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化理论视角下的《路的尽头》
本文选题:《路的尽头》 + 情节异化 ; 参考:《兰州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摘要】:《路的尽头》是约翰·巴斯第二部小说,1958年首次出版,1967年修订后再次出版。小说《路的尽头》的主题通过虚无主义探讨现代人存在的困境和挫败感。巴斯通过写作形式的创新和实验达到异化的艺术效果,对自由选择的潜在危险和道德伦理问题展开研究。《路的尽头》是第一部描写堕胎并使之成为公众焦点的小说,小说因此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本文将从异化角度研究《路的尽头》,以异化作为一种文学风格和异化在文学语境中体现为基础来分析作品。通过深入分析情节异化,主题异化和人物性格特征异化,旨在说明异化在文学语境中体现,并强调不同人物角色走到路的尽头的内在原因。最后,笔者得出结论,男性女性在各自的社会和文化角色中都难以免遭异化的摧残。
[Abstract]:The end of the Road is John Bath's second novel, first published in 1958 and republished in 1967. The theme of the novel the end of the Road explores the plight and frustration of modern people through nihilism. Buss studies the potential dangers of free choice and moral and ethical issues through creative writing and experimentation. The end of the Road is the first novel to describe abortion and make it a public focus. The novel was therefore a great success. This paper will study the end of the Roa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lienation, and analyze the works on the basis of alienation as a literary style and alienation reflected in the literary context. Through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alienation of plot, theme and character, the paper aims to explain the alienation in the literary context and emphasize the internal reasons why different characters come to the end of the road. Finally, the author concludes that men and women are hard to avoid alienation in their social and cultural roles.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712.07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怀东;;历史 现实 方法——欧洲浪漫主义思潮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2 刘知国;;悲剧抑或自由——解读维多利亚价值观的颠覆者萨拉[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3 王丽;;论唐纳德·巴塞尔姆小说《白雪公主》的互文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2期
4 饶洁;;浅谈卡斯特尔维屈罗的诗学思想及其在莎士比亚喜剧中的体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5 杨莹莹;;后现代主义悲剧观中戏拟的《小世界》[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0期
6 卢艳;;《公众的怒火》中理查德·尼克松历史牺牲品的形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1期
7 高明玉;;迂回的言说:汤亭亭《女勇士》对《木兰辞》的“误读”[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8 赵杰;;《占有》的后现代叙事技巧分析[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9 李慧敏;“虚构之美”和“无中生有”——对《万寿寺》的叙事技巧及审美效果分析[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10 陈瑞红;李西元;;论《法国中尉的女人》与《德伯家的苔丝》的互文关系[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杜志卿;;托马斯·品钦小说《V.》的主题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李贵森;;西方戏剧创作理论的现代诠释与解读[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0年卷)——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薛春霞;论菲利普·罗斯作品中美国化的犹太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李长中;文学文本基本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卢普玲;人物与叙述[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薛朝晖;早期抽象绘画中的“象”[D];中国美术学院;2011年
5 刘桂茹;先锋与暧昧[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源;后现代主义思潮与中国新时期小说[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7 韦华;美国黑色幽默作家的元小说创作[D];吉林大学;2012年
8 徐巍;视觉文化语境中的八九十年代小说创作[D];复旦大学;2004年
9 赵亚珉;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D];河南大学;2005年
10 王菊丽;结构与解构的悖论性对话[D];河南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靓;《库科茨基医生的病案》的艺术世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李晓丹;凯鲁亚克小说《在路上》的后现代主义写作特征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高佳;试析元小说《白雪公主》写作技巧互文性特色的应用[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小鲁;从平面构成角度解读立体主义绘画——反观立体主义绘画对现代设计的影响[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祝永慧;《冠军早餐》的后现代叙事艺术[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娟音;论《法国中尉的女人》中萨拉的人物形象[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云云;宇宙·晶体·诗意[D];江南大学;2010年
8 赵颖;论福尔斯前期小说中的存在主义“自由”主题[D];江南大学;2010年
9 郭艳英;试论《万有引力之虹》的后现代性[D];南昌大学;2010年
10 刘金娟;对伊恩·麦克尤恩小说《赎罪》的元小说特征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0243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024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