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智慧治理家务的巧媳妇”故事之类型及其文化意蕴
本文关键词: 智慧 传承类型 文化意蕴 出处:《延边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民谣和民间故事真实地表达了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其中尤以民间故事如此,民间故事看似简单,却用批判性的视角看待当时社会生活中否定的一面,蕴含生活真理。在中世朝鲜,等级制度森严,身份卑微低贱的人们克服现实往往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同现实妥协,做顺民良民;另一种就是依靠智慧的力量,克服现实中的一道道难关,去争取胜利。“以智慧治理家务的巧媳妇故事”中的主人公-儿媳妇们总会进行明智的判断,并且加以实践,克服种种困境,是富有智慧的人物。这些主人公中,既有家道败落的两班贵族家的儿媳妇,也有饱尝生活疾苦的普通老百姓家的儿媳妇。但是,她们的共同点就在于能够克服现实的种种困难,她们凭借的就是智慧的力量。 本文对“以智慧治理家务的巧媳妇故事”的传承形态及其结构,以及蕴藏在故事中的群众意识进行了综合考察。这方面传承下来的民间故事共有52篇,传承地区在朝鲜半岛呈现出均匀分布状态,这表明此类故事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本论文首先分析了研究对象的分类别传承形态,按照素材与主题、智慧的表现方式,分成了八大类。同时,为了对传承形态进行深入细致研究,也参考了边缘学科的研究成果。 其次,侧重于研究基于故事递进结构与对立结构的叙事方式上。各类故事在其结构的展开方式上略有不同。但是,大致上可以看成’阙如-扩大阙如-发挥智慧-祛除阙如-解除阙如’和’阙如-阙如的理由-发挥智慧-祛除阙如-解除阙如’的结构,并且在此基础上,分阶段进行了分析。此外,对儿媳妇与婆家的矛盾对立,大多数情况下,儿媳妇们均凭借智慧,使其得到化解。 此外,还分析了故事传承集团的意识结构。就故事中内在的群众意识,通过富有智慧的儿媳妇的言行加以确认。为了揭示其具体事例,笔者首先对故事各篇内在的主要意识分成了四大类,明确揭示了这些故事在强调“女子出嫁即是外人,是婆家的人”的儒学道德观,但与此同时于,这些故事也批判了装腔作势、批判迷信、勇于接纳商业资本等,具有值得肯定的一面。为了确保论文的客观性,笔者不仅援引了故事中的例子,而且还参考了边缘学科的研究成果。 综上所述,智慧的儿媳妇不是单纯顺应现实和抵抗现实的单线条的人物,更不是自私自利的人物形象。她们是可以为包括自身在内的共同体勇于牺牲自我的先导者,是可以凭借智慧,破解任何难题的故事中的英雄人物。
[Abstract]:Folk songs and folk stories truly express the people's joys and sorrows, especially folk stories, which seem simple, but look critically at the negative aspects of social life at that time. There are two ways to overcome reality: one is to compromise with reality, to be good to the people, and the other is to rely on the power of wisdom. Overcome the difficulties in reality, and strive for victory. The protagonists of "A clever wife with Wisdom to manage housework" always make wise judgments and practice them to overcome all kinds of difficulties. They are wise people. Among them are the daughter-in-law of the two classes of aristocrats who have fallen from their families, and the daughter-in-law of the ordinary people who have suffered a lot in life. But what they have in common is that they can overcome the difficulties of reality. They rely on the power of wisdom. This paper makes a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 on the inheritance form and structure of "the Smart wife with Wisdom to manage housework", as well as the mass consciousness contained in the story. There are 52 folklore stories passed down in this respect. The spread of heritage across the Korean peninsula suggests that such stories resonate widely.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research object's subcategory inheritance form, according to the material and the theme, the wisdom expression way, has divided into eight categories. At the same time, in order to carry on the thorough careful research to the inheritance form, Reference is also made to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the marginal disciplines. Secondly, it focuses on the narrative methods based on the progressive structure of the story and the opposite structure. It can generally be regarded as the structure of 'lack-expand', 'play wisdom-remove lack' and 'lack' and 'lack-lack'-to give play to wisdom-to remove lack 'and on this basis, In addition, the contradictions between daughter-in-law and their mother-in-law are resolved in most cases by virtue of their wisdom. In addition, it also analyzes the consciousness structure of the Tales inheritance Group. The inner mass consciousness in the story is confirmed by the wise words and deeds of daughter-in-law. In order to reveal its concrete examples, First of all, the author divides the main inner consciousness of the story into four categories, and clearly reveals that these stories emphasize the Confucian ethics of "a woman who marries is an outsider and is a man of his family", but at the same time, These stories also criticize posturing, superstition, and the courage to accept business capital. In order to ensure the objectivity of the paper, the author not only cites the examples of the story, It also refers to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the marginal disciplines. To sum up, the intelligent daughter-in-law is not a single-line figure who simply adapts to reality and resists it, let alone a self-interested personage. They are leaders who can sacrifice themselves for the community, including themselves. Is a hero in a story that can use wisdom to solve any difficult problem.
