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的身份:伍慧明《骨》中美籍华人的生存之道
本文关键词: 伍慧明 美籍华人 身份 流变 杂糅 出处:《四川外国语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身份问题一直以来是后殖民研究中的焦点。世代生活在美帝国主义歧视阴影中的被边缘化、异化的华裔从未停止适应新身份的步伐以便能在寄居国立足。美籍华裔作家伍惠明的首部作品《骨》因揭示了民权运动、女权运动背景下的美籍华裔寻找身份的苦痛历程而备受关注。国内外学者对美籍华裔的身份寻求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然而,绝大多数研究往往聚焦于身份归属问题,忽略了身份本身的流变性。当代文化研究之父斯图亚特·霍尔给后殖民的身份归属问题贴上了流动的标签,指出了单一性、他性及双重性是后殖民身份认同过程中的三个特性。 本论文以斯图亚特·霍尔的身份流变论为主要理论方法,通过对《骨》的文本分析,探寻不同社会、历史及政治背景下美籍华人民族及性别身份的解构、建构与重建,,例证后殖民身份不是静态的,而是处于不断流变的过程当中。论文主体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用霍尔界定的共识意义上的身份单一性解析《骨》中苦力华裔的民族及性别身份的中国式认同。第二章用霍尔流变论中的他性理论分析女权主义、民权运动背景下小说中华裔的民族身份、性别身份被宗主国文化同化过程中体现出的与中式身份完全相反的美国式认同。第三章则用流变论中的身份双重性诠释全球化背景下美籍华裔的中式身份与美式身份的杂糅式认同。通过以上分析,本文得出结论:基于美国不同时期历史、文化、政治等因素的影响,美籍华人的身份一直处于流变状态,正是这种流变使得华裔在美国生存成为了可能。本论文旨在说明单一性身份、他性身份及双重性身份是后殖民身份认同的必经阶段,具有多面性特征的后殖民身份受到动态因素的影响不会被完整地或决定性地建构。
[Abstract]:The identity problem has always been the focus of post - colonial studies . The generations living in the shadow of American imperialism ' s discrimination have never ceased to adapt to the pace of the new identity so as to be able to stand up in the host country . This thesis is based on Stuart Hall ' s theory of identity rheology as the main theoretical method .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textual analysis of the nationality and gender identity of Chinese Americans in different social , historical and political contexts , the author concludes that the identity of Chinese Americans is not static but in the process of changing rheology .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712.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耘,董宁宁;悠悠思乡情拳拳爱国心——记回乡捐资的美籍华人叶德明[J];紫金岁月;1996年03期
2 云鹏!黑龙江;天高地厚[J];质量天地;1997年07期
3 敬信;靳羽西:自强的“民间大使”[J];初中生之友;2005年18期
4 冯景元;华人世界两极说[J];天涯;1993年07期
5 周锡生;高分子王国的拼搏者──访知名美籍华人科学家程正迪[J];了望;1997年39期
6 艾嘉;吴彦祖与父亲的三年战争[J];中学生;2004年Z1期
7 刘扬;;美籍华人顾大为荣获1992年美国"最优新发明奖"[J];中国人才;1993年08期
8 何启钧;美籍华人朱德林教授获农业部国际农业合作奖[J];甘蔗;1994年01期
9 ;读者网站[J];华人时刊;2003年03期
10 金云 ,任骧;世界杰出的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J];少儿科技;200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Research for methods of pursuing product identity strategy[A];Proceedings of 2010 Chinese Control and Decision Conference[C];2010年
2 Wendelin Schmidt-Dengler;;The importance of being a small country-Austrian literature,European identity and the process of globalisation[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元文学文化的对话与共生”外国文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3 Philip N.Benfey;;Development Rooted in Interwoven Networks[A];第十二届全国植物基因组学大会论文集[C];2011年
4 狄颖跃;;MS SQL Server 2000中流水号问题的解决方案[A];广西计算机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三勒浆药业集团简介[A];四川省营养学会2000年学术会议专题报告及论文摘要汇编[C];2000年
6 Thomas Heberer;;作为族群认同载体的民族企业家(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族群交往与宗教共处”社会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7 Lidia Delgado Almeida;;Problems and Challenges of Conservation Multiculturalism[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文化传承、创新、发展:青年的责任与行动”学生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8 王亚楠;;饰演《上海纪事》中的郭绍白[A];新世纪电影表演论坛(下)——第八届“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文集[C];2001年
9 吴瑜章;;创新是民族发展之魂[A];第二届中国财富论坛论文集[C];2006年
10 刘永松;Michael H.S.Lam;Beeto W.C.Leung;;国家认同与北京奥运会:大陆,台湾和香港三地学生的回应(英文)[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奥运精神与世界和谐”奥林匹克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实习生 黄晨;美籍华人“打飞机”来连手术[N];大连日报;2006年
2 李贤华;人口普查对美籍华人的影响[N];中国人口报;2000年
3 王洪志 王凤 本报记者 龚保华;以笔为弦的“大自然歌者”[N];吉林日报;2006年
4 左军;美籍华人家乡寻根[N];黄石日报;2007年
5 林若飞 实习生 陈飞燕;很棒公司深圳创业真的很棒[N];深圳商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张戈;越老越快乐[N];中华读书报;2002年
7 本报记者 李卫玲;一个热心中国会计的美籍华人[N];中国财经报;2000年
8 林中明邋通讯员 蔡盛;检察官准确定性 美籍华人送锦旗[N];检察日报;2007年
9 公益;美籍华人戈定瑜:卡拉是条热狗[N];中国现代企业报;2007年
10 汤宏武;他把GTF技术带回祖国[N];中国中医药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俊
本文编号:15343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5343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