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与重塑—东方主义视角下的《唐老亚》解读
本文选题:东方主义 切入点:赵建秀 出处:《广西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摘要】:被誉为“华裔文学奠基人”的赵建秀一直在挑战美国主流社会根深蒂固的亚洲偏见。他的第一部小说《唐老亚》也深刻地体现了这一主题。这部作品通过梦境和现实的结合来展现小主人公探寻文化根源的心路历程。本篇论文通过文本分析本揭露了华裔美国人依旧没有受到美国主流社会的尊重的现实,同时也发掘了被美国主流社会刻意扭曲和删除的华裔历史;另外,本篇论文论述了赵建秀重塑具有包容多元文化意识的美国人形象、努力追寻一个和谐,互信的美国社会的意图在文本中的体现。 本篇论文将从东方主义的视角来解读这部小说,阐述了《唐老亚》中的华裔美国人和华裔历史是如何被东方化了,以及被东方化了的华裔形象和华裔历史又是如何被颠覆和重建的。另外,文本中还透露出华裔美国人想要重新建构平等交流、和谐共处的民族关系的美好愿望,为美国社会真正实现文化“大熔炉”做出贡献。《唐老亚》中刻画了一个愿意融入华裔社会的白人小孩阿诺德。这一人物成为了链接华裔社会与美国主流社会的桥梁。通过这个桥梁,华裔美国人和美国主流社会能够了解对方,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共同创造和谐的美国社会。通过唐老亚和阿诺德的共同努力,他们之间的冲突解决得到解决,关系也更加和睦。实际上,这一和睦关系的实现象征了华裔美国人与美国主流社会之间的和睦关系最终也会到来。最后,《唐老亚》的东方主义视角解读试图唤醒华裔美国人的族裔意识,使他们能够摆脱东方主义的束缚,更客观地认识自身的族裔文化,进而能够更自信地融入美国社会;另一方面,本文还试图通过重塑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美国人形象和再现华裔历史来消减华裔美国人与美国主流社会之间的隔阂与误解,重建华裔美国人与主流社会的和谐关系,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和谐共处。 本篇论文主要由六个章节组成。第一章主要介绍作家赵建秀及其文学观点,《唐老亚》国内外研究情况,以及简要介绍赛义德与他的著作《东方主义》。第二章主要阐述小说《唐老亚》与美国华裔文学的互动。这一章介绍了华裔文学的发展历史及其现状,《唐老亚》的文学背景,进而展示这部小说在华裔美国文学中的重大意义。第三章揭示文本中美国东方主义话语对华裔美国人和华裔历史的东方化,并指出现代华裔美国人已经参与了对自身的东方化。第四章主要是对已经被东方化了的华裔美国人和华裔历史进行颠覆,肯定华裔美国人对美国发展的贡献和华裔历史在美国历史上的地位。第五章着重于对正面的美国人形象的重建,纠正被歪曲和掩埋的华裔历史,使华裔历史得以回归,构建新型的,平等和谐的民族关系。最后一章是结论部分,本章总结了本篇论文的主旨及意义,重申了作家赵建秀创作这部小说的主张,华裔美国人应当认清自身的族裔特质,抵制东方主义思想意识的影响,唯有如此,华裔美国人才能获得美国社会的尊重,并促进相互间的交流与沟通。
[Abstract]:Zhao Jianxiu , known as the founder of Chinese Literature , has been challenging the deep - rooted Asian prejudice in the mainstream society of the United States . His first novel , Tang Laoya , also profoundly embodied the theme . This paper reveals that Chinese Americans are still not respected by the mainstream society in the United States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dreams and reality . The paper also explores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mericans who have been deliberately distorted and deleted by the mainstream society in the United States ;
In addition , this paper discusses Zhao Jianxiu ' s image of American people with multi - cultural consciousness , and tries to find a harmonious and mutually trusted American society ' s intention to embody in the text .
This thesis will interpret the nove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rientalism , explain how Chinese - American and Chinese - American history have been transformed and rebuilt . In fact , Chinese - Americans and the mainstream society of the United States have made a contribution to the true realization of the cultural " big melting pot " . In fact , the realization of this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symbolizes the mutual respect and mutual creation of harmonious American society . In fact , the realization of this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is a symbol of the ethnic consciousness of Chinese American people and the mainstream society of the United States .
On the other hand , this paper attempts to reduce the gap and misunderstanding between Chinese American and American mainstream society by reshaping American image and reproducing Chinese - American histor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ulti - cultural background , to rebuild the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American and mainstream society , and to promote the exchange and harmony between different cultures .