【学位授予单位】:延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312.07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海广;论楚凤造型艺术特征的文化意蕴[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2 李倩;李昂、张系国作品的文化意蕴及特色[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3 江平;婺源地名的文化意蕴[J];寻根;2005年03期
4 王海;古远而丰厚的沉淀——试论几组黎族神话和神奇故事的文化意蕴[J];民俗研究;2005年02期
5 吕迪;;论《怪世奇谈》的文化意蕴[J];警官教育论坛;2005年01期
6 卫琪;;中国古代牡丹画论略[J];许昌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7 丁郁;;中西无神论比较的文化意蕴[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8 贺利;;晚唐艳情词之文化意蕴探源[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9 王俊德;顾荣梅;;元杂剧妓女形象的文化意蕴[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7年04期
10 倪春洪;;中国传统装饰符号的文化意蕴[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余继平;;涪陵陈氏庄园建筑装饰艺术的文化意蕴[A];首届中国民族聚居区建筑文化遗产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阮直;;“文学城市”可黏贴?[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0年第4期(总第198期)[C];2010年
3 刘俊霞;张宝;祝莹;;浅析书籍设计中的文化意蕴[A];2006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暨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首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张荷群;;浅析《司岗里》的文化意蕴[A];中国佤族“司岗里”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刘绍信;;胡天胡地风骚——阿成小说的文化意蕴[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三[C];2005年
6 凌宇;;沈从文小说的叙事模式及其文化意蕴[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作家作品研究卷(下)[C];2009年
7 张新宽;;“双龙穿璧”的不同形式与文化意蕴剖析[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唐女士;;感染者母亲的心声[A];全国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防治工作经验交流暨《朋友》项目十周年庆典与贝利—马丁奖颁奖大会文集[C];2008年
9 赵超;;探析多元文化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影响与应用[A];第十三届全国包装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10 王敏;;无主的身体(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农民形象的身体叙事[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道山 赵世忠;白云禅寺“铁锅槐”文化意蕴考[N];商丘日报;2011年
2 林大志;诔碑之体的文学与文化意蕴[N];光明日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范占英 解放军出版社副总编辑 峭岩;金戈铁马后的文化意蕴[N];新闻出版报;2000年
4 乔建军 中共蒲县县委书记,,本套丛书副主编;文学是一面精神的旗帜[N];山西党校报;2010年
5 西北政法学院教授 赵馥洁;论西部大开发的文化意蕴[N];西安日报;2000年
6 浩瀚;别让春联失去文化意蕴[N];中国艺术报;2007年
7 曲向东;中国建筑应多点文化意蕴[N];中华建筑报;2008年
8 曹林娣;苏州园林的“当代版”及其文化意蕴[N];光明日报;2002年
9 湖南省文联研究员 龙海清;端午习俗的文化意蕴及现代价值[N];光明日报;2008年
10 段林阳;烟草史演绎文化意蕴[N];厂长经理日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启才;汉代奏议的文化意蕴与美学阐释[D];复旦大学;2004年
2 周水涛;论新时期乡村小说的文化意蕴[D];武汉大学;2003年
3 刘明坤;李涵秋小说论稿[D];扬州大学;2008年
4 沐金华;论战争背景下的40年代女性小说[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5 李定春;观念与文学的双向“形塑”[D];苏州大学;2009年
6 郭茂全;新时期西部散文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7 李宏复;枕顶绣的文化意蕴及象征符号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8 王明博;多元与边缘[D];兰州大学;2011年
9 帕孜来提·努热合买提;维吾尔现当代作家祖农·哈迪尔研究[D];新疆大学;2006年
10 朱玉宁;彼得·谢弗总体戏剧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文;对19世纪中叶法国油画中女性形象转变缘由的探究[D];西南大学;2009年
2 崔微微;唐代曲江诗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3 刘月琴;宋词“女性化”审美意识[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4 谢伦浩;副语言的文化意蕴[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张莹;论九十年代文化散文[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吴志凌;事死如生[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7 蔡之国;论林语堂小说的文化意蕴[D];扬州大学;2002年
8 汤新星;旗袍审美文化内涵的解读[D];武汉大学;2005年
9 刘丽;中国吉祥图案的衍变及其文化意蕴探究[D];吉林艺术学院;2007年
10 张岗;《玄怪录》的文化意蕴及艺术成就[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5452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5452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