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天黑前的夏天》中的都市空间和女性身份
本文选题:多丽丝·莱辛 + 《天黑前的夏天》 ; 参考:《河南师范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摘要】:多丽丝·莱辛(1919-)是英国文坛杰出的女性作家,被认为继弗吉尼亚·伍尔夫之后最伟大的女作家,享有“心灵工程师”的美誉。无论是她的长篇小说还是短篇小说,城市都是小说的重要社会背景,尤其是伦敦。都市问题一直是莱辛小说关注的重点。 出版于1973年的小说《天黑前的夏天》是莱辛最畅销的作品之一。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个中年女性在某一个夏天从家庭出走又回归家庭的人生经历。凯特布朗,或布朗夫人是中年女性的代表,家庭空间的丧失唤醒了她压抑的自我意识,因此开始了寻找真实自我之旅。国内外的批评学者大多是从女性主义,心理分析和叙事学的角度来研究《天黑前的夏天》,但忽略了空间因素对于小说中人物命运的关键作用。主人公凯特在夏日被迫离家、暂时工作、和情人旅行等一系列遭遇都与空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女性主义基础上,本论文试图从空间的视角对《天黑前的夏天》进行重新解读。法国哲学家亨利·列斐伏尔是空间研究的先驱,他的《空间的生产》(1974)开启了文化研究的“空间转向”,都市空间成为人们反思现代性的一个角度。从都市空间理论的视角对莱辛的都市书写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可以揭示莱辛都市书写的独特魅力,并提供一种新的解读莱辛作品的方式。本文通过剖析社会对女性生存空间的禁锢,进而揭示中年女性遭遇身份危机的根本原因以及探寻女性自我身份建构的途径。 论文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包括介绍国内外学者对多丽丝·莱辛及其作品《天黑前的夏天》的研究现状、本论文的研究动机和研究目的、研究问题、主要的研究方法以及论文的结构。第二部分是论文的主体部分,包括三个章节。第一章阐述空间理论的发展和内涵,其中包括空间理论的奠基人列ZS伏尔和他的空间生产理论,福柯和他的权力空间理论以及女性主义地理学。进而阐释空间理论对于研究《天黑前的夏天》的可行性;第二章将从家庭空间、郊区、消费空间以及公共空间四个方面来分析女性的社会空间,从宏观的角度来分析造成主人公凯特身份和精神危机的根本原因;第三章是对文本的细读,跟随主人公的脚步在不同的都市空间中进行身份的穿梭,,并通过梦境空间和记忆空间来寻找真实的自我。第三部分为结论部分。指出空间对于现代女性身份的建构和塑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权社会通过禁锢女性生存空间来实现男性对女性的统治,女性需要有自觉性去拓展自己的生活空间来建构自我身份。
[Abstract]:Doris Lessing (1919-1919) is an outstanding female writer in English literature, and is regarded as the greatest female writer after Virginia Woolf, enjoying the reputation of "spiritual engineer".Both her novels and short stories, the city is an important social background of the novel, especially London.Urban issues have always been the focus of Lessing's novels.The 1973 novel Summer before dark is one of Lessing's best-selling works.The novel tells the story of a middle-aged woman who left home and returned to her family one summer.Kate Brown, or Mrs Brown, is a representative of middle-aged women, and the loss of family space awakens her repressed sense of self and begins the search for her true self.Most critics at home and abroad study Summer before dark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feminism, psychoanalysis and narratology, but ignore the key role of spatial factors in the fate of characters in the novel.Kate, the protagonist, is forced to leave home in summer, work temporarily, travel with lovers and a series of encounter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space.On the basis of feminism, this thesis attempts to reinterpret Summer before dark from a spatial perspective.The French philosopher Henry Lefefort was a pioneer in space research. His production of Space (1974) opened the "space turn" of cultural research, and urban space became an angle for people to reflect on modernity.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research on Lessing's urban writ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 space theory can reveal the unique charm of Lessing's urban writing and provide a new way to interpret Lessing's works.By analyzing the social imprisonment of women's living space, this paper reveals the fundamental causes of the identity crisis encountered by middle-aged women and explores the ways to construct their own identity.The pap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The first part is the introduction, which mainly introduces the current research situation of Doris Lessing and her works "Summer before dark", the motivation and purpose of this paper, and the research problems.The main research methods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paper.The second part is the main part of the paper, including three chapters.The first chapter describes the development and connotation of space theory, including ZS Volt, the founder of space theory, and his theory of space production, Foucault and his theory of power space, and feminist geography.The second chapter will analyze the social space of women from four aspects: family space, suburb, consumer space and public space.From a macro point of view,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root causes of the heroine Kate's identity and spiritual crisis; the third chapter is a detailed reading of the text, following the protagonist's footsteps in different urban space for identity shuttle.And through the dream space and memory space to find the true self.The third part is the conclusion.It is pointed out that spac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and shaping of modern women's identity, and that the patriarchal society can realize male domination over women by confining the living space of women.Women need to be conscious to expand their living space to build their identity.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561.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诺贝尔文学奖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J];信息网络;2007年11期