Chapter One focuses on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the history of American 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 . Chapter Three focuses on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the history of American 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 . Chapter Three focuses on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merican origin .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712.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雅萍;;论《喜福会》中第二代华裔女儿们对文化身份的探寻与构建[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2 莫翠华;;美国华裔文学的文化翻译与误读[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0年08期
3 张岚;邹惠玲;;东方主义的批评性呈现——《喜福会》后殖民解读[J];电影文学;2008年22期
4 彭晓燕;;中国传统文化的“他者”地位——从东方主义角度解读《喜福会》的中国传统文化(英文)[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1年02期
5 孙冬苗;;夹缝中的生存与成长——从东方主义的视角解读《华女阿五》中的华人形象[J];山花;2011年18期
6 张宽;;欧美人眼中的“非我族类”[J];读书;1993年09期
7 闫涛涛,钱文斌;赛义德后殖民文化理论透析[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3期
8 沃尔夫冈·顾彬,王祖哲;误读的正面意义[J];文史哲;2005年01期
9 张兴成;东方主义的全球扩散与再生产——兼谈文化民族主义的内在逻辑[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10 徐明明;;“东方主义”误读下阿拉伯电影的反击[J];电影艺术;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倩倩;;掀开毛姆的“彩色面纱”——《彩色的面纱》的东方主义解读[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2 苗伟;王桂芝;;从“东方主义”角度分析西方对中国电影的选择性接受[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3 刘智欢;;论《女勇士》中的东方主义[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张国功;;“东方奇观”策略的变迁——从张艺谋们到张杨们[A];江西省文艺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孟玲;;正确地认知自我与他者——对《上海孤儿》的后殖民主义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吴瑛;;议程与框架:西方舆论中的我国外交话语[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8年
7 胡艳玲;;论《紫色》中被殖民者的矛盾性[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Asef Bayat;;新东方主义:穆斯林与西方(英文)[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世界政治变迁与文明的互动”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8年
9 郭跃华;;《蝴蝶君》中的霸权主义意识形态[A];当代美国戏剧研究——第14届全国美国戏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王斐;;华裔美国人的第三空间身份建构——金斯顿《引路人孙行者:他的即兴曲》的后殖民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梁捷;用一种东方主义反对另一种东方主义[N];东方早报;2010年
2 孟祥路;水电环境论之“东方主义”[N];中国能源报;2010年
3 曾任华新国际集团总裁,兼上海实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裁 现任青岛海尔地产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卢铿;中国建筑要有突破自我的勇气[N];中国经济导报;2008年
4 张剑;庞德与中国:“东方主义”和民族身份的建构[N];中华读书报;2011年
5 本期主持人 卢铿 上海实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裁;深切关注本土文化[N];中国建设报;2006年
6 刘伟杰;人居文化与商业价值的有机融合[N];中国建设报;2006年
7 林静;华裔美国人取名的不同[N];光明日报;2004年
8 胡芳;叶锦添:我做艺术从不妥协[N];中国文化报;2007年
9 本期主持人 卢铿(上海实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裁);深切关注本土文化[N];中国建设报;2006年
10 苏州大学 季进;对“中国书写”要有平常心[N];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惠玲;话语维度下的赛义德东方主义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黄霜;华裔美国人的异族婚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3 朱骅;赛珍珠与何巴特的中美跨国写作[D];复旦大学;2010年
4 王少娣;跨文化视角下的林语堂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5 于秀娟;反东方主义面具后的东方主义[D];南开大学;2009年
6 张喜华;超越东方主义:希尔中国题材作品的跨文化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7 金学品;呈现与解构[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赵建红;赛义德的文学与文化批评理论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9 杜涛;“此”与“彼”:后殖民视阈下的流散美国华人文学文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10 徐锐;多元文化图景与电视话语选择[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覃秀良;颠覆与重塑—东方主义视角下的《唐老亚》解读[D];广西大学;2013年
2 李向梅;东方主义视角下分析《消失的地平线》[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冯默;从东方主义视角解读《贫民窟的百万富翁》[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4 史娟茹;王国维的政治思想[D];西北大学;2004年
5 柴玲;在事实与讲述之间:法国《世界报》对中国环境问题的报道[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6 刘明;东方主义语境下的中国[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文军;论康拉德《黑暗的中心》中的东方主义色彩[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8 张浩;[D];安徽大学;2004年
9 代亭;从东方主义到原始主义[D];中央美术学院;2004年
10 刘爽;谭恩美《灶神之妻》中的东方主义色彩[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本文编号:16803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6803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