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孙昌涉小说的存在主义倾向对比研究
本文关键词: 存在主义 人际关系 孤独 绝望 反抗 比较研究 出处:《烟台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中韩两国,隔海相望,近在咫尺,两国人民都在创造各自国家辉煌文明的同时,不断给对方许多有益的影响。随着1992年中韩建交,两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日益加深。这就为我们研究两国的文学的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本文将从作者人生经历,时代背景及作品的分析等方面入手,通过对鲁迅和孙昌涉小说的比较研究来,进而阐明两位作家小说作品中蕴含的浓厚的存在主义倾向,同时,以此为中心试图找出具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分析原因。 中国和韩国都是通过日本或西方沦为半殖民地或殖民地社会,同时,列强的侵略也加速了两国近代化的进程。在此过程中,外国先进科学技术、社会制度等大量传入,不断冲击着中韩两国落后的封建制度和思想体系。同时,在西方列强和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下,两国人民都肩负着抵御侵略,恢复国家独立自主的历史使命。从个人经历来看,鲁迅和孙昌涉都幼时丧父,成长过程遭遇种种挫折。在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他们的小说中都不约而同地呈现出存在主义的倾向。另外,上述的共同点也为本文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提供了依据。 第三章是本文的核心章节,共分为三小节进行论述。第一节是对存在主义及存在主义文学概念的简单介绍。第二节是本文用到的存在主义哲学家的基本观点,主要包括:存在体验-孤独,自由选择-变形反抗.。第三节结合第二章的人生经历和时代背景以及第二节的理论依据,并通过具体的作品比较得出鲁迅和孙昌涉的存在主义共同点及相同点并阐明了原因。具体表现在:两位作家都把人类作为孤独的个体来刻画,以及他们在绝望中都采取了变形的反抗方式,但不同的是对于孤独体验,鲁迅主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来体现孤独的,而孙昌涉则通过人与人之间感情缺失来体现;在反抗方面,鲁迅采用了自我欺瞒和屈服的方式来表现人类的存在意志,而孙昌涉则是选择了憎恶他人,疏远他人来实现自我选择的自由。 希望本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的了解两位作家的文学实践及创作方法,为我们提供一个新的角度来认识两位作家作品,,从而进一步确认他们在各自国家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Abstract]:China and South Korea, facing each other across the sea, are close at hand. While the two peoples are creating brilliant civilizations in their respective countries, they are constantly giving each other a lot of beneficial influence.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diplomatic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in middle of 1992, the two countries have been making economic and political progress. Culture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deepening exchanges, which provides us with a good platform for the study of the literature of the two countries. This article will start with the author's life experience, the background of the times and the analysis of his works, through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Lu Xun and Sun Chang's novels, and then clarify the intensely existentialism tendency contained in the novels and works of the two writers, at the same time, This paper tries to find out the specific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and analyze the reasons. Both China and South Korea were reduced to semi-colonial or colonial societies through Japan or the West. At the same time, the aggression of the great powers accelerated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of the two countries. In this process, foreign advanc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al systems, and so on were introduced in large numbers. At the same time, under the aggression of Western powers and Japanese imperialists, the people of both countries shoulder the historical mission of resisting aggression and restoring national independence and autonom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ersonal experience, Lu Xun and Sun Chang both lost their fathers when they were young and encountered various setbacks in their growing up. Under the joint action of social and personal factors, they all showed an existential tendency in their novels. In addition, The above common points also provide the basis for this paper to adopt the method of comparative study. The third chapter is the core chapter of this paper, which is divided into three sections. The first section is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existentialism and existentialism literary concepts. The second section is the basic viewpoints of existentialist philosophers used in this paper. Mainly including: existence experience-loneliness, free choice-deformation resistance... The third section combined with the second chapter of the life experience and the background of the times as well as the second section of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concrete works, we can draw the common points and similarities of existentialism between Lu Xun and Sun Chang and explain the reasons. The concrete manifestation is that both writers depict human beings as lonely individuals. And they all adopted the deformed way of resistance in despair, but the difference is that for the lonely experience, Lu Xun mainly through the separation between people to reflect solitude, while Sun Chang involved through the loss of feelings between people to reflect; In the aspect of revolt, Lu Xun adopts the way of self-deception and surrender to express the will of human being, while Sun Chang chooses to detest others and alienate others to realize the freedom of self-choice. I hope this study can help us to understand the literary practice and creative methods of the two writers more deeply, and provide us with a new persp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works of the two writers. In order to further confirm their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in their respective countries.
