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德伯家的苔丝》人物塑造的神话原型解读

发布时间:2018-06-14 15:00

  本文选题:人物塑造 + 神话原型人物 ; 参考:《安徽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摘要】:《德伯家的苔丝》是托马斯·哈代最重要代表作之一,自1892年发表以后,就受到评论家广泛的关注,评论界对其褒贬不一。由于其有违维多利亚时代的道德观,因此前期评论家更多的是对其进行抨击。然而一百多年过去了,人们对小说的关注并未因时间而有所减少。《德伯家的苔丝》经久不衰的魅力就在于不同时代的人们都可从中寻找到某种契合。尽管从各种理论的角度对作品的解读已经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但从神话原型理论的角度对作品人物塑造进行研究并不多见。文章以《德伯家的苔丝》为文本,从神话原型理论的角度对人物性格塑造进行探讨与研究。 首先,本文对神话原型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梳理。主要介绍神话原型理论启蒙者弗雷泽的社会人类学研究、荣格对神话原型理论精髓的贡献以及神话原型理论的集大成者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从而为本论文奠定理论基础。 在这些学者奠定的理论基础之上,本文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了神话原型理论视域下的分析,挖掘作品中的三个主要人物苔丝、安玑、亚雷相对应的原型人物,即感性的佩尔塞福涅、理性的阿波罗和本性的狄俄尼索斯。通过人物的对比分析,探讨隐藏在人物内心及人物与人物之间的深层内涵与联系,发现三位主要人物看似简单的人物关系却隐含着感性、理性、本性的关联。接着,通过神话原型批评中对循环结构和倒置U型结构的分析,来探讨作品深层的内在结构与人物命运悲欢离合及跌宕起伏的关联,以使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得到进一步深化,人物命运也更加直观地得以展现。随后,本文通过对《德伯家的苔丝》中人物性格与人物命运的神话原型解读,进而反观作家哈代对人物塑造的创作动因,即哈代运用神话原型进行文学创作不仅是由于其受到了西方传统文化熏陶及其本人所处时代背景的影响,还对作者哈代其个人意识心理认知的转变有着密切的联系。最后,对神话原型赋予《德伯家的苔丝》的文学价值和现实意义进行关照。 全文旨在通过这一视角的研究,加深人们对《德伯家的苔丝》这部作品的深刻认识,即神话原型解读不仅丰富和深化了人物性格的内涵,还可以使人们从中看出哈代对现实的批判、对人性及对精神危机的思考,以促使读者辩证地认识作品中出现的人物并全方位地把握作家哈代的创作思想。
[Abstract]: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is one of Thomas Hardy's most important masterpieces. Because it is contrary to Victorian morality, early critics are more critical of it. But more than a hundred years later, the attention to fiction has not diminished by time. The enduring charm of Tess is that people of different ages can find some sort of fit. Although great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works from various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it is rare to study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wor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ythological archetypal theory. Taking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as the text, this paper discusses and studies the character shap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ythological archetypal theory. First of all,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ythological archetype theory are combed in this paper.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Frazier's research on social anthropology, Jung's contribution to the essence of mythological archetypal theory and the mythological archetypal criticism of Frei, the epitome of mythological archetypal theory, thus laying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is thesis.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laid by these scholar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s in the wor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ythological archetypal theory, and excavates the corresponding archetypal characters of Tess, Angel and Yar Lei, the three main characters in the works. The perceptual Persephone, the rational Apollo, and the natural Dionysus. Through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s,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deep connotation and relation between the characters and the characters, and finds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ree main characters, which seems to be simple, implies the connection of sensibility, reason and nature. The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circular structure and inverted U structure in mythological archetypal criticism,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ep inner structure of the work and the vicissitudes and ups and downs of the characters' fate, so as to further deepen the character of the characters in the works. The fate of the characters is also more intuitive to show. Then, through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mythological archetypes of characters' character and their fate in Tess of the Decaux, this paper then looks back at the writer Hardy's creative motivation for the portrayal of characters. That is, Hardy used mythological archetypes to create literature not only because he was influenced by the western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background of his own times, but also because of the close relation to the change of the author's psychological cognition of his personal consciousness. Finally, the literary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Derberian Tess are taken care of by the mythological archetype. The purpose of this thesis is to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Tess of the Decaux d'Urbervilles, that is to say, the interpretation of mythological archetypes not only enriches and deepen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haracter. It can also make people see Hardy's critique of reality, human nature and spiritual crisis, so as to urge readers to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s in his works dialectically and grasp the writer's creative thoughts in all directions.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561.07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段宗社;;论《苏仙》对神话原型的重现与改写[J];蒲松龄研究;2010年01期

2 张舜清;;论儒家“生”之伦理的理论渊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3期

3 施恒魁;;《鲁滨孙漂流记》的三重解读[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4 李璐;被解构的男性主体——《苔丝》中安吉尔形象的女性主义解读[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5 朱军;论大众传播时代的两类文化英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6 宋雪;谢劲秋;;俄狄普斯之旅——从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看裘德的悲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7 张霞云;;神话思维与艺术思维[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8 徐冻梅;;《金苹果》之神话-原型解读[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9 杨勤恩;刘定国;;哈代作品和中西建筑中的宗教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10 周文静;;荒原上孤寂的灵魂——论《还乡》中主要人物价值观的多元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黎秀蓉;;“李约瑟之谜”的博弈论解读[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2 刘立光;;汉画像“鸟啄鱼”图像研究[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丁旭辉;;杨佳娴诗作的古典新象[A];中国新诗:新世纪十年的回顾与反思——两岸四地第三届当代诗学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戴冠青;陈晓茹;;西方原型批评的中国化及其与中国古典意象论的互通性[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5 李岳川;;广东近代侨乡建筑审美文化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对策[A];第六届优秀建筑论文评选[C];2012年

6 吴凌;;现代新诗本体追求探微[A];贵州省写作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交流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峰;“渔”行为与海明威[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谷颖;满族萨满神话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大川;约翰·理查德·格林《英国人民简史》史学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李书藏;英国公共广播电视体制的生成探源[D];武汉大学;2010年

6 程静;中西创世纪神话对比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7 颜水生;论中国散文理论的现代性转变[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杨硕;进化心理学的人类学哲学批判[D];吉林大学;2011年

9 王东;从“思想之流”到“纯粹经验”[D];吉林大学;2011年

10 袁梅;中国古代神话中智慧导师阿尼玛原型及其承传移位[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方祥勇;中国古代象喻批评方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者丽琼;英国反家庭暴力法律的历史分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张媛;哈代笔下的理想女性形象[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朱蕾;从女性神话原型批评视角解读《秀拉》和《所罗门之歌》中的女性形象[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何惠;嫦娥形象的生成和演变[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黄河卫;西方人眼中完美的中国形象[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陈云;构建《哈利·波特》第二世界的细节描写艺术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黄华;灾难新闻“英雄”原型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9 肖丽;黔东南《苗族古歌》“数字”原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聂春子;电影心理疗法的理论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0177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0177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b90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