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从语体视角解读《珍珠》中的诗体对话与冥思

发布时间:2018-02-15 13:31

  本文关键词: 《珍珠》 语体 对话 冥思 出处:《浙江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中古英语头韵体诗歌《珍珠》反映了一种敏感的语言意识。自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其语言的多重象征意义受到了批评界的广泛关注。以往的研究认为诗中体现出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即宫廷爱情价值观和宗教价值,但诗的结论似乎模棱两可;至于诗歌的主题是慰藉悼亡还是宗教冥想,学者们也未能定论。本研究尝试从巴赫金的语体理论视角探讨以上问题。巴赫金认为,文学语言体裁的研究不应局限于文学语境之中,而应同时关注广义语体的特点,如主题构成(thematic composition),文体特点(style)以及词义图式(semantic plan)等,因为在原初语体向复杂语体转换时这些特点会发生变化并得到更新。然而由于文学语言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特点,很难找到一种适用于讨论不同文学文本语体的系统定义。本研究首次尝试对《珍珠》中的珍珠女与梦者语体特点加以区分。研究者试图通过对相关文本,如中世纪法语诗歌《玫瑰传奇》,薄伽丘的《奥林匹亚》以及奥古斯丁《论基督教教义》等的对比解读,发现诗中的对话性,并重点分析了两种寓言阐释观在其语言中的体现。文本分析表明梦者与珍珠女的语体因其修辞功能及目的的差异而显著不同,这种不同与中世纪修辞学中的两种寓言阐释模式相关联。通过对话中珍珠女的评价式教诲和梦者的回应式理解,两种语体在和解中得到更新。在诗的末尾,梦者在圣城幻象的冥思中走出了丧女的悲痛,他对相聚的渴望则转化成为了对神启真理的渴求。梦者尝试跨越界河的举动标志着冥想狂喜的体验。语言的更新体现了梦者的认知转变。最终,梦者得以带着新的洞察与情感理解圣经文本与圣祭仪式的寓意。
[Abstract]:The alliteration poetry of Middle English, Pearl, reflects a sensitive sense of language. Since 1860s, The multiple symbolic meanings of his language have received wide attention from the critics. Previous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re are two different ideologies in poetry, namely, court love value and religious value, but the conclusion of the poem seems to be ambiguous; As to whether the theme of poetry is mourning or religious meditation, scholars have not yet concluded. This study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above issu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akhtin's stylistic theory. The study of literary language genre should not be confined to the literary context, but should also pay attention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road style, such as thematic composition, stylistic features, semantic semantic planing and so on. Because these characteristics will change and be updated when the original style changes to the complex style. However, because the literary language has the distinct individual style characteristic, It is difficult to find a systematic definition applicable to the discussion of different literary texts. This study is the first attempt to distinguis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earl women from dreamers in Pearl. For example, in the French poetry of the Middle Ages "the Legend of the Rose", the "Olympia" by Pogacchio, and the "on Christian doctrines" by Augustine, the dialogical nature of the poem was found. The text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stylistics of dreamers and pearls are different from each other because of their different rhetorical functions and purposes. This difference is related to the two models of parable interpretation in medieval rhetoric. Through the evaluative instruction of the Pearl woman in the dialogue and the respo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dreamer, the two styles are renewed in reconciliation. At the end of the poem, The dreamer, in the contemplation of the vision of the Holy City, has come out of the grief of the bereavement, His desire to meet translates into a desire for truth from God. The dreamer's attempt to cross the river marks an ecstatic experience of meditation. The renewal of language reflects the dreamer's cognitive shift. The dreamer is able to understand with new insight and emotion the meaning of biblical texts and sacred rites.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561.07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声滔;试析《珍珠》中对眼睛及其动作的描写特色[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2 卢建顺;从“影子”一词看小说《珍珠》的风格特色[J];张家口师专学报;1995年03期

3 刘士杰;生命价值的赞歌——李瑛诗《珍珠》赏析[J];名作欣赏;1997年04期

4 班友书;黄梅戏本戏探源札记——《还魂》、《珍珠》、《花亭会》三步曲[J];黄梅戏艺术;1991年01期

5 曾令富;斯坦贝克的《珍珠》:耐人寻味的现代寓言小说[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9期

