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津岛佑子《宠儿》中的“母性”回归
本文关键词: 津岛佑子 《宠儿》 母性 反母性 出处:《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津岛佑子的小说《宠儿》是一部以探讨"母性"为主题,讲述主人公反抗传统"母性"、并最终实现"母性"回归的作品。具体而言,母亲和姐姐承子代表着传统的"家庭母性",但在主人公高子眼里,二者却是"紧张"、"过剩"的母亲形象。在试图超越传统"母性"时,主人公不得不面临作为现实母亲的失意和失败。通过对虚构母亲身份的确立和自我认定,主人公从主观意识上确认了自己作为母亲的身份,从而在现实和虚构之间走向具有独立意识、"真实"的"母性"回归之路。
[Abstract]:"beloved" is a novel in which the protagonist revolts against the traditional "motherhood" and finally realizes the return of "motherhood". The mother and the elder sister represent the traditional "family motherhood", but in the eyes of Gao Zi, the protagonists, they are the images of "tense" and "excess" mothers, while trying to transcend the traditional "motherhood". The protagonist has to face the frustration and failure as a real mother.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and self-recognition of the fictional mother's identity, the protagonist confirms his identity as a mother from the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Thus, between reality and fiction to have independent consciousness, "true" "motherhood" return road.
【作者单位】: 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
【基金】: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B)“日本当代女性文学的文化内涵探析”(项目编号:JB13287S)
【分类号】:I313.074
【正文快照】: 作为日本“无赖派”代表性作家太宰治(1909—1948)的次女,津岛佑子(1947—)继承了其父文学创作的道路,自1969年发表短篇小说《安魂曲——为了狗和大人》步入文坛,创作了一系列“积极地肯定女人的‘性’和女人的‘生产’特性”的作品[1]。其代表作有《宠儿》(1978)、《光的领地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蓝泰凯;;一部揭露美国种族歧视的作品——《非色》[J];贵州民族研究;2015年01期
2 祝力新;;近现代中日文学的交错空间——兼论伪满文坛日本文人的创作[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6期
3 孙波;;“艺妓”文学形象之日本女性审美文化由“实像”走向“虚像”[J];科技视界;2015年06期
4 宋波;邱雅芬;;日本女性文学在中国的译介研究[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04期
5 何玉蔚;;温柔的革命——从《枕草子》看清少纳言女性意识[J];青年文学家;2014年26期
6 李先瑞;;论日本女性主义文学文本中女性形象的嬗变[J];日语教育与日本学;2015年02期
7 刘春英;;日本女性文学的中国百年译介史[J];外国问题研究;2014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马立洁;《兴津弥五右卫门的遗书》论考[D];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远;;论小说《宠儿》的悲剧性[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8期
2 谢娟;;《宠儿》的生存策略之记忆的讲述(英文)[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0年04期
3 周欢梅;;关于《宠儿》中色彩的几点思索[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1期
4 罗毅;;以基督大爱的视角解构《宠儿》人物的宗教身份[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5 罗毅;;虚构的真实——论《宠儿》文本的真实指向[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6 王静婧;魏荣;;记号种种——简论《宠儿》中的母爱[J];新西部(理论版);2013年05期
7 王英;夏海玲;;小说《宠儿》中赛斯的母爱[J];新余学院学报;2013年06期
8 周晓兰;;论《宠儿》中创伤性的家庭形态[J];海外英语;2014年03期
9 顾金成;姜淑芹;;简析《宠儿》中的鬼魂隐喻[J];长城;2010年06期
10 郝险峰;;《宠儿》——黑人农奴制最后的复仇与解体[J];长城;2010年06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雷格;在爱与恨的边缘[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宇;挣脱双重桎梏,重建精彩人生—后殖民女性主义解读《宠儿》[D];内蒙古大学;2015年
2 李浩宇;《宠儿》中的陌生化[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3 张军;对小说《宠儿》的巴赫金式解读[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4 陈红;论《宠儿》的叙事策略[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张迅;《宠儿》的文化诗学解读[D];温州大学;2009年
6 谢梅;《宠儿》:一个带有爵士乐特点的开放文本[D];云南师范大学;2008年
7 李倩;《宠儿》中男性权威的颠覆[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8 李明娇;创伤与复原:《宠儿》中的母亲杀婴主题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9 程国华;《宠儿》文本内反独白因素分析[D];中南大学;2010年
10 汪晓燕;以巴赫金的叙事理论解析《宠儿》的叙事策略[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4443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4443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