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救赎之路—《宠儿》与《玫瑰门》中女性意识的比较探究
本文选题:反抗意识 + 自我意识 ; 参考:《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摘要】:1987年托尼·莫里森发表了不朽的杰作《宠儿》,被称作“美国黑人文学史上的里程碑”。相隔两年,1989年中国当代女作家铁凝发表了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玫瑰门》,被公认为目前中国最具有女性意识的小说家之一。这两部小说充分展现了作者高超的叙事技巧和精湛的艺术震撼力,突显了积极的女性视点和不同的写作面貌。虽然这两部小说诞生在美国和中国,这两个中西方文化差异明显的国度里,但是这两部作品都担负起艺术和历史使命的重任,并且都运用冷静的笔调、时空交错等表现手法使作品传达出不同民族的女性意识觉醒的历程。两本书中刻画的女性在主流社会的种种矛盾冲突中均积极反抗,勇敢抗争并希冀冲破男权社会的藩篱,彻底摆脱女性的边缘地位。本文将结合比较文学中平行研究和阐发研究的研究方法并运用女性主义理论,,细致的比较分析两部作品中女性人物形象,试图探究不同民族、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女性生存意识、反抗意识和自我意识的觉醒,从而实现对女性命运的关注。 本文主要由绪论、正文和结论三部分组成。 绪论部分主要是介绍选题的意义、价值以及论文的研究思路。 正文主要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是介绍作者及作品的主要内容以及两部作品的时代背景,同时探析女性在男权社会下受压迫现状的共同性。 第二部分:比较分析塞斯和司绮纹生存意识的觉醒。两部小说的主人公塞斯和司绮纹是不同文化传统里的艺术形象,然而在男权社会里她们面临着相似的性别歧视和共同的命运悲剧,她们在艰难的生活困境和艰辛的生活状况中努力寻求自我救赎的生存之路。她们的勇敢反叛和执着追求的艰难历程,充分展现了女性生存意识的觉醒。 第三部分:比较分析贝比·萨格斯和姑爸女性反抗意识的突显。贝比·萨格斯和姑爸分别是在狭隘的女性生活空间里苦苦抗争的女性,但却始终没有摆脱男权文化建立的性别规范和社会秩序。她们选择消极的服从,心甘情愿担当男性的附属品听从男性的任意摆布。但是这种消极服从并不代表完全妥协,她们在自怨自艾的生活中不断争取做人的权利和真正的自由。 第四部分:比较分析丹芙与眉眉女性自我意识的成长与成熟。在强大的男权社会制度的压抑之下,丹芙与眉眉的成长轨迹都经历了由脆弱的自我意识成长为成熟、独立、有思想的女性。她俩自我意识的成长与成熟让我们看到各民族女性解放与独立的曙光与未来。 结论部分:呼吁各民族女性确立主体意识,强调集体力量的重要性,团结一致并不断追寻社会主体地位和个性解放。只有这样,女性才能冲破男权社会的藩篱,摆脱女性的边缘地位和彻底逃离性别秩序的阴霾。
[Abstract]:In 1987, Tony Morrison published the immortal masterpiece "Darling >, known as the" milepost "in the history of Afro American literature. In 1989, two years apart, the contemporary woman writer Tie Ning Chinese published her first novel" Rose Door ", is recognized as one of the most Chinese novelist with female consciousness. The two novels are full of the author superb narrative skills and exquisite art shocking, highlighting the positive female viewpoint and different writing features. Although the two novel was born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two out of the country and Western cultural differences obviously, but these two works are shouldering artistic and historical mission, and the use of a calm tone, spatio-temporal crisscross expression makes the works convey the history of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awakening of female consciousness. The book portrays two women in the various contradictions in the mainstream of society conflict All positive resistance, brave struggle and hope to break the barriers of the patriarchal society, women get rid of edge position. This paper will combine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parallel research and analysis research in the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the use of feminist theory,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wo works in the female image, trying to explore the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different age, female the different character of the survival consciousness, rebellious consciousness and self-consciousness, which concerns the fate of women.
This article is mainly composed of three parts, the introduction, the text and the conclusion.
The introduction part mainly introduc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opic, the value and the research ideas of the thesis.
The text is mainly composed of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mainly introduces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author and works, as well as the background of the two works, and explores the commonality of women's oppression under male dominated society.
The second part: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Seth and our beautiful lines survival consciousness awakening. The protagonists of the two novels of Seth and our Qi pattern is different cultural traditions in the artistic image, but in the patriarchal society they face similar sex discrimination and common destiny tragedy, their efforts in the plight of tough and hard life in seeking self salvation survival road. Hard course of their brave rebellion and pursuit, fully demonstrated the survival of women consciousness.
The third part: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Babby Saggers and Gu Ba female rebellion awareness. Babby Saggers and Gu Ba are struggling in fighting the narrow female living space of women, but it never gets rid of the patriarchal culture to establish gender norms and social order. They obey the negative selection, at the mercy of men's accessories to men most willing to bear. But this does not mean the complete negative to compromise, they continue to fight for human rights and freedom in self pity in life.
