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阿克罗伊德与莫言作品的民族关怀
本文关键词: 彼得·阿克罗伊德 英国性 莫言 中国性 出处:《语文建设》2015年08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阿克罗伊德与莫言虽然在不同的国度进行创作,但其作品彰显出共同的审美诉求:即在"全球化"语境下通过对地方文化的历史书写表征"民族性"。阿克罗伊德通过"伦敦"表征"英国性",莫言则以"高密"为背景书写"中国性"。因此,他们的作品展现出作者强烈的民族关怀,可被视为当下艺术审美与国家认同研究完美结合的典范。
[Abstract]:Although Arc Lloyd and Mo Yan created in different countries, However, his works reveal a common aesthetic appeal: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the "nationality" is represented by the historical writing of the local culture. Arkroyd means "British" through "London", and Mo Yan uses "high density". Writing "Chinese" in the background. Therefore, Their works show the author's strong national concern and can be regarded as a model of the perfect combination of art aesthetics and national identity research.
【作者单位】: 河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I106.4-0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寒;;文学寻根与莫言的文化反思——论莫言的前期创作[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4期
2 赵丽;;浪漫主义的诉求——莫言90年代小说创作中的女性书写[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3 梁玫;;莫言的农耕文化情结[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4 贾利涛;;莫言小说的历史观[J];大家;2010年15期
5 徐巍;;感官原则与欲望狂欢——当代小说审美风貌的视觉文化考察[J];当代文坛;2008年02期
6 杨增莉;;生命最初的呼唤——读莫言的《蛙》有感[J];电影评介;2013年02期
7 张霁;赵天雄;;莫言作品中人物形象特点分析[J];长城;2013年04期
8 颜瑾;;同归异途——鲁迅、莫言小说的“还乡者”分析[J];巢湖学院学报;2013年05期
9 张爱萍;;论莫言小说的幻觉现实主义[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10 程通;靳明全;;浅谈莫言短篇小说的创作历程和艺术特征[J];当代文坛;2014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杨枫;民间中国的发现与建构[D];吉林大学;2009年
2 赖英晓;饥饿叙事的意识形态建构[D];上海大学;2009年
3 王晓恒;五四乡土小说与八十年代寻根文学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4 斋藤晴彦;心理的结构与小说[D];复旦大学;2012年
5 李一;试论新世纪十年文学中的“无后”现象[D];复旦大学;2012年
6 何媛媛;莫言的世界和世界的莫言[D];苏州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述晓;论大江和莫言的故乡想象与艺术超越[D];江南大学;2010年
2 张旭;残酷的人生表演,,荒谬的生存图景[D];吉林大学;2011年
3 王丽敏;莫言小说意象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4 朵辉贤;启蒙与莫言小说[D];兰州大学;2011年
5 王丽娜;生存的困境与人性的挣扎[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6 赵静杰;叙事意识与生命感觉[D];浙江大学;2011年
7 徐露;《檀香刑》的民间叙事[D];中南大学;2011年
8 郝艳利;论新时期暴力叙事对“十七年”小说的审美颠覆[D];河北大学;2011年
9 王雪颖;“生命意识”视野下的人性阐释[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10 宫健;心灵的回归与精神的超越论莫言小说中的虚构[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学谦;;鳄鱼的“血地”温情与狂放幽默——莫言散文的故乡情结与恣肆反讽[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04期
2 葛浩文;吴耀宗;;莫言作品英译本序言两篇[J];当代作家评论;2010年02期
3 殷罗毕;;封闭在历史洞穴中的想象 《蛙》与莫言暴力史观的限度[J];上海文化;2010年05期
4 赵勇;;莫言与诺奖·文学与政治·作家与知识分子——北师大文学专业研究生的课堂讨论[J];粤海风;2012年06期
5 阮直;;莫言的跨越[J];学习月刊;2012年21期
6 曹顺妮;;莫言的世界[J];中国企业家;2012年21期
7 韩超;;看莫言如何被消费[J];中国企业家;2012年22期
8 汪二;;有感于莫言获奖[J];中国新时代;2012年11期
9 ;莫言获奖,文学还在路上[J];西部大开发;2012年10期
10 ;文学振兴 自莫言始?[J];浙江经济;2012年2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江楠;;莫言:得诺奖让我惊奇又惶恐[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2.5)[C];2012年
2 张志忠;;跨越时空的文学对话——评《福克纳与莫言比较研究》[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6卷[C];2006年
3 ;作家评论家共话莫言获奖[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2.5)[C];2012年
4 白烨;;莫言获诺奖引发的一些思考[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2.6)[C];2012年
5 郑周明;;是“幻觉”还是“魔幻”?——对莫言诺奖授奖词翻译的辨析[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2.6)[C];2012年
6 刘正伟;;我看莫言与诺贝尔文学奖[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2.6)[C];2012年
7 杨扬;;讲故事与听故事——评《木匠与狗》[A];2003年中国小说排行榜[C];2004年
8 陈欢欢;;莫言与诺奖[A];共识(2012秋刊08)——创新边疆民族宗教治理 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2013年
9 ;中国作家莫言荣获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2.5)[C];2012年
10 ;中国作家协会对莫言荣获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发表贺辞[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2.5)[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姜楠;莫言印象[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2 本报记者 吴小曼;莫言我不是一个大作家[N];华夏时报;2005年
3 本版撰稿 彭治国;莫言:当作家,因为想吃肥肉馅饺子[N];华夏时报;2005年
4 小月;回归文学本身,莫打“莫言牌”[N];中国民族报;2012年
5 樊发稼;有感于莫言荣膺诺奖[N];中国艺术报;2012年
6 记者 付小悦;莫言获奖或将推动“文学热”[N];光明日报;2012年
7 佘宗明;莫言,一只吟唱的“蛙”[N];海口晚报;2012年
8 司马心;“莫言热”中一点忧[N];解放日报;2012年
9 吴明泉;别捆绑莫言[N];人民公安报;2012年
10 黄波;祝贺莫言, 请少点莫名的方式[N];深圳特区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刘广远;莫言的文学世界[D];吉林大学;2010年
2 宁明;论莫言创作的自由精神[D];山东大学;2011年
3 廖增湖;沸腾的土地——莫言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朱宾忠;福克纳与莫言比较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5 何媛媛;莫言的世界和世界的莫言[D];苏州大学;2013年
6 杨枫;民间中国的发现与建构[D];吉林大学;2009年
7 斋藤晴彦;心理的结构与小说[D];复旦大学;2012年
8 南志刚;叙述的狂欢与审美的变异[D];苏州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红莉;莫言,民间的行吟歌者[D];苏州大学;2004年
2 王佳慧;批评视域中的“莫言形象”演变[D];渤海大学;2012年
3 姜静;暴力的狂欢—论莫言的暴力叙事[D];西北师范大学;2013年
4 张夏威;莫言对语文教育的启示[D];信阳师范学院;2014年
5 巴俊玲;论莫言小说中的故乡想象[D];青岛大学;2008年
6 马斐;论莫言作品的狂欢美[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梁玫;莫言的农民观及其小说中农民形象的塑造[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8 胡群昌;山东方言在莫言作品中的运用[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9 田正华;独特的经验造就独特的声音[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方川;莫言文学创作的民间视野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5126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5126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