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特里斯特上尉历险记”系列中的历史重构
本文关键词: 阿图罗·佩雷斯-雷维特 “阿拉特里斯特上尉历险记”系列 新历史主义 历史小说 出处:《南京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西班牙作家阿图罗·佩雷斯-雷维特1951年11月25日出生于卡塔赫纳。在成为作家之前,他曾当过21年的战地记者。1986年发表处女作《轻骑兵》,从此拉开了创作生涯的序幕。在他的所有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无疑要数一套1996年开始面世、以“阿拉特里斯特上尉”为主人公的畅销系列历史小说。目前,该系列已出版了七册,分别为:《阿拉特里斯特上尉》(1996)、《纯净血统》(1997)、《布莱达的太阳》(1998)、《国王的金子》(2000)、《黄衫骑士》(2003)、《东岸海盗》(2006)以及《杀手之桥》(2011)。作品一经问世,便受到读者的热烈追捧,仅前六册便已在西班牙创下了四百万册的销量记录,并被翻译成35种语言在50多个国家发行。阿图罗也因其出色的文学创作于2003年6月12日当选为西班牙皇家语言学院院士 小说以西班牙帝国由盛转衰的“黄金世纪”十七世纪为背景,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从阿拉特里斯特上尉身边的小侍童伊尼戈·巴尔沃阿的视角出发,讲述了他与主人的多次历险经历,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情节内容跌宕起伏。 主人公阿拉特里斯特上尉是作者虚拟出来的人物,他是一名老兵,勇敢、冷酷、孤僻,曾随西班牙步兵团南征北战。回到马德里后,他成为一名雇佣剑客,为了生计,不得不用手中的剑去杀人,并在无意中卷入了宫廷斗争的漩涡之中。 除了虚拟人物,在“阿拉特里斯特上尉历险记”系列小说中,还出现了诸如国王腓力四世、宠臣奥里瓦雷斯公爵、诗人弗朗西斯科·克维多、戏剧大师洛佩·德·维加等赫赫有名的历史人物。真实与虚构相互交错、相互碰撞,使小说既生动有趣,又扎实厚重,读者既能领略十七世纪西班牙的社会风貌,又能跟随主人公体验惊险刺激的历险故事。 尽管该系列蜚声国内外,在当代西班牙文学史上留下重要一笔,并在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但在中国却研究甚少。因此,笔者力图着眼于这部被人忽略的名作,以期唤起更多的中国学者和译者对该作家的关注。 本文试图根据西方文学批评史上重要的新历史主义理论,对上述七部小说中的历史重构进行分析。论文主体部分共分四章。 第一章先按照时间顺序列举一些西方学者对文学与历史关系的阐释,然后专门论述新历史主义中两位重要代表人物格林布拉特及蒙特洛斯的理论观点。他们将历史看作“叙事”,否认存在历史事实,注重轶闻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小写的”历史才能触摸真实。新历史主义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文学历史二元对立,揭示了文学与历史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关系。 第二章回顾了世界历史小说与西班牙历史小说的发展沿革。从1814年苏格兰作家司各特发表第一部历史小说《威弗利》至今,历史小说经久不衰,并逐渐从单一走向多元、从纯粹走向交融,从传统走向现代,在世界文坛中独树一帜。 第三章阐述了历史重构的三种方式,即历史启示化、历史人性化以及历史小说化。在该系列中,作者通过一个个历险故事,分别从外交、种族、军事、经济、以及宗教等方面分析了西班牙帝国快速衰败的原因,耐人寻味。小说主人公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英雄”,而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反英雄”,配角也大多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无论是虚构人物,还是历史人物,都有血有肉、真实可信。此外,作者在叙述过程中,融入了曾于十九世纪风靡欧洲的连载小说元素,如悬疑、情节突变、预叙等手法,引人入胜,扣人心弦。 第四章分析了历史重构的两种内在价值,即以史为鉴和寓教于乐。具体说来,该系列小说从多方面分析了西班牙帝国由盛而衰的原因,对今天的西班牙乃至世界发展都具有启示意义。此外,该系列之所以能得到许多年轻读者的喜爱并成为中学必读书目之一,从某种程度上也归功于小说的趣味性,颠覆了历史小说枯燥沉闷的阅读印象,让读者们边玩边学,其乐无穷。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显然只能表明研究这七部作品的可行性,无法穷尽一切可能的解读方式。笔者相信,将来会有更多人提出新的研究话题。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551.07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雅虹;;空间形象的格雷马斯符号学解读——以《永别了,“小羊羔”!》为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2 吴登峰;戴着镣铐舞蹈——《许三观卖血记》寓言性之初探[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3 钱雯;;文化诗学:理论、方法及局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4 殷玮;;《凯利帮真史》的新历史主义解读[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5 沈学习;张清湘;;生命价值的回归·历史文明的反讽[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6 方维保;江山依旧,才人辈出──张恨水、金庸比较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7 方维保;浮游在梦想与现实的边缘——论郁达夫小说中的性爱叙述[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8 方维保;;中国现代小说理论:从碎片呈现到系统整合——评谢昭新著《中国现代小说理论史》[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9 王轶;;古代史传“虚构”说辨正[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10 张字;;美国黑人女性双重身份的寻回——论《紫颜色》主人公的觉醒历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马建高;;中国后殖民理论研究现状及反思[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刘婧娟;;中国宪法学三十年(1978—2008)[A];中国法学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3 李春青;;文学的与历史的:对两种叙事方式之关系的思考[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4 谢勤亮;;影像与历史——“影视史学”及其实践与试验[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5 程光炜;;当代中国文学中主体形象的变迁[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4年秋冬卷[C];2004年
6 颜水生;;历史的寓言性——莫言小说“种的退化”主题新解[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陈天然;;中国饮食文化的他者形象——评《华女阿五》和《女勇士》(英文)[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孟玲;;正确地认知自我与他者——对《上海孤儿》的后殖民主义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马菁菁;;麦尔维尔中篇小说《贝尼托·塞雷诺》中的主仆关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胡大平;;马克思最初遭遇生产力问题的语境、理论逻辑和意义——兼论马克思文本解读的若干原则[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付明端;从伤痛到弥合[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大川;约翰·理查德·格林《英国人民简史》史学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李振;延安《解放日报》中的性别与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7 李雁;新时期文学中的乌托邦精神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任相梅;张炜小说创作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徐萍;从晚清至民初:媒介环境中的文学变革[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林国荣;马克思《历史学笔记》在19世纪中晚期欧洲史学传统中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定位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立光;“说岳”题材小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朱岚晖;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蔡芝武;毕飞宇小说创作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吴燕;印度民族道路之探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李进;时空交错下的别样言说[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郑宇;后现代史学对传统史学的挑战与反思[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席志武;雅克·德里达解构符号学与美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徐占辉;弗雷德里克·杰克逊·特纳史学探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詹秀伟;对托马斯·品钦《葡萄园》的新历史主义解读[D];兰州大学;2010年
10 王凤秋;在历史中重构女性的命运[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5363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5363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