2 阿福;;多丽丝·莱辛:88岁摘得诺贝尔文学奖[J];东北之窗;2007年22期
3 马永波;;非洲童年——关于多丽丝·莱辛[J];当代小说;2008年02期
4 程航;;解析多丽丝·莱辛的《金色笔记》[J];长城;2010年04期
5 曹小雪;;论多丽丝·莱辛早期“逃离”性格的形成[J];名作欣赏;2011年07期
6 夏琼;评多丽丝·莱辛新作《最甜的梦》[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7 林木;;难以归类的多丽丝·莱辛[J];北方人(悦读);2008年07期
8 杨靖;;八十回顾人生之旅——多丽丝·莱辛访谈录[J];外国文学动态;1999年05期
9 王丽丽;;多丽丝·莱辛获奖给我们的启示[J];外国语言文学;2007年04期
10 山;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谈她的小说创作[J];外国文学研究;198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程智刚;王云姣;白念岳;于鹏;李靖贻;贺正华;杨胜辉;郭曲练;;DREAM短发卡质粒载体的构建和沉默C6细胞DREAM基因[A];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第八届年会暨CASP成立二十周年论文集[C];2009年
2 王云姣;程智刚;于鹏;李靖贻;白念岳;贺正华;杨胜辉;郭曲练;;携带dream基因shRNA的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其对CCI大鼠的镇痛作用[A];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第八届年会暨CASP成立二十周年论文集[C];2009年
3 王韵;;DREAM负性调控NMDA受体功能发挥细胞保护作用[A];中国生理学会第23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生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文集[C];2010年
4 尚云英;;华裔美国女性身份的重构策略——论《女勇士》的中国文化改写[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5 陈亮;;谁在言说?——对李小洛诗歌的一种阅读[A];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李小洛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惠红利;;Symbols of Entrapment and Freedom in The Awakening[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7 丹尼·贝尔;;《重视精英主义:具有儒家特质的民主》(英文)[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和谐社会与治理机制”政府管理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6年
8 薛海燕;;《笔生花》在“易装”题材女性弹词文本链条中的位置[A];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翻译文学与中国文学近代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李红梅;;优质课 汇报课 公开课专用教用纸[A];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第一届教学设计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10 黄晓娟;;多元文化语境下的民族文学——女性历史经验与民族文化传统[A];中国少数民族文学60年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云也退;多丽丝·莱辛:误读中炼制火药[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2 康慨;多丽丝·莱辛:我爸爸的梦,我妈妈的爱[N];中华读书报;2008年
3 本版编辑邋John Freeman Xan Brooks 河北工业大学 张静 编译;多丽丝·莱辛:迟“放”的鲜花[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4 记者 孙海悦;译林社速推3本多丽丝·莱辛作品[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5 记者 孟黎;多丽丝·莱辛 获奖姗姗来迟[N];金融时报;2007年
6 士曾;爱情,或者疑似爱情[N];中华读书报;2008年
7 章乐天;误读中炼制的火药[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8 瞿世镜;多丽丝·莱辛——不倦的求索者[N];文艺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张以瑾;多丽丝·莱辛:用苦难赢得“最好的一张牌”[N];中国教育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康慨;为什么是多丽丝?[N];中华读书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琳娜;生命的体验 自我的超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2 卢婧;《金色笔记》的艺术形式与作者莱辛的人生体验[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3 王卫华;春节习俗与女性身份意识[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4 陈敏;RNA干扰下调海马和伏核DREAM表达抑制吗啡成瘾大鼠条件性位置偏爱和戒断症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杜新宇;山姆·谢泼德戏剧创作中的新现实主义倾向[D];山东大学;2010年
6 陈雪;批判、焦虑、探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7 岑玮;女性身份的嬗变:海尔曼和诺曼戏剧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8 王云姣;siRNA抑制DREAM基因表达治疗神经病理性痛的实验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9 肖泳;女性的发现[D];浙江大学;2006年
10 敬南菲;出路,还是幻象:从《应许之地》、《店员》、《美国牧歌》看犹太人的美国梦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童小兰;多丽丝·莱辛《到十九号房》中的叙事[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2 朱皖玲;多丽丝·莱辛的边缘化书写[D];苏州大学;2010年
3 李晶晶;建构两性和谐世界的呼唤——多丽丝·莱辛主要小说男主人公形象的精神分析解读[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4 冯琦;多丽丝·莱辛《又来了,爱情》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畅敏章;多丽丝·莱辛小说《金色笔记》、《简·萨默斯的日记》中的都市空间[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6 张炎;多丽丝·莱辛的《玛拉和丹恩历险记》的生态解读[D];郑州大学;2010年
7 陈婉颖;论《天黑前的夏天》中的都市空间和女性身份[D];河南师范大学;2013年
8 刘娟娟;多丽丝·莱辛《幸存者回忆录》中的空间叙述[D];西南大学;2011年
9 何馥华;由分裂走向整合[D];合肥工业大学;2011年
10 雷雷;叛逆与逃离:对多丽丝·莱辛《暴力的孩子》中玛莎性格的分析[D];江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7313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731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