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寻求迷失的身份——解读《看不见的人》的思想主题

发布时间:2018-05-30 04:44

  本文选题:拉尔夫·埃里森 + 《看不见的人》 ; 参考:《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01期


【摘要】:《看不见的人》是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的代表作。作品主要从一个辛苦为生计奔波的美国黑人青年真实的社会感受出发,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美国社会对黑人的压迫与藐视,使得处于各种不同地位的黑人们为融入白人社会而有意无意地丧失了身份。从美国黑人的身份迷失入手,对主人公丧失身份、寻找自我、实现自我的艰难心路历程进行分析,从而揭露了美国工业社会中,人为的精神歧视会导致黑人失去自我。
[Abstract]:The Invisible is the masterpiece of American black writer Ralph Ellison. The works are mainly based on the real social feelings of a young black American who works hard to make a living, and profoundly reveals the oppression and contempt of the black people in the American society at that time. Black people in various positions lose their identity intentionally or unintentionally in order to integrate into white society. Starting from the loss of American black identi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ifficult process of the protagonist losing his identity, finding himself and realizing himself, thus exposing that artificial spiritual discrimination in American industrial society will lead to the loss of self.
【作者单位】: 广东邮电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
【分类号】:I712.0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魏萍;;突破矛盾冲突的枷锁——小议《看不见的人》的主题[J];才智;2010年21期

2 时贵仁;;自我的丧失 人生的悲剧——拉尔夫·艾里森小说《看不见的人》主题思想探折[J];理论月刊;2011年02期

3 董靖历;;论美国黑人的“无形”困境、“无形”根源与自强之路——拉尔夫·埃利森《看不见的人》主题分析[J];名作欣赏;2008年14期

4 丁易;;慈善与礼物圈——从拉尔夫·艾里森的《看不见的人》的主题谈起[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5 乔艳;;自我身份追寻的心路历程——探析拉尔夫·艾里森小说《看不见的人》主题思想[J];山东社会科学;2012年S1期

6 王倩;计艳辉;;看不见的“我”与看得见的成长——《看不见的人》自我成长主题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姬振亭;郭海波;;试论《看不见的人》的自我寻求与抗争[J];作家;2012年10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李东;透过《看不见的人》分析美国黑人的人生困境[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梁华;成长的追寻与超越[D];南昌大学;2009年

3 祁岩;《看不见的人》与看得见的成长[D];黑龙江大学;2010年

4 刘倩;继承与超越[D];曲阜师范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王志远;慈善的佛教内涵及现实意义[J];佛教文化;1997年04期

2 张聚国;杜波依斯与布克·华盛顿解决黑人问题方案比较[J];南开学报;2000年03期

3 陈晓菊;;荒谬的极限处境与自我追寻——《看不见的人》之存在主义解读[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年05期

4 王逢振;《看不见的人》仍令人震撼[J];外国文学研究;1999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岩;《看不见的人》之叙事话语分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04期

2 陈习芝;单一表象 多重内涵——从文体手段角度解读《看不见的人》[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3 易立君;;《看不见的人》的神话隐喻模式[J];云梦学刊;2006年01期

4 黄媛;;浅析《看不见的人》中的矛盾形象与仪式象征[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5 易立君;;论《看不见的人》的神话原型与作用[J];湖南社会科学;2007年02期

6 董颖;;浅析《看不见的人》中讽刺手法的应用[J];长春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7 麻淑涛;薛璞;;文化的冲突 身份的认定——论《看不见的人》中的身份寻求[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8 易立君;杨红;;寻找迷失的自我——论《看不见的人》的身份追寻[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9 高灵英;;浅析《看不见的人》中公事包的象征意义[J];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10 乔艳;;《看不见的人》的自我表述语言[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远用;《看不见的人》中的狂欢双重性[D];中南大学;2009年

2 陈兰薰;从《看不见的人》到《六月庆典》[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3 周娜;艰辛的身份探索历程——试析《看不见的人》[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祁岩;《看不见的人》与看得见的成长[D];黑龙江大学;2010年

5 李芋枚;通往心灵和谐的旅程:《看不见的人》的一种弗洛依德心理学解读[D];云南师范大学;2008年

6 赵丽丽;《麦田里的守望者》和《看不见的人》中的成长过程的比较[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7 许炜;《看不见的人》中的飞散意识[D];安徽师范大学;2006年

8 侯志勇;《看不见的人》中的身份和意识形态遏制[D];厦门大学;2006年

9 冯莉娜;拉尔夫·埃利森《看不见的人》之艺术探微[D];吉林大学;2007年

10 舒贝;《看不见的人》的互文性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9540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19540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2ae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