【学位授予单位】:烟台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106-0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谷拥军;;《大二心河》之荒诞性解读[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2 雷丽平;;评《拆弹部队》中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J];电影文学;2011年05期
3 王玉洁,王怡芳;社会重压下的自我反抗——解读《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存在主义意识[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4 庞弘;;笼中之舞——论金基德电影中的存在主义精神[J];电影文学;2008年05期
5 张永胜;;顺从还是反抗——从《法国中尉的女人》谈福尔斯的逆某思想[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6 王伟玲;;电影《海上钢琴师》和《立春》悲剧性比较[J];当代小说(下半月);2009年05期
7 陈晓晖;;张韧、李敬译评点鲁迅文学小说奖[J];创作评谭;1998年02期
8 迟子建;;闲话阿成[J];时代文学;2001年02期
9 ;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举办《文学友人》活动[J];小说评论;1990年01期
10 朱晓进;鲁迅对杂感文的偏爱及其主要原因[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任小玫;;再读鲁迅《重订<徐霞客游记题跋>》[A];徐霞客研究(第14辑)[C];2006年
2 汪卫东;;文学的五四、文学的世纪与“鲁迅文学”[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刘福勤;;瞿秋白与鲁迅文学传统[A];瞿秋白研究新探——纪念瞿秋白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论文集[C];1999年
4 姚凯;;存在主义对现代社会个案工作的启示[A];福建省社会学2008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刘福勤;;瞿秋白与鲁迅文学传统[A];瞿秋白研究新探[C];2002年
6 白草;;张承志视野中的鲁迅形象[A];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7 纪如曼;;始终“亲密”着,却从未“联姻”——萨特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关系述评[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8 汤铭;;局外人:一场伦理之辩[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王莉;李抗;;西方心理学的人文主义研究模式[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金丹元;;深入思维层次比较中西艺术[A];时代与思潮(7)——20世纪末的文化审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秀娟;创作与阅读:读进去,跳出来[N];文艺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甄雪虹;文学译著:美丽与艰辛[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张贺;网络作家走进鲁迅文学院[N];人民日报;2010年
4 桃桃;关于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的四个话题[N];中国文化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张恩超;得奖就像得金牌?[N];南方周末;2005年
6 陈丽华;“羊羔体”火了,鲁迅哭了[N];深圳商报;2010年
7 付小悦;第四届鲁迅文学奖在鲁迅故乡绍兴颁奖[N];光明日报;2007年
8 许程丽;绍兴成为鲁迅文学奖永久颁奖地[N];绍兴日报;2007年
9 徐忠志;央视将播出《第四届鲁迅文学奖颁奖典礼》专题片[N];文艺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晓红;作家们 记住鲁迅文学院[N];文艺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琼;保罗·奥斯特的追寻:在黑暗中寻找自己的位置[D];厦门大学;2009年
2 陈连丰;艾丽丝·默多克哲理小说中的萨特存在主义思想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3 苗爱芳;分歧之辩:马克思主义与存在主义[D];苏州大学;2009年
4 张涛;诺曼·梅勒的存在主义及其前期小说主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5 白玉华;三种视角分析塞缪尔·贝克特戏剧中的沉默艺术[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6 关士礼;师陀乡土小说新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朱立立;论台湾现代派小说的精神世界[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8 高建华;库普林小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薛晶;萨特戏剧的情境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09年
10 李汇;现代性视野中的1980年代探索戏剧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纪登平;鲁迅与孙昌涉小说的存在主义倾向对比研究[D];烟台大学;2013年
2 王卫林;荒诞与异化:哈金《等待》和《自由生活》的存在主义主题探析[D];广东商学院;2011年
3 翁姗姗;《你好,忧愁》中的存在主义思想[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吴正锋;沈从文:存在的危机与生命的超越[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张波;存在主义人生哲学透析[D];延边大学;2004年
6 齐艳;荒诞中的反抗[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李恩宁;论《还乡》中主要人物克林和游苔莎的存在主义特征[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8 何小溪;论方方小说的存在主义意识[D];武汉大学;2005年
9 龚梅;“愤怒的青年”派的创作思想之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10 张纯;在矛盾中重生[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4976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4976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