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变与救赎:俄国形式主义文类思想研究
本文选题:程序 + 历史诗学 ; 参考:《文艺理论研究》2015年03期
【摘要】:科学化与"反常化"决定了俄国形式主义产生本身自然具有反古典文类规则的色彩。它经历史性程序诗学的中介实现了与文类范畴的联结。走向文类是其自救的必然之举,而自救对于文类而言不啻于他救。文类作为特征程序系统的聚合,其发展本性体现在"程序翻新"说、"低俗体裁排挤高雅体裁"说、"体裁瓦解"说;因而规范诗学之间不再是传统的矛盾对立关系,而是历史承续关系。文类发展本性、"形式"图腾、"细节印证"导致对于传统"三分法"、古希腊悲剧定义、"三整一律"、喜剧团圆结局、案头曲与场上曲关系、跨文类现象等命题的否定与批评。历史性程序诗学将俄国形式主义定格于现代文类理论发展史开篇的重要位置。在文类理论发展史上,它继规范论发展阶段之后,及时中止了虚无论发展阶段,开创了现代文类理论的构成论发展阶段。
[Abstract]:Scientization and "anomaly" determine that Russian formalism itself has the color of anti-classical literary rules. It realizes the connection with the category of literature through the intermediary of historical procedure poetics. It is necessary to go to the category of literature, and the self-rescue is equivalent to his rescue to the category of literature. As the aggregation of characteristic program system, the nature of literature development is embodied in the theory of "program renovation", the theory of "vulgar genre crowding out elegant genre" and the theory of "genre disintegration", so that there is no longer a traditional contradiction and opposition between normative poetics. It is historical continuity. The nature of literary development, "form" totem, "detail verification" leads to the negation and criticism of the traditional "three-point method", the definition of ancient Greek tragedy, the "three whole unity", the happy ending of come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sk music and field music, and the phenomenon of cross-text. Historical procedural poetics sets Russian formalism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history of modern literary theory. In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literary theory, after the development stage of normative theory, it has stopped the development stage of fictitious theory in time, and initiated the development stage of the theory of constitution of modern literary theory.
【作者单位】: 扬州大学人文社科处;
【基金】:教育部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助项目“西方文类理论史纲”[项目编号:201010]阶段性成果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编号:NCET-12-0746]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PAPD) 扬州大学“高端人才支持计划”资助
【分类号】:I512.0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丽娟;;从先秦“用诗”看其诗歌观念[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1期
2 郭国良;蒋茜;;简评约翰·伯格《G》的立体主义文学实验[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3 王瑜;刘铁群;;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中的文学性问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7期
4 孙启夏;;潜显理论和人文性理论下的“副+名”现象探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1期
5 李莉;;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的《让子弹飞》[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6 段宗社;;论宋明之间诗歌范古模式的转换[J];安康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7 李鹏飞;;古代小说主题的接受、传承及其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8 孙丹虹,姜哲军;喧嚣世纪的启明星——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文本意识形态辨析[J];北方论丛;2001年03期
9 冯毓云;艺术即陌生化——论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的审美价值[J];北方论丛;2004年01期
10 倪志娟;词语破碎之处何物存在——西方现代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之后[J];北方论丛;2005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德先;文化途径翻译研究:争议与回应[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贺彩虹;笑的解码[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才刚;数字化生存与文学语言的流变[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雪松;中国现代诗歌节奏原理与形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迟蕊;鲁迅杂文诗性品格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7 刘云雁;朱生豪莎剧翻译—影响与比较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8 纪燕;刘若愚跨文化诗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9 刘强;全媒体时代中国电影批评的“元批评”[D];山东大学;2011年
10 孙兴义;清代《诗经》阐释的诗学问题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宪光;;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变革的意义[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2 胡玄;;试论俄国形式主义批评的发展[J];大舞台;2011年11期
3 程正民;;历史地看待俄国形式主义[J];俄罗斯文艺;2013年01期
4 张洪立;;简析俄国形式主义中的形式[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3年08期
5 李思孝;俄国形式主义简论[J];求是学刊;1992年03期
6 崔凤琦;对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逻辑起点的一种理解[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94年02期
7 高燕;文学史:形式、体系与功能——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演进观述评[J];江西社会科学;2000年06期
8 董晓;超越形式主义的“文学性”——试析巴赫金对俄国形式主义的批判[J];国外文学;2000年02期
9 宋建峰;对俄国形式主义的思考[J];民族艺术研究;2000年03期
10 董希文;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的文学观[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娟;论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D];武汉大学;2005年
2 张占婷;俄国形式主义与翻译[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3 丁莉;论俄国形式主义的经典范畴陌生化与自动化[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4 郝敏;俄国形式主义文论批判[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5 汪宁漪;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理论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6 魏向阳;俄国形式主义暨陌生化理论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7 盖橙程;陌生化理论新探[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8 李胜利;“陌生化”理论及其文艺学意义[D];西北大学;2004年
9 郑海婷;大形式:形式—手法—功能[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文慧;陌生化理论:从俄国形式主义到新批评[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9460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946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