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与希望的昭示——关于《恶棍来访》和《自由》的圆满结局
本文选题:《恶棍来访》 + 《自由》 ; 参考:《东岳论丛》2015年07期
【摘要】:近几年获得普利策奖的小说,在人物命运的走向上,有着某种隐秘的共性,也可以说代表着美国文学的特性,那就是小说中对于光明与希望的昭示。在《恶棍来访》中,作者想让我们看到,时间是一条恶棍,但同时,它也帮我们治愈了病痛;时间是一条恶棍,可是我们能够打败它,也许只有一次短暂的小规模的胜利,可是它的确会发生。《自由》的作者弗兰岑相信家庭的稳定才是幸福的基础。在小说中,作者的这一信念左右着人物的命运,形成一种强劲的干扰。所以到了故事的最后,弗兰岑把男女主人公从深陷的泥潭中遽然拔出,重新安置在美国中产阶级美好的样板间里。作者那么费力地拆散他们,似乎只是想给他们一个教训,一旦他们认识到自己所犯的错,就会得到宽恕,失去的东西也将复得。这个有失真诚的圆满结局,很难令人信服。这当然不是为了取悦读者而为之,而是由连作者自己也无法违逆的世界观和审美取向所决定的。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novels that won the Pulitzer Prize have some secret generality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fate of the characters, which can be said to represen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merican literature, that is, the revelation of light and hope in the novels. In visiting the villain, the author wants us to see that time is a villain, but at the same time, it heals our illness; time is a villain, but we can defeat it, perhaps only a short, small victory. But it does happen. Franzen, author of Freedom, believes that family stability is the foundation of happiness. In the novel, the author's belief determines the fate of the characters, forming a strong disturbance. So at the end of the story, Franzen pulls the hero out of the deep quagmire and resets him in the beautiful middle class of America. The author tries so hard to break them up, as if to teach them a lesson that, once they realize their mistakes, they will be forgiven and what they have lost will be restored. This disingenuous happy ending is hardly convincing. This, of course, is not intended to please the reader, but is determined by the author's own indefensible worldview and aesthetic orientation.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I712.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玉芳;;美国小说中的黑人形象[J];合肥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2 黄西林;;真正的黑人形象的树立——黑人形象在美国小说中三个时期的变化[J];南方论刊;2007年07期
3 朱振武;;美国小说本土化的多元因素[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07年02期
4 蒋天平;;美国小说中的疯狂形象书写[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5 埃默里·埃利奥特;黄秀国;;国家梦想与警醒:美国小说的全球警示[J];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2009年02期
6 蒋天平;;异化中的“屈从性崇拜”——析二十世纪中期美国小说中被异化的疯癫[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7 帕特里克·D·墨菲;龙迪勇;杨莉;;当代美国小说中的自然[J];鄱阳湖学刊;2012年03期
8 金莉;;20世纪末期(1980-2000)的美国小说:回顾与展望[J];外国文学研究;2012年04期
9 李曼曼;汪承平;;20世纪美国小说创伤叙事的特征[J];河北学刊;2012年06期
10 杨光;;美国小说《爱药》中三对兄弟的命运解读[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2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邱畅;;中国形象在美国小说中的误读[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七辑)[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虞建华;归属感,民族意识和本土化[N];文汇报;2007年
2 夏子 编译;美国小说对“美国梦”的解读与思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王弋璇;美国小说的全球警示[N];文艺报;2009年
4 康慨;2007:图书业的凄凉之年?[N];中华读书报;2007年
5 任井;纽约鲍曼书店拍卖珍本图书[N];中华读书报;2007年
6 洪治纲;在开始的地方结束[N];文学报;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廖晓妍;基于语料库对19、20世纪美国小说中虚拟语气的对比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8年
2 蒋睿;抗战时期重庆美国小说翻译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3 董彦;19、20世纪之交美国小说中的“纽约”[D];吉林大学;2011年
4 王s,
本文编号:19194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919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