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小说叙事与描述元素与实践——增损中的余、裕、缺
本文选题:再现 + 模仿 ; 参考:《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04期
【摘要】:"再现"与"模仿"是西方叙事文本的基础观念,对此,柏拉图的《理想国》和亚里斯多德的《诗学》有不同的阐释。柏拉图认为,叙事文本的重心为再现而非模仿;亚里斯多德认为,叙事文本的重心为模仿而非再现。两人分别建构了属于自己的叙事文本理论。尽管多有分歧,但两种理论奠定了西方古典叙事文本的基础,成为西方叙事文本的两大支柱。但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两人都忽略了戏剧(包括史诗)同时兼顾叙事和描述的特征。虽然后来热奈特在其文论中,最终将"叙事引导归结为就是模仿",我们依旧可以以传统观念为出发点,将叙事与描述视为叙事文本中的两个基本元素。"叙事"与"描述"在西方叙事文本的传统观念中被置于对立的状态。柏拉图以"纯叙事"为由,R*改荷马史诗,认为描述是"多余"的"赘言"。然而,这种多余的"赘言",在罗兰·巴特眼中转变为在小说中制造"真实"效果,即具有"裕"的价值。在叙事主导下,歌德"风景心境",给自然描述赋予了意义。雨果力图建立叙事和描述之间的平衡。巴尔扎克发掘描述的意义,"隐然"消解了叙事与描述之间的区别。热奈特谈论福楼拜的文论时声称,描述包含叙事。罗伯·格里耶则提出"描述即叙事"的看法,无疑造成叙事学意义上的"叙事缺席"。后世的文学家和文学理论家对叙事文本提出了不同的认知标准,并运用"减法"、"加法"等方式进行文学实践,使叙事文本呈现出的余、裕、缺等现象。此外,笔者从观念、语义、语境等方面探索叙事与描述的其他可能性,兼顾故事与论述的关系,透过叙事文本的构成及其他要素,达到叙事文本的完整性。
[Abstract]:Reproduction and imitation are the basic concepts of western narrative texts. Plato's Republic and Aristotle's Poetics have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Plato believes that the focus of narrative text is reproduction rather than imitation, and Aristotle thinks that narrative text focuses on imitation rather than reproduction. They have constructed their own narrative text theory. Although there are many differences, the two theories have laid the foundation of the western classical narrative texts and become the two pillars of the western narrative texts. But both Plato and Aristotle ignored both narrative and descriptive features of drama (including epic). Although later in his literary theory, Zenet finally reduced "narrative guidance to imitation", we can still regard narrative and description as two basic elements of narrative text based on traditional concepts. Narration "and" description "are put in the opposite state in the traditional ideas of the western narrative text." Plato used "pure narration" as an excuse to change R* to Homer epic, and regarded description as "superfluous". However, in Roland Bart's eyes, the superfluous "verbose words" turn into creating "real" effect in the novel, that is, it has the value of "abundance". Under the guidance of narration, Goethe's Landscape State gives meaning to the description of nature. Hugo tries to establish a balance between narration and description. Balzac unearthed the meaning of description and "hidden" dispelle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narration and description. When talking about Flaubert's literary theory, Genett claimed that the description contained narratives. Robert Greyer's view of "description is narrative" undoubtedly leads to narratology's "narrative absence". Later writers and literary theorists put forward different cognitive standards for narrative texts, and used subtraction, addition and other methods to carry out literary practice, so as to make the narrative texts appear surplus, abundance, lack and so on. In addition, the author explores other possibilities of narration and description from concepts, semantics, context and so on, and takes into accoun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ory and discourse, and achieves the integrity of narrative texts through the composition and other elements of narrative texts.
【作者单位】: 台湾辅仁大学中国文学系;
【分类号】:I106.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涛;论鲁迅小说中第一人称叙事的可靠性[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2 于冬伟;王谦;;穆时英前后两期小说创作的内在联系与发展流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3 冀颖洁;;从明传奇《钵中莲》的多重视角设置来看明末百姓心态[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6期
4 许梓yN;;“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论当前的第一人称叙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4期
5 崔文丽;;变奏下的人性思考——《金锁记》的叙事时距策略[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2期
6 陈俊;;《福音书》的叙事时间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7期
7 刘春雪;;《左传》叙事手法研究——预叙[J];安康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8 刘勇强;杨庆茹;;“三言”与《十日谈》叙述语式与语体比较[J];北方论丛;2006年04期
9 隋媛媛;;《好工作》中叙述视角的“越界”现象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年05期
10 陈树坤;;文体学与叙述学的小说节奏观对翻译的启示[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梁工;;略论圣经文学的叙述节奏[A];东方丛刊(2005年第1辑 总第五十一辑)[C];2005年
2 许卫红;;《飘》的叙事视角研究[A];华章(2014)[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长中;文学文本基本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刘佳;黑泽明作品的美学特质及其对当代中国电影的启示[D];南开大学;2010年
3 孙晶;跨越文字与影像的疆界[D];吉林大学;2011年
4 谢龙新;文学叙事与言语行为[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苗变丽;新世纪长篇小说叙事时间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6 吕海龙;《史通》与刘知几文史观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7 杨家勤;英语演讲修辞性叙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8 王建科;元明家庭家族叙事文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9 刘研;契诃夫与中国现代文学[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10 王昊;意义的解码[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路晓辉;史蒂文森主要小说叙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刘淑玲;从叙事学角度看译者在小说翻译中的角色[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周振琳;福克纳小说的叙事模式[D];南昌大学;2010年
4 潘文婧;张抗抗长篇小说的叙述话语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熊黎明;民族舞蹈艺术展演文本叙事性分析[D];云南大学;2010年
6 石慧;明清小说“时间倒错”问题试探[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7 邢月梅;当代港台言情小说的女性主义叙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孔真;西方当代空间化叙事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周卫华;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中的儿童视角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佟小杰;温暖与柔情中的“仁”与“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玉川;论叙事文本中“照应”的美学意趣[J];唐都学刊;2002年01期
2 谭君强;;再论叙事文本的叙事交流模式[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3 徐岱;叙事文本的可能性空间——小说与电影比较论[J];文艺评论;1992年05期
4 唐明明;;川康边地特异风貌的演绎——论周文叙事文本中的选材[J];长城;2013年02期
5 李振明;超越意义:叙事文本的审美性[J];学海;2000年04期
6 殷晓芳;张艳敏;;基于叙述符号学的叙事文本的文化意义分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7 王勃威;;历史复现与真理借口 解读《咀嚼荒谬》[J];黄河文学;2005年02期
8 曾丽红;;《红墨坊》——一种符号学诠释[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9 邹波;;视点→声音→阅读:叙事文本中的空间生成[J];当代文坛;2011年02期
10 罗军;辛苗;;从叙事文本碎片化叙事看诗歌叙事学碎片化叙事模式的构建[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陈振华;邵明;;存在的多样与指向的虚无——“晚生代”小说之我见[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2 ;附录:会议各场次发言安排[A];民间叙事的多样性——民间文化青年论坛[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邓婵君;草根历史[N];中国邮政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高娴;叙事文本改写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2 张曙光;中国古代叙事文本评点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秦鑫;清代医者形象研究[D];大连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9180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9180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