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日本汉诗文中的隐逸憧憬——以《怀风藻》及敕撰三集为例
本文选题:隐逸 切入点:喜山乐水 出处:《日语学习与研究》2015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本文试从奈良时期的《怀风藻》及平安初期的敕撰三集所收的汉诗文作品中读取诗人们心中怀抱的隐逸憧憬。通过对具体诗句的分析,发现这种憧憬具体表现为一种喜山乐水的情怀,一种对闲雅无事境界的追求意识。同时注意到这些作品对大隐、朝隐、吏隐、招隐等概念或有关隐逸的典故往往反其意而用。这种创作特点一方面表现出诗人对隐逸的浓厚兴趣和广博了解,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早期汉诗文受时代性的制约,为王朝统治歌功颂德的性格特征。
[Abstract]:This paper tries to read the reclusive longing in the hearts of poets from the three anthologies of "Huai Fengzao" in Nara period and Chi Ji in the early period of Ping'a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specific poems, It is found that this kind of longing is manifested in the feelings of joy and joy in the mountains and in the pursuit of the realm of leisure and elegance. At the same time, it is noticed that these works are hidden to Dae Yin, Chao Yin, and Li Hidden. On the one hand, it shows the poet's strong interest and extensive understanding of hermitage, on the other hand, it also reflects the constraints of the early Han poetry and prose by the times. A character that celebrates the reign of a dynasty.
【作者单位】: 上海外国语大学日本文化经济学院;
【基金】:教育部第46批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中日隐遁文化的比较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I313.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王晓平;《怀风藻》的山水与玄理[J];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2 高文汉;;《怀风藻》论析[J];日语学习与研究;1993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赵新宇;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国内亚洲汉文学研究述评[J];唐都学刊;2003年03期
2 徐臻;;《怀风藻》的山水与道教文化[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3年02期
3 郝金梅;;中国六朝文学与《怀风藻》[J];语文学刊;2012年1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钟荣英;;从《怀风藻》的“侍宴应诏诗”看“颂德”思想[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姚国静;中日古代游览山水诗的比较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2 张钰;平安fB代の「王朝o"奿」における唐奿の受容とY 容[D];河北大学;201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晓平;《怀风藻》的炼字技巧[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2 宿久高,尹允镇;《怀风藻》与中国古典文学的关联[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5年03期
3 徐臻;;《怀风藻》的山水与道教文化[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3年02期
4 高文汉;;《怀风藻》论析[J];日语学习与研究;1993年01期
5 沈长寿;;浅谈《怀风藻》的文学观[J];现代企业教育;2013年22期
6 郝金梅;;中国六朝文学与《怀风藻》[J];语文学刊;2012年18期
7 刘艳;;论道教思想对日本汉诗《怀风藻》的影响[J];作家;2011年08期
8 肖瑞峰;《怀风藻》:日本汉诗发轫的标志[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9 王晓平;《怀风藻》的山水与玄理[J];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10 魏j8和;;追溯日本文学的起点——以《怀风藻》和《古今和歌集》为例[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钟荣英;;从《怀风藻》的“侍宴应诏诗”看“颂德”思想[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丽;《怀风藻》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6430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6430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