The fourth part: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self consciousness and Denver Meimei women's growth and maturity. Under the powerful patriarchal social system of repression, Denver growth trajectory and eyebrow eyebrow are experienced by the fragile self grow into mature, independent, thoughtful female self-consciousness. They grow and mature let us see and the future of ethnic women's Liberation and the dawn of independence.
Conclusion: call for ethnic women to establish the subject consciousness, emphasizing the importance of collective strength, solidarity and continuous pursuit of social status and personality liberation. The only way to break through the barriers of women in patriarchal society, women's status and completely get rid of the edge of the order of the haze. Don't escape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106-0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志艳;;盛开的罂粟花——《玫瑰门》的女性主义解读[J];作家;2009年02期
2 高树芳;;女性救赎模式的消解——评白先勇《金大班的最后一夜》[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7年04期
3 陆生;《玫瑰门》:讲述女性生成的优秀文本[J];当代文坛;2000年05期
4 齐红;拒绝与诱惑──《玫瑰门》与当代女性写作的可能性[J];齐鲁学刊;2001年01期
5 周文莉;;疯女人的反抗[J];青年文学家;2010年05期
6 吴欢;;玫瑰战争——评铁凝的《玫瑰门》[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6期
7 姚小艳;;论虹影小说的女性欲望与救赎[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10年01期
8 耿英春;;《玫瑰门》女性形象探析[J];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9 余馥凝;;《玫瑰门》中的三代女性形象[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4期
10 周思源;;是谁将你困在了床上——论桑塔格《床上的爱丽斯》[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子敏;;论小说《紫颜色》对三角关系模式的新诠释[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2 孙萌;;觉醒与共谋——谈电视剧《橘子红了》中的女性形象[A];中国传播论坛(2002)——中国电视剧传播[C];2002年
3 白蔚;;摩登与反摩登——民国报刊建构的女性身体及其现代意义[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性别视野下的中国道路和社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聂立泽;徐骏;;性犯罪法律评价的价值审视[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刘世红;;追求女性解放的两朵奇葩——简·爱与爱德娜·蓬迪里埃之比较[A];走向21世纪的探索——回顾·思考·展望[C];1999年
6 吴荣兰;;从无声到有声——论《喜福会》中华裔女性自我身份的建构[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7 史成礼;于成良;;女性性压抑与性役文化[A];中国性学会成立十周年首届中国性科学高级论坛论文汇编[C];2004年
8 许薇;;“她者”的困境与拯救——《到灯塔去》中边缘女性莉丽·布里斯科的女性主义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陈建平;;漠视与异化——男权强势话语支配下的元明清水浒戏女侠形象[A];水浒争鸣(第九辑)——2006年全国《水浒》与明清小说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王纯菲;;女神与女从——中国文学女性伦理表现的两极性[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弘明;拯救者的自我救赎[N];文汇报;2003年
2 那罡;安全厂商如何自我救赎[N];中国计算机报;2008年
3 黄明胜;LV的自我救赎值得学习[N];中国企业报;2008年
4 廖德凯;用法律与记忆完成生态恶化中的自我救赎[N];中国绿色时报;2007年
5 新华社记者 张宗堂;中国足球“打假反赌”重在“自我救赎”[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6 徐宏峰;民营医院走向“自我救赎”[N];医药经济报;2007年
7 言一;R.E.M.的自我救赎[N];东方航空报;2008年
8 俞岚;中国摩托车:被逼迫的“自我救赎”[N];国际商报;2006年
9 杜文;房产中介需自我救赎[N];中国企业报;2008年
10 林纯洁;金融机构自我救赎[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丹丹;新时期以来小说中的“文革叙事”[D];吉林大学;2010年
2 谢有顺;中国小说叙事伦理的现代转向[D];复旦大学;2010年
3 周建梅;哲学、历史视野下的两宋词人心灵史[D];苏州大学;2008年
4 苗永敏;拒绝妥协[D];苏州大学;2010年
5 王艳芳;在通向自我认同的途中[D];南京大学;2003年
6 杨建玫;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樊篱[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7 丁玫;艾·巴·辛格小说中的创伤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8 蔡青;后殖民语境下美国华裔女性文学中的疾病书写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屈明珍;波伏瓦女性主义伦理思想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10 陈一军;农民工小说叙事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珊珊;自我救赎之路—《宠儿》与《玫瑰门》中女性意识的比较探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年
2 郭岩;女性身份背景下的生存与写作[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王骞;抗争[D];河北大学;2003年
4 蔡佳;道德枷锁与自我救赎[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5 方灵芝;乔治、爱略特及其女主人公们不彻底的、有意识的自我救赎[D];安徽大学;2011年
6 沃秋艳;伊迪丝·华顿《欢乐之家》的女性主义解读[D];厦门大学;2008年
7 黄俊婷;从受害走向幸存:《别名格雷丝》的主题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8 张继军;心灵的探索:雅夏的精神困惑与自我救赎[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杰;女性生存的心史灵谱[D];江西师范大学;2012年
10 梁静方;飘零的羽毛 终生的流浪[D];郑州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7316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7316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