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福克纳作品中的象征主义运用
本文选题:福克纳 + 约克纳帕塔法世系 ; 参考:《语文建设》2015年26期
【摘要】:作为美国文学的主要代表者,威廉·福克纳以其"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而享誉世界文坛。在其作品中,福克纳除了独创性地运用了"意识流"、"多角度"、"对位式结构"手法外,毫无疑义地还包括了对象征手法的娴熟运用及创新。本文以福克纳的部分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为例,详细分析了其作品中的象征手法的特点、意义和作用,并对其使用象征手法进行创作的社会因素进行了探讨。
[Abstract]:As the main representative of American literature, William Faulkner is famous in the world for his novel Yoknapatawafa. In his works, in addition to the original use of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multi-angle", "contrastive structure", there is no doubt also includes the skilled use and innovation of symbolic techniques. Taking some of Faulkner's novels and short stories as examples, this paper analyzes in detail the characteristics, significance and function of symbolic techniques in his works, and probes into the social factors of his creation using symbolic techniques.
【作者单位】: 河南艺术职业学院;
【分类号】:I712.0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周碧文;;威廉·福克纳象征手法再解读[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2 黎明;;福克纳小说中的象征隐喻[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3 全斌;;浅析《喧哗与骚动》中人物的内心塑造[J];语文建设;2015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谢秀娟;陆道夫;;象征元素的文化分析——《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新解[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4期
2 王晓岚;汪志宁;;《英国病人》中水火象征意蕴解读[J];科技信息;2009年32期
3 曾利红;黎明;;南方哥特小说中的幽灵意象——兼评《押沙龙,押沙龙!》和《宠儿》[J];当代外语研究;2010年05期
4 归文娟;;《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的叙事手法与主题[J];青年文学家;2010年05期
5 薄淑艳;马亚莉;;美国女作家杰斯敏·沃德小说《拯救骨肉》的写实主义[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6 任玲;;福克纳作品中“象征”手法的运用[J];作家;2015年08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潘沛沛;现代基督的希望和拯救之路[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莫小英;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与现代基督教末世思想[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侯建芳;《喧哗与骚动》的“史诗”地位[D];兰州大学;2010年
4 陈雯;福克纳《喧哗和骚动》的存在主义主题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0年
5 宋文婕;20世纪西方现代文学中的神话模式探析[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年
6 李亚飞;消失的南方[D];河南科技大学;2013年
7 钱茜;罪与赎[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海燕;;艾米丽的三重悲剧——从女性主义批评角度解读《献给艾米丽的玫瑰》[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04期
2 曹慧慧;;“玫瑰花”的召唤——从接受美学视角浅析《献给艾米莉的一朵玫瑰花》[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3 陈艳玲;冯晓伟;;昔日的辉煌 无奈的困境——《喧哗与骚动》中昆丁·康普生困境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12期
4 董亮;;寻求精神家园的没落贵族——《欲望号街车》和《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女主人公比较[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5 何颖;关于福克纳《喧哗与骚动》时间观的再认识[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6 朱振武;吴晟;;《喧哗与骚动》与弗洛伊德的美学思想[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7 周吉红;;形式服务于内容——对《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和《被遗弃的韦瑟罗尔奶奶》人物塑造手法的对比分析[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5期
8 江智利;;精神的再生之美——解读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的“昆丁”[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06期
9 李建;;批判与缅怀,离弃与不舍——浅析福克纳《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的南方情结[J];语文建设;2013年17期
10 黄芳;;故园的守望——莫言与福克纳家族世系小说之比较[J];语文建设;2013年3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青松;畅游约克纳帕塔法县丛林[J];中国图书评论;2005年03期
2 黄明;;福克纳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创作之想象艺术[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3 纵瑞昆;;“约克纳帕塔法世系”的“创世纪”——论福克纳小说中的重复记忆术[J];作家;2010年12期
4 王爽;;历史的十字路口——解读“约克纳帕塔法世系”中南北方的冲突[J];作家;2010年18期
5 张严秋;;谈“约克纳帕塔法世系”的人类忧患意识[J];作家;2011年10期
6 薛瑞东;试论约克纳帕塔法神话王国中的女性形象[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7 杨佩聪;;谈“约克纳帕塔法”神话王国的题材及艺术手法[J];许昌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8 王爽;;“约克纳帕塔法世系”中的微型世界——福克纳中短篇小说浅论[J];作家;2009年04期
9 李兆国;;“约克纳帕塔法世系”与福克纳的文学创作特征[J];山东文学;2009年02期
10 王淑琴;;解读福克纳笔下挣扎的女性形象[J];芒种;2013年2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黄明;;艺术的想象与想象的艺术——论福克纳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的创作[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本报记者 康慨;美国人民喜爱文学旅游[N];中华读书报;2012年
2 佟栋(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直面福克纳的魅力[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王爽;“约克纳帕塔法世系”中的微型世界[D];吉林大学;2005年
2 毕世颖;福克纳约克纳帕塔法世系中的女性形象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3 王晓姝;《野棕榈》中主题与结构之完美统一[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1年
4 仲敏义;永恒旋律的回响[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5 马玲花;人性的剖析,,艺术的超越[D];太原理工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8589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8589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