6 蔡梦云;;寓言外的预言——关于《珍珠》的女性视角解读[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年02期

7 李松岳;;论斯坦倍克《珍珠》对人类生存境遇的寓言化书写[J];外国文学研究;2010年04期

8 张明兰;;《珍珠》中蕴含的印第安生态文化解读[J];鸡西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9 朱东华;;邪恶与美善的交融——“珍珠”隐喻义在《珍珠》语篇中的建构[J];疯狂英语(教师版);2008年05期

10 赵鹏芳;;约翰·斯坦贝克《珍珠》写作艺术解析[J];作家;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荆韧威;刘玉华;张京业;李开霖;冯力骏;;HPS综合征小鼠模型pearl(pe)and pale ear(ep)生殖力降低的研究[A];中国生理学会消化内分泌生殖代谢生理专业委员会2011年消化内分泌生殖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11年

2 高小明;林英任;侯成林;黄华艳;;孑遗植物银杉落针病的病原——散斑壳属一新种(英文)[A];2010年中国菌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3 ;Logic and Rhetoric in Philosophical Dialogue and Cultural Hermeneutics[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元文学文化的对话与共生”外国文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4 Andreas Etges;;伟大的期盼与极大的失望: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英文)[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危机与转机——对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9年

5 Mukul Teriwa;;Preliminary Study of Urban Expansion on SOA Formation in Springtime over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with WRF/CHEM Model[A];中国颗粒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8年

6 ;Seasonal variations of Aulacoseira granulate population abundance in the Pearl River Estuary[A];庆祝中国藻类学会成立30周年暨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09年

7 王爱民;;Development of Expressed Sequence Tags from the pearl oyster,Pinctada martensii Dunker[A];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会分会第十四次学会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9年

8 葛熹凯;许宝红;肖调义;刘大志;刘寅初;;The epidemic disease pathogeny reseach of Dongting Lake cultivate cultured pearl mussels[A];湖南省生理科学会2006年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9 ;Modeling the relations between riverine DIC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the lower Xijiang of the Pearl River,China[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8学术论文汇编[C];2009年

10 季小梅;汤立群;;Investigation of storm surges over the Pearl River Estuary during typhoon No. 9316 using a Nested-Grid Coastal Circulation Model[A];第十五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寒木;斯坦倍克有多好?[N];中华读书报;2002年

2 本报记者 王雨檬 编译;中国“大舞台”成就西方艺术从业者[N];中国文化报;2010年

3 本报实习记者 陈帜;气制油:能源新途径[N];中国石化报;2011年

4 郭英剑 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 秋叶 翻译整理;赛珍珠 中国的女儿[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曹磊;翻译的修辞符号视角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刘新芳;修辞互动视角下的语篇类型共生关系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3 朱骅;赛珍珠与何巴特的中美跨国写作[D];复旦大学;2010年

4 龙金顺;英语写作修辞的符号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肖书文;中日当代修辞学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涂家金;英语论辩修辞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7 谭笑;科学史研究中修辞学进路的编史学考察[D];清华大学;2009年

8 张纯辉;司法判决书可接受性的修辞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许红菊;汉语修辞与词汇发展[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素雪;从语体视角解读《珍珠》中的诗体对话与冥思[D];浙江大学;2013年

2 夏燕;《珍珠》——一部自然主义的寓言[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3 陈沂;西方修辞视野下的120话语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4 徐娇娇;从新亚里士多德修辞学角度研究奥巴马的劝说策略[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5 张京业;雌性pearl(pe)小鼠生殖力降低及子宫发育异常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6 姚微微;《庄子》会话语篇语用修辞方式探微[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7 邹莹洁;长沙店名的社会心理修辞探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王洁;戏剧主义和同一思想角度下对企业电视公益广告的分析[D];郑州大学;2012年

9 曾凡钰;从佩雷尔曼受众理论看奥巴马中期选举演讲[D];广西大学;2012年

10 周俊海;“修辞情境”视角下的商务谈判[D];广西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5133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5133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bfe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