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与张爱玲的性别意识对比
本文关键词: 文学 毛姆/张爱玲 性别意识 出处:《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毛姆和张爱玲相似的出身背景、成长经历、情感生活以及两位作家分别所处的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原因决定了他们作品中对异性的贬义性书写。毛姆笔下的异性书写大都是负面的,他作品中的女性常以荡妇或伪善者的形象出现。在张爱玲的作品中,丑陋的男性形象的刻画彻底颠覆了传统对于男性神话的书写。造成他们性别意识的成因分别为不幸的童年、不幸的情感生活以及思想史语境里的阐释。
[Abstract]:Maugham and Zhang Ailing similar birth background, growing up experience, The emotional life and the social environment of the two writers respectively determine the derogatory writing of the opposite sex in their works. Maugham's writings of the opposite sex are mostly negative. The women in his works often appear as sluts or hypocrites. In Zhang Ailing's works, the portrayal of ugly male images completely overturns the traditional writing of male myths. Unfortunate emotional life and interpreta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history of thought.
【作者单位】: 福州大学应用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
【基金】: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2014C061)
【分类号】:I1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于青;并非自觉的女性内审意识——论张爱玲等女作家群[J];安徽大学学报;1989年04期
2 李春燕;试论毛姆与张爱玲创作的异同[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3 韩蕊;;张爱玲与毛姆小说主题比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4 张广利,陈仕中;后现代女权主义对现代女权主义的理论继承与超越[J];人文杂志;2003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孔令梅;;道教承负说浅析[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2 曾维加;;道教生命哲学的内在构造及现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3 鲍新山,张其凡;北宋名臣谢泌生平及思想述评[J];安徽史学;2005年03期
4 阚绪良;吕晓玲;;“野渡无人舟自横”新解[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5 刘忠;康德的“因果观”探析——兼论与佛教“善恶报应论”比较[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6 孙浩然;道教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7 孙芳芳;;道教对魏晋南北朝人鬼恋小说的影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8 徐惠;;论道家文艺观对宋徽宗书画创作的影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9期
9 顾伟;;张爱玲前期小说女性的悲剧命运来自何方[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1期
10 周春兰;兰国庆;;道教与士大夫的人生哲学[J];安康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德安;;道家道教的宇宙生成论教育与现代科学的发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刘永明;;敦煌占卜与道教初探——以P.2859《五兆要诀略》、《逆利占》为核心[A];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四编[C];2009年
3 刘克;;汉画像石葬俗的衰亡果真是因汉末政治动荡经济萧条吗——从文化通观视角立论并以此与汉画界前辈商榷[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赤银忠;;南阳汉画中的内丹修仙术[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李立;;汉画像‘楼阁拜谒图”大树艺术组合构图意义再探[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杨孝鸿;;汉代墓葬画像中“假门”现象之探讨——兼论灵魂升天还是回归[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高二旺;;由汉画解析汉代的灵魂观念[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刘小磊;鞠辉;;南阳陈棚汉代彩绘画像石墓三幅画像的考析[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张践;;论政教关系的层次与类型[A];宗教与民族(第五辑)[C];2007年
10 王彤江;;隋唐五代诸家气法的理论基础初探[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晓虹;《阅微草堂笔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卞国凤;近代以来中国乡村社会民间互助变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潘新丽;中国传统医德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袁野;汉画像石造型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5 王娟;汉代画像石的审美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6 杨亭;土家族审美文化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陈连波;北京道教宫观环境景观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8 王明博;多元与边缘[D];兰州大学;2011年
9 季庆阳;唐代孝文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蔺熙民;隋唐时期儒释道的冲突与融合[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敬宇;中国道教社会思想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付洁;道教与中国古代白话小说中的三怪系列[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牛欣;新时期以来张爱玲形象的重构[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汪茉莉;“青衣”及其文化语义浅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黄嘉敏;七月十五节俗与民间传承[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唐丽星;早期道教的行香文化[D];南昌大学;2010年
7 游云会;庐山慧远佛学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8 朱立新;心灵归宿的无望追寻[D];安徽大学;2010年
9 程程;养生食品的文化价值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10 袁荣蓉;生态美学视野下的企业文化建设[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全新;自然主义g旧系奈宀式铀搿勖返摹对铝梁土闶俊穂J];龙岩师专学报;2002年04期
2 苏玲;论毛姆小说的虚无思想[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3 谷玉;;毛姆小说中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和交融[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4 杨嘉乐;;多元文化冲击下的毛姆叙事[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5 李君容;;论毛姆《在中国屏风上》中的官员和平民形象[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6 胡水清;;论毛姆“中国情结”的形成[J];宜春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7 胡蓉;;浅谈毛姆《午餐》中的十种修辞格[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8 谢亚军;彭威;;画屏上的东方情调——毛姆《在中国屏风上》的“中国形象”[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7年08期
9 杨锐;;英国作家W·S·毛姆精神探求路上的双重选择[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10 胡水清;;毛姆的都市体验与审美现代性[J];肇庆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杨倩倩;;掀开毛姆的“彩色面纱”——《彩色的面纱》的东方主义解读[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赵松;毛姆的炭火[N];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
2 黄夏;毒舌毛姆,人情书写[N];北京日报;2012年
3 保罗·索鲁 周成林 译;旅行者的故事 真实的历史记录[N];文艺报;2013年
4 秦宏;由Cakes and Ale的译名引起的思考[N];中华读书报;2004年
5 张锐强;毛姆:苦难的馈赠[N];中国邮政报;2003年
6 雷雨;真实生动的中国文本[N];中华新闻报;2006年
7 顾文豪;“毛”语录[N];中国经营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艳花;毛姆与中国[D];复旦大学;2010年
2 庞荣华;毛姆异域游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梁晴;从毛姆的小说创作看画家高更对其的影响[D];暨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威;毛姆作品中的中国形象研究[D];湘潭大学;2008年
2 梅玫;毛姆矛盾的中国观[D];安徽大学;2011年
3 徐笑笑;毛姆中国书写的历史文化探析[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4 杨哲;毛姆笔下的“非正常人物”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5 刘伊彬;论毛姆的精神世界[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6 邓惠文;对毛姆《面纱》的生态批评[D];广西师范大学;2009年
7 吕莹莹;论毛姆的自由观[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云帆;殖民地上的男性气概:对毛姆的东方小说中男性主体的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何黎黎;逃离与追寻[D];重庆师范大学;2010年
10 黄晓芳;精神探索与文化反思[D];浙江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5063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506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