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双重樊篱的黑人美学探析——以《爵士乐》为例
本文选题:黑人美学 + 文化冲突 ; 参考:《钦州学院学报》2015年10期
【摘要】:作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性非裔美国作家,托尼·莫里森的杰出文学成就在美国非裔文学史上史无前例。其作品《爵士乐》乃彰显莫式黑人美学思想之典范,无论是小说故事、主旨还是书面口头并重的语言技巧,都体现了作品中同非洲祖先不可割裂的各种情愫,同时也与溯源于欧洲文明的美国现代文明有着千丝万缕的牵连。此种文化间的博弈和互融的文学探索为解决美国黑人文化困境、建立正确自我认知乃至国家的和谐安定都将有所裨益。
[Abstract]:As the first female African-American writer to win the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Tony Morrison's outstanding literary achievements are unprecedented in the history of African-American literature. His work Jazz is a model of Mozamo-style black aesthetic thought. Whether it is a novel story, a purport or a written verbal language skill, it embodies the inextricable feelings of the work from the African ancestors. At the same time, American modern civilization, which is traced back to European civilization, is inextricably linked. This kind of cultural game and literary exploration will be helpful to solve the cultural dilemma of black Americans, to establish correct self-cognition and even the harmony and stability of the country.
【作者单位】: 常熟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I712.0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程锡麟;一种新崛起的批评理论:美国黑人美学[J];外国文学;1993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洪姣;;浅析《看不见的人》中的流浪主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4期
2 史敏;;莫里森小说中“南方”和“北方”的空间和文化表征[J];长城;2012年04期
3 张利敏;;解读《接骨师之女》中的人物露丝[J];长城;2012年04期
4 何燕李;;美国黑人如何摆脱“粉红色”——盖茨非裔文学理论的“后殖民性”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5 曹曦颖;;婚姻的裂变 人格的成长——精神分析批评视野下的珍妮文学形象解读[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6 董雪飞;田静;;规训·惩罚·抵抗——论《看不见的人》中的权力关系[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7 张芳;;美国黑人女性作家的自传式写作评析[J];大家;2012年09期
8 鲁娅辉;沈文辉;;困惑与反思——论奥巴马族裔思想的形成[J];当代小说(下半月);2010年01期
9 赵艺红;;《日用家当》的多维度象征意义探析[J];东疆学刊;2009年01期
10 燕乔敏;;浅析美国黑人文学所体现的自我及种族身份认同[J];法制与社会;2009年1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石毅;从家长制到自由放任[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2 卢玉玲;文学翻译与世界文学地图的重塑[D];复旦大学;2007年
3 栾奇;[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4 张晓玉;保罗·吉洛伊族裔散居文化理论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5 赵思奇;贝尔·胡克斯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6 李燕;创伤·生存·救赎[D];苏州大学;2012年
7 周平;同性恋银幕形象的演化与身份建构[D];武汉大学;2013年
8 马粉英;托妮·莫里森小说的身体叙事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4年
9 赵云利;美国黑人文艺运动研究(1965-1976)[D];山东师范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岳金响;对《根》中种族意识的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熊浩;托妮·莫里森“历史三部曲”中的民俗意象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3 张晓萌;暴力游戏中的“类我”形象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丽霞;迷失 抗争 引导[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5 胡亚辛;从困境中超越[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6 莫色木加;托尼·莫里森《所罗门之歌》中的文化身份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7 白露;美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黑人居住隔离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8 胡艺丹;“双重意识”下的身份危机[D];江南大学;2011年
9 薛文艳;论托妮·莫里森小说中的生态女性主义书写[D];郑州大学;2011年
10 黄娜;“有声音的作品”—托尼·莫里森的小说创作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0657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0657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