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小说《白鲸》中埃哈伯人格的“脸面性”解读

发布时间:2018-06-18 05:22

  本文选题:《白鲸》 + 埃哈伯 ; 参考:《当代外语研究》2015年01期


【摘要】:"脸"是法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德勒兹哲学核心。它是由展示"表征"的"白墙"与紧锁主体的"黑洞"构成的体系。社会经济结构变化所引发的权利结构变化触发了非个性化的群体组织"脸"的形成。本文用"脸面性"思想解读《白鲸》的主人公埃哈伯,从他的"入脸"、"在脸"和"去脸"出发,探究主体如何经过"块茎"、"去疆域化"、"生成"和"无器官身体",最终线化"白墙",冲出"黑洞",完成复仇。虽成为"脸面性"的牺牲品,但在埃哈伯身上却闪烁着未来的曙光,即为个性获得解放敢于抛弃既得利益的牺牲精神。
[Abstract]:"face" is the core of French postmodernist philosopher Deliz's philosophy. It is a system composed of white wall and black hole. The change of right structure caused by the change of social economic structure triggers the formation of non-individualized group organization "face". This paper interprets Ahab, the protagonist of Moby Dick, from his "face", "in the face" and "off the face" with the idea of "face sex". This paper explores how the subject passes through "tuber", "debonding", "generation" and "organ free body", and finally linearizes "white wall", rushing out of "black hole" and accomplishing revenge. Although he has become the victim of face, there is the dawn of the future in Ahab, that is, the sacrificial spirit that dare to abandon the vested interests for the liberation of individuality.
【作者单位】: 武汉科技大学;
【基金】:湖北省教育厅重点课题“精神分裂分析视域下藤泽周平作品研究”(编号14D007)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I712.0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夏光;;德鲁兹和伽塔里的精神分裂分析学(下)[J];国外社会科学;2007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康有金;曹慧;;精神分裂分析解读藤泽之《阳狂剑阳炎》[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2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白海瑞;奔跑的竹子—论德勒兹的生成理论[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苏志文;美国“癫狂电影”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建芹,乔立清;一部关于民族崛起的巨著《白鲸》[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2 吕雯;;小说《白鲸》的自我与他者[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3 孙建民;李学欣;;《白鲸》:一座深邃神奇的艺术迷宫[J];名作欣赏;2006年19期

4 董雪飞;;文本策略与意识形态之间——对《白鲸》的一种文化阐释[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12期

5 郭海平;;中国语境下的《白鲸》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6 魏新;;初探《白鲸》的生态智慧[J];科技信息;2010年06期

7 常虹;;论《白鲸》中的辩证观[J];现代交际;2010年03期

8 朱喜奎;;论《白鲸》中的四个“世界”[J];名作欣赏;2010年33期

9 申红;;生命的呐喊:《白鲸》的生态启示[J];电影文学;2010年20期

10 孙梓健;;接受美学视野中的《白鲸》[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白岸杨;;《白鲸》及其作者的宗教伦理观分析[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郝敏;《白鲸》——来自海洋的觉醒[N];文艺报;2003年

2 山西财经大学经贸外语学院 周莉清;《白鲸》中的生态文学元素探析[N];山西经济日报;2011年

3 李保平;伟大的格局[N];辽宁日报;2008年

4 ;怎样欣赏名著[N];贵州政协报;2001年

5 陆扬;我们依然必须研究文学吗?[N];文艺报;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大可;《白鲸》写作技巧之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6年

2 李伟荣;前景化:《白鲸》的文体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王萍;试论《白鲸》的叙事策略及其意义[D];浙江大学;2008年

4 秦燕飞;智者孤独—《白鲸》对读者期待视域的挑战[D];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

5 雷锋莲;论《白鲸》中的圣经原型[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6 邵芳;论《白鲸》的意蕴层次系统[D];安徽大学;2005年

7 李晓春;论《白鲸》中的生态伦理观[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8 贺珍;从失衡到平衡:论《白鲸》的生态启示[D];中南大学;2012年

9 梅娟;《白鲸》中荒野的生态主义解读[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10 常静;《白鲸》的生态解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0343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0343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9a1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