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旧文化土壤中新思想的萌动——荷马史诗与希腊文明的观念基础
本文选题:荷马史诗 切入点:历史 出处:《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荷马是史诗诗人,也是一位古代的人文主义者。《伊利亚特》6.466—474里展示的既是特洛伊英雄赫克托耳的舐犊之情,也是一位父亲对儿子基于血缘和本能的由衷喜爱。对普遍性的重视和对人类本性的理解,在此达成了高度的统一,构成了荷马人文观深厚而隽永的认知底蕴。荷马重视共性的认知取向,极大地影响了后世希腊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重视事物的普遍性既是一种正确的哲学立场,也是一种极为明智的方法论举措。对于一些重要的人文概念,如果自愿放弃从"属"的高度而不甚明智地选择从"种"的角度加以理解,那么选择者就很可能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评判一种文化战略竞争力的强弱,标准之一是细致审察它的学术体制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有效抵御黑社会风气的侵袭。比发展经济和军事能力远为困难的,是决定各种次级体制稳妥建立的文化基本结构的建设,是如何使其中的质素配置尽可能地趋于合理,形成最佳的搭配模式。向古希腊人学习,自然是学习他们的优点。在经过"希腊文明东来说"的大浪淘沙之后,我们仍然能够发现并承认希腊文明的精湛之处并且愿意借鉴它的成功经验,这件事本身就表明它的非同寻常,尽管我们已经没有那样的激情,事实上也不再需要把它当作某种横空出世的奇迹。
[Abstract]:Homer is an epic poet and an ancient humanist. < Iliad > 6.466-474 shows the love of the Trojan hero Hector's lap calf. It was also a father's sincere love for his son based on blood and instinct, and a high degree of unity between the importance of universality 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human nature. Homer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cognitive orientation of commonality, which greatly influenced the Greek thinking of nature and life. It is a correct philosophical position to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universality of things. It is also a very sensible methodological move. For some important humanistic concepts, if you voluntarily abandon the height of "genus" and choose to understand i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ecies", Then the choice is likely to be lost to the starting line. Judge the strength of a culture's strategic competitiveness. One of the criteria is a careful examination of the extent to which its academic system can effectively resist the invasion of the underworld ethos. Far more difficult than developing economic and military capabilities, it i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asic cultural structure, which is firmly established in various sub-systems, It is how to make the quality distribution as reasonable as possible and form the best collocation mode. Learning from the ancient Greeks is of course to learn their advantages. The fact that we are still able to discover and recognize the excellence of the Greek civilization and are willing to learn from its success shows in itself how extraordinary it is, even though we no longer have that passion. In fact, it is no longer necessary to regard it as some sort of supernatural miracle.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分类号】:I545.07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陈中梅;;《奥德赛》的认识论启示——寻找西方认知史上logon didonai的前点链接[J];外国文学评论;2006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猛;晚期希腊哲学伦理化倾向的历史根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2 谢江平;;波普的开放社会理论[J];北方论丛;2011年02期
3 刘晓青;宋翠红;;浅谈护卫者教育与哲学家教育的关系[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4 关英菊;;对话—独白—对话——辩证法在西方哲学中的历史命运[J];长白学刊;2007年06期
5 武阳;;“原子偏斜论”映出的激进革命观——青年马克思对伊壁鸠鲁原子偏斜自然哲学有限认同的政治哲学意蕴[J];研究生法学;2010年06期
6 陈文华;;变迁社会中的法律观——从古希腊到中世纪[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7 何志魁,张旺;柏拉图教育思想述评[J];大理师专学报;2000年04期
8 颜冰;;康德《纯粹理性批判》问题意识解析——对《纯粹理性批判》两版序言的思考[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9 刘春华;;从历史角度看科学与宗教之关系[J];东岳论丛;2007年04期
10 蒋文学;论柏拉图《理想国》中的责任思想[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张溢木;;人本与德性的交替:古希腊经济伦理思想主要特征——以古希腊两部史诗为例[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2 刘益宇;;两种信仰系统的“和而不同”——科学与宗教交融何以可能[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3 林航;;科学还是人文?——以亚里士多德为例[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昆;渗透数学观念的教学设计方法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吴广瑞;如何追求幸福?[D];浙江大学;2011年
3 陈文华;民间规则在民事诉讼中的运用[D];山东大学;2011年
4 胡传顺;伽达默尔伦理学的释义学意义探究[D];复旦大学;2011年
5 石圆圆;日本梦与中国乡:论周作人对风物的“寄情”书写[D];复旦大学;2011年
6 江志全;王小波“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7 王希鹏;文化哲学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8 施向峰;现代政治道德的内在理路[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9 万雪梅;美在爱和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10 姚军;奋斗论[D];苏州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苗苗;论伽达默尔的问答逻辑[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杨书浩;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正义思想探析[D];西南大学;2011年
3 张乃午;蓝与黄的对话[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许海军;古希腊人的智慧观初探[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马海军;伽达默尔的游戏说[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6 姜桂云;15-16世纪阿尔卑斯山南北绘画比较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卜甜甜;还乡·望夫·寻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8 彭丽莉;“灵魂之眼”[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9 陈希;回顾与反思[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10 王咏青;俄底修斯智慧的启迪[D];安徽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炳伟;周蕾丽;;希腊文明的形成和扩散[J];地理教学;2004年11期
2 林炳伟,周蕾丽;希腊文明的形成和扩散[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4年11期
3 远方;;理性与自由的滥觞——灿烂的古典希腊文明[J];理论参考;2002年01期
4 白钢;;《黑色雅典娜》与希腊文明的自我认同[J];中国图书评论;2013年02期
5 陈恒;;美索不达米亚遗产及其对希腊文明的影响[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6 王莹;韩天琪;;第13届国际中国科学史会议暨中国科技史及其与希腊文明的相互影响国际会议在希腊雅典召开[J];中国科技史杂志;2012年04期
7 张井梅;;希腊文明与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J];世界历史;2008年03期
8 沈华;石成蓉;;试论地理环境对文明发展的影响——从希腊文明形成中得到的一点启示[J];科技信息;2013年26期
9 马未都;;认识希腊文明[J];创业邦;2011年03期
10 王晓兴,易志刚;为找寻新时代的“精神空间”而上下求索——跟随杨适老师学习理论思维的20多年[J];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05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河东;清晰立体的古希腊[N];深圳特区报;2013年
2 深圳大学教授 阮炜;希腊文明何以更精致[N];深圳特区报;2014年
3 顾銮斋;絮说希腊文明[N];光明日报;2000年
4 李永斌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寻找叙佩尔波列亚人:阿波罗崇拜起源追踪[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5 张永胜;读《千禧日记》[N];中国铁道建筑报;2000年
6 张开逊;公元前那一千年[N];大众科技报;2001年
7 李祥华;奥运邮票应多关注历史文化[N];中国集邮报;2006年
,本文编号:15954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5954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