春解读[D];南昌大学;2010年

4 王静;《挪威的森林》在中国的接受[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代小艳;论村上春树作品《挪威的森林》中的“自闭意识”及“自我救赎”[D];西北大学;2011年

6 李采;文学与音乐的完美交融[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7 申莉莉;幻灭·异化·暴力[D];暨南大学;2011年

8 周思来;村上春树小说中的时间美学[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9 罗舟;在迷惘中寻找归途[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10 关醒;村上春树与余华、王小波作品反暴力意识比较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向远;日本后现代主义文学与村上春树[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5期

2 黄发有;;从人化审美到物化审美——近三十年中国文学的审美怪圈[J];当代作家评论;2009年03期

3 陈晓明;支离破碎的异类写作[J];读书;2000年06期

4 彭富春;寻根话语的批判[J];读书;2000年08期

5 上野千鹤子 ,李小江;“主义”与性别[J];读书;2004年08期

6 秦刚;;《海边的卡夫卡》现象及其背后[J];读书;2007年08期

7 杨炳菁;;历史记忆与文学语言——评小森阳一的《村上春树论:精读〈海边的卡夫卡〉》[J];外国文学;2008年04期

8 陈辉;;恶魔末路 5万日本关东军兵败诺门坎纪实(下)[J];军事历史;2006年02期

9 张学正;九十年代中国大陆文学思潮扫描[J];南开学报;1996年03期

10 张俏岩,宿久高;从《挪威的森林》看村上春树的孤独感[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3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志玲;村上春树的救赎[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8期

2 朱颖;试论翻译对村上春树创作的影响[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5年01期

3 张卉;;浅析村上春树小说中的“孤独”[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S1期

4 武文英;;村上春树《舞!舞!舞!》的对话艺术[J];文学教育(上);2008年07期

5 耿海霞;;近十年来中国对村上春树作品的研究述略[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6 林妙聃;;村上春树的暧昧——《1Q84》袭来[J];世界文化;2010年09期

7 董群智;;村上春树小说的现代阐释——以《神的孩子全跳舞》为例[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8 刘蕾;;从模糊到清晰——村上春树小说中的女性形象[J];名作欣赏;2012年01期

9 贾迪扉;;从《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看村上春树的自我流放意识[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10 赵曦;;理解村上春树三个的“关键词”:后先代主义、音乐与孤独[J];文学界(理论版);201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林少华;;村上春树在中国——全球化和本土化进程中的村上春树[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大众文化在亚洲:全球化、区域化和本土化”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5年

2 张昊;;我国的村上春树研究现状述评[A];日语教学与日本研究——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江苏分会2013年刊[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四川外语学院日语系教授 四川外语学院日本学研究所所长 杨伟;用身体来阅读村上春树[N];中国国门时报;2009年

2 本报特约记者 戴铮;村上春树问答:挖掘地下二层的故事[N];中华读书报;2013年

3 刘巽达;从村上春树没获诺奖说起[N];光明日报;2013年

4 本报记者 严葭琪;村上春树能否破除“魔咒”?[N];华夏时报;2013年

5 本报特约记者 戴铮;村上春树亲译芒罗作品[N];中华读书报;2013年

6 汤祯兆;村上春树的“残务整理”之作[N];第一财经日报;2014年

7 早报记者 罗昕;村上春树:我的想象力是一头动物[N];东方早报;2014年

8 记者 姜潇 王贤;被称“最悲壮”,村上春树6次落选[N];新华每日电讯;2014年

9 谢狸/编译;村上春树,想像世界的探险家[N];社会科学报;2005年

10 梁晨;在雨花“碰”上村上春树[N];深圳商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杨炳菁;后现代语境中的村上春树[D];吉林大学;2009年

2 张昕宇;从“日本”的历史文脉中阅读村上春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3 张敏生;时空匣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4 尚一鸥;村上春树小说艺术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敏;村上春树作品在中国大陆的畅销现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果;村上春树青春小说中的心灵困境问题及疗愈色彩[D];暨南大学;2012年

3 纪瞳瞳;从《1Q84》看村上春树的“身体”化写作[D];山东大学;2012年

4 郭伟;论村上春树的《1Q84》[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4年

5 高欢欢;日本后现代语境下的村上春树小说读解[D];内蒙古大学;2008年

6 张丽娜;试论村上春树作品中的孤独情境[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7 王艳;论村上春树小说传统性与后现代性的融合[D];苏州大学;2009年

8 向欣;村上春树作品中的都市青年形象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9 赵娟;文字,流淌的音符[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10 李秀青;村上春树和他的“青春三部曲”[D];山东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4382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4382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0f0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