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焦虑与防御——用弗洛伊德理论分析艾米丽

发布时间:2018-03-30 08:52

  本文选题:艾米丽 切入点:焦虑 出处:《时代文学(下半月)》2015年01期


【摘要】:《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是威廉·福克纳短篇小说中的一个经典作品。小说刻画了美国南方旧时贵族的落寞生活,由于自身传统的限制和周围环境日新月异的现实,导致了他们最终不可避免的悲剧。小说出版之后在评论界引起了各种争论,褒贬不一。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的焦虑和自我防御理论对艾米丽进行解读,旨在阐明艾米丽在心理挣扎过程中运用自我防御机制应对生活中的焦虑,减缓了焦虑,逃避了现实,减缓了人格失衡以后的内疚感和罪恶感,从而得以在杀了爱人之后抱尸生活直到自己自然地离开这个世界。
[Abstract]:This paper attempts to illustrate Emily ' s self - defense mechanism in coping with anxiety in life , slowing the anxiety and avoiding the reality , slowing down the guilt and guilt after the personality imbalance , thus allowing the corpse to live until he naturally leaves the world .

【作者单位】: 河北联合大学;
【分类号】:I712.07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晓光;;陈中见新,生中得熟——浅析陌生化手段在“聊斋形象”创作中的运用[J];蒲松龄研究;2008年01期

2 张智义;关于华兹华斯诗学遗产价值的再认识[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3 胡俐;黄春华;;浅析《印度之行》中的后殖民意识[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4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5 饶晓红;;昆丁:麦克白人生箴言的全面演绎——《喧哗与骚动》的互文性解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6 饶晓红;;“声音”与“愤怒”——班吉的后结构主义解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7 张静静;;人类苦难与艺术困境——论阿多诺的“奥斯威辛”命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8 何春耕;中国伦理情节剧电影的情感化审美特征[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9 梁文春;;从空间视域的角度解读茨威格的小说《象棋的故事》[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10 郭雪峰;;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的几点解析[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学勇;;叙事学视阈中的鲁迅阐释[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戴冠青;;朱熹的民间想象与闽南民众的崇儒精神[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戴冠青;;用审美心胸打造诗意人生——论《陈明玉吟稿》的美学价值[A];福建省诗词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暨福建诗词(第十七集)[C];2007年

4 米琳;;《看见月亮了吗?》的后现代性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吴荣兰;;从无声到有声——论《喜福会》中华裔女性自我身份的建构[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6 戴方方;;《最蓝的眼睛》的多文本叙事结构和多元叙述视角[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陈烨;;用精神分析批评解读《小镇畸人》[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张礼牡;;试析《押沙龙,押沙龙!》的叙事特色[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曹山柯;;从《白雪公主后传》看后现代文学作品中的道德嬗变[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穆宝清;;《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一部充满生态思想的作品[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付明端;从伤痛到弥合[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佳;黑泽明作品的美学特质及其对当代中国电影的启示[D];南开大学;2010年

4 董秀丽;20世纪90年代女性诗歌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高波;论现象学方法与概念对艺术审美本质研究的意义[D];山东大学;2010年

7 任相梅;张炜小说创作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贺彩虹;笑的解码[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吴芳;西方男性学者视角下的女性主义[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潘震;中国传统情感英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秀利;人类的生态危机[D];河北大学;2009年

2 季婧;理查德·罗蒂新实用主义真理观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杨梅;无望的找寻与虚妄的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岳婷婷;从接受美学角度研究中国传统戏剧的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石洁;福克纳在中国的译介及中国当代小说中的福克纳因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孔德鑫;爱·摩·福斯特的“联结”之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石睿;探寻精神的归宿[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彬;接受美学对语文教学影响的辩证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韩红梅;交往行为理论视角下对教育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10 胡潇;跨文化视野中《喜福会》的文化因素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美根;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乡土人情[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2 缪春旗;为了他眼中的“真实”——评福克纳《纪念艾米丽的一朵玫瑰》的主题及表现手法[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3 赵颖,徐莉华;话语和话语情景——《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话语层次[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4 聂庆娟;范杰;;一曲美国南部文明的挽歌——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花》[J];莱阳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5 张冬梅;;玫瑰的扭曲与凋零——评《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悲剧色彩[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年03期

6 洪增流;郝燕;;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解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7 赵婉清;;玫瑰的无声诉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艺术魅力[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8 刘毓敏;;再析艾米丽的悲剧成因[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9 石子娟;;艾米丽的三重悲剧——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献给艾米丽的玫瑰》[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10 彭俊广;;艾米丽—话语缺失中的悲剧女性[J];新西部(下半月);2008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王盈盈 黑龙江大学应用外语学院;玫瑰下的悲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2 陈璐;危机中政府救助体系应更强势[N];江苏科技报;2009年

3 江筱湖 编辑;一个典型女孩的非典型生活[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4 安宁;平常日子[N];中华读书报;2013年

5 李鹏翔;骑车送娃上学 满员能载6人[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年

6 赵瑜;熟人社会的三张底片[N];中华读书报;2013年

7 赵瑜;熟人社会的三张底片[N];文学报;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敏;论《献给艾米丽的玫瑰》的叙事修辞[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2 屈小铭;从文体学角度分析威廉·福克纳的《献给艾米丽的玫瑰》[D];辽宁大学;2012年

3 庄如新;从女性主义视角比较《紫颜色》和《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女主人公的觉醒[D];辽宁大学;2011年

4 孙慧敏;解读《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的空间叙事[D];南京财经大学;2011年

5 张文博;《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艾米丽的变态形象解读[D];东北林业大学;2010年

6 陈丽丽;艾米丽·迪金森作品中的“雌雄同体”理想[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7 陈斯;从关联理论视角解析艾米丽狄金森诗歌的意象美[D];中南民族大学;2013年

8 刘毓敏;从认知语境的构建看文学作品的解读[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9 王欣欣;远古的回声[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6年

10 田姗姗;《林中之死》与《献给艾米丽的玫瑰》对比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6852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6852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9f8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