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生态视域中的《父亲的微笑之光》

发布时间:2018-03-06 16:08

  本文选题:爱丽丝·沃克 切入点:生态社会 出处:《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以父女关系为主线,分析小说《父亲的微笑之光》中父亲和两位女儿的形象以及父女之间从对抗到和解的历程,探讨了种族、文化、性别、宗教等多重问题,揭露了美国社会的种族迫害、政治压迫、性别暴力及宗教欺骗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颠覆了父权制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主张消解中心与边缘、自我与他者、男性与女性等的二元对立,明确表达了多元文化共生共荣、构建两性和谐的妇女主义思想,希冀建立一个免除种族和性别歧视及资本主义毒害与压迫的生态社会。
[Abstract]:Taking the fa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 as the main lin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mages of the father and the two daughters in the novel "the Light of the Father's smile" and the process from confrontation to reconciliation between the father and the daughter, and probes into the problems of race, culture, gender, religion and so on. It exposes the great suffering caused to the people by racial persecution, political oppression, gender-based violence and religious deception in American society, subverts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and values of the patriarchal society, and advocates the deconstruction of the center and the periphery, the self and the other, The dualistic opposition between men and women clearly expresses multiculturalism symbiosis and co-prosperity, constructs the thought of feminism of harmony between the sexes, and hopes to establish an ecological society free from racial and gender discrimination and capitalism poisoning and oppression.
【作者单位】: 信阳师范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基金】:2014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生态批评视阈下的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研究”(2014BWX011)
【分类号】:I712.07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华泉坤,张浩;《暴风雨》——莎士比亚后殖民解读的一个个案[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2 张佳;;谈中国古代小说中的酷儿——试用酷儿理论分析中国古代的酷儿现象[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3 袁琳;;美国少数民族女性意识的觉醒——析《紫颜色》与《灶神之妻》中的女性自由历程的相似性[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4 孙妮;评《三位女性的文本与帝国主义的批判》译本——兼论西方文论的翻译标准[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5 胡春莲;;黑人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评美国女性主义小说《紫颜色》[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6 宋少华;;西丽的解放之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7 张淑菊;;两性回归与艾利斯·沃克的妇女主义[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8 张蓉;贾辰飞;;后殖民主义文化心理下的生存困境——《我爱比尔》[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9期

9 侯治辉;;后殖民语境下《蝴蝶君》的文化策略呈现——东方幻象背后的秘密[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9期

10 吕雪;;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小说《小姨多鹤》中的“姐妹情谊”[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吴畅畅;赵瑜;;同志、身份/认同与空间——对中国内地同志网络空间生存及(集体)行动可能性之探察[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2 何传龙;;《紫颜色》中的黑人困境与生存[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张晶;;从女性主义视角看译者主体性——浅谈《紫颜色》男女译者的译作特征[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苏典娜;;从徐冰看当代艺术的“后殖民批评”[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9年

5 李逦菁;;爱欲的肢体言说——DV8肢体剧场个案研究[A];中央美术学院2013年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14年

6 陈瑛;;“东方主义”与“西方”话语权力——对萨义德“东方主义”的反思[A];东方丛刊(2004年第3辑 总第四十九辑)[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付明端;从伤痛到弥合[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张雪艳;中国当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振;延安《解放日报》中的性别与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5 王艳红;美国黑人英语汉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刘伟;文化翻译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7 杨席珍;资本主义扩张路径下的殖民传播[D];浙江大学;2010年

8 钟希明;介入公共场域的知识分子写作[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志彬;当代台湾少数民族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吴芳;西方男性学者视角下的女性主义[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芳;从翻译标准的变化看译者主体性的变化[D];河北大学;2009年

2 胡畔;《紫色》汉译本中译者主体性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湘;论虹影小说的河流意象[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郭辉;从个人女性主义角度分析《喜福会》[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樊秀秀;译者的性别身份[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陈平焰;美国华裔生存状态的多维度透视[D];湘潭大学;2010年

7 陈娟;用后殖民主义理论解析《野草在歌唱》[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颖;跨越与再现[D];天津理工大学;2009年

9 张文娟;南帆文艺思想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10 丁栋;后殖民语境下的J.M.库切小说主题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洁平;妇女主义在《紫颜色》主题中的构建作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年08期

2 水彩琴;妇女主义理论概述[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3 谢景芝;;《紫颜色》——“妇女主义”的文学实践[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4 李侠;;性别·种族·和谐——浅析艾丽思·沃克的妇女主义[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5 李平;;爱丽斯·沃克妇女主义思想的“颠覆”色彩[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6 梁工;;妇女主义理论、创作及其圣经阅读[J];东方丛刊;2010年01期

7 于芳;王丽捷;;《父亲的微笑之光》的妇女主义思想[J];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09期

8 奚雅云;;妇女主义的童话之歌——论爱丽斯沃克的《紫颜色》[J];海外英语;2011年07期

9 孙小芳;;妇女主义:女性主义乌托邦精神再现[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10 孙小芳;;《梅丽迪恩》与《紫颜色》中妇女主义思想之比较[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晓英;走向完整的生存[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丽;圣者与魔鬼的合体《紫色》中莎格“妇女主义者”形象的圣经原型[D];合肥工业大学;2011年

2 彭毳鑫;试论沃克的小说《我知交的神殿》中妇女主义思想的发展[D];吉林大学;2005年

3 孙小芳;从妇女主义角度解读《梅丽迪恩》[D];郑州大学;2005年

4 徐立红;爱丽丝·沃克早期小说的妇女主义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5 陈玉霞;《阳光下的葡萄干》的妇女主义解读[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关心子;《紫颜色》中的妇女主义[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孙霞;从妇女主义角度解读《紫色》[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8 黄慧丽;声音与交流—《紫颜色》的妇女主义解读[D];安徽大学;2013年

9 高齐;一个典型的后殖民妇女主义文学文本[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10 于秀娟;从妇女主义角度解读《紫颜色》[D];辽宁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5755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5755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3eb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