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追求自由—赫塔.米勒小说《独脚旅行的人》中的自由概念

发布时间:2018-06-28 05:06

  本文选题:赫塔.米勒 + 个体自由 ; 参考:《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摘要】:德国小说家、散文家、诗人赫塔.米勒是2009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诺奖的颁奖词中如此评价她的作品:“兼具诗歌的凝练与散文的率直,描绘了一无所有、无所寄托者的境况”。在米勒的作品中虽然处处透露出作家的个人经验,或是特定社会条件下的人的生存状态,但却显现出人类共有的普遍困境。无论是法西斯、罗马尼亚集权政府、整个东欧阵营的专制统治、对个体自由的限制,还是西德民主国家中资本主义异化社会对个性的压抑,都体现出作家对理想主义的“个体自由”的疑惑和追求。 论文分析的主要文本是作家1989年出版的中篇小说《独腿旅行的人》,写于她移居德国的前期,也是唯一一本主要描述其在德国生活的小说,因此对研究米勒作品中的“个体自由”概念有特殊的价值。论文试图从心理学角度,运用德国社会心理学家埃里希·弗罗姆的“消极自由”-“积极自由”理论,分析米勒这部小说中处于不同社会环境却共同面临个体不自由的人物的心理状态、形成这种不自由的心理机制以及他们对积极自由的追寻而不得。 论文首先简要介绍赫塔.米勒的生平与作品,然后综述论文运用的理论根据。论文主体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以小说主人公在罗马尼亚的生活为背景,阐述在集权社会制度下家庭、社区以及整个社会环境对人的自由的压迫,人在此种环境中产生的权威主义的自由逃避机制。第二部分以主人公移民西德后的境遇为背景,以匿名权威为重点阐释民主社会中仍然存在的各种不自由;主人公在自由幻灭后,在与客体和主体关系中的双重异化以及孤独和自由的两难处境,进一步补充说明了个体自由作为人类普遍困境的艰难和珍贵。论文还阐释了主人公企图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通过反抗权威、反抗趋同来获得积极自由的尝试。 米勒得奖的2009年正值柏林墙倒塌20周年。柏林墙可以推到,但是在精神世界中那堵禁锢自由的墙依然存在。所以她不断揭开这块伤疤,不断描写那些梦魇般的记忆,这种对人类自由困境的探讨和对尚未实现之物的不断追求,正是作家对“个体自由”乌托邦式的追求。而弗洛姆认为要实现真正的个体自由,爱是最终的解救途径,这也是一种终极理想。然而正是人类想要逾越这种永恒的困境与孤独以及渴望超越自我的精神,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所在。
[Abstract]:German novelist, essayist, poet Hertha. Hans Muller is the winner of the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in 2009. Her works are described as "both the condensed poetry and the frankness of prose, depicting the situation of having nothing and no sustenance." Although the personal experience of the writer or the living state of people under certain social conditions are revealed in Hans Muller's works, it shows the common predicament of human beings. Whether it was fascism, the totalitarian government of Romania, the autocratic rule of the entire Eastern European camp, the restrictions on individual freedom, or the repression of individuality by the alienation of capitalism in the democratic countries of West Germany, Both reflect the writer's doubt and pursuit of the idealistic "individual freedom". The main text of the paper is the novella "the one leg Traveler", published in 1989, which was written in the early days of her migration to Germany, and is the only one that describes her life in Germany. Therefore, it is of special value to study the concept of individual freedom in Hans Muller's work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pply the theory of "negative freedom"-"positive freedom" proposed by Erich From, a German social psychologis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sycholog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sychological state of the characters in different social environments who are faced with individual freedom in Hans Muller's novel, which forms this kind of unfree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and their pursuit of positive freedom. Firstly, the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Hertha. Hans Muller's life and works, and then summarize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application of the paper. The main body of th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the first part, taking the life of the protagonist in Romania as the background, expounds the oppression of human freedom by the family, the community and the whole social environment under the centralized social system. The free escape mechanism of authoritarianism produced by man in such an environment. The second part takes the hero's circumstances after emigrating to West Germany as the background, with anonymous authority as the emphasis to explain the various kinds of non-freedom that still exist in the democratic society, the protagonist after the disillusionment of freedom, The double alienation in the relationship with object and subject and the dilemma of loneliness and freedom further explain the difficulty and precious of individual freedom as the universal predicament of human being. The thesis also explains the protagonist's attempt to gain positive freedom through the intimat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resistance to authority, resistance to convergence. The Hans Muller award comes in 2009, the 20th anniversary of the fall of the Berlin Wall. The Berlin Wall can be pushed, but the wall of freedom in the spiritual world still exists. So she uncovers the scar and describes the nightmarish memory, which is the author's utopian pursuit of individual freedom. The exploration of the dilemma of human freedom and the constant pursuit of the unrealized things are just the writers' pursuit of "individual freedom" in a utopian way. Fromm believed that to realize real individual freedom, love is the ultimate salvation, which is also the ultimate ideal. However, it is human beings who want to surmount this eternal dilemma and loneliness and desire to transcend themselves to become the motive for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civilization and the value of human being.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516.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艳萍;;本体治疗与个体自由——论伊壁鸠鲁快乐学说的出发点[J];文教资料;2010年23期

2 张同铸;;鲁迅与新文学语境中的“自由”观念[J];宁夏社会科学;2009年04期

3 杨晓莲;;个体自由与艺术拯救——马尔库塞论现代艺术[J];外国语文;2009年04期

4 赵海峰;;《理性和革命》中的个体与共同体概念[J];求是学刊;2009年06期

5 刘建涛;李向晖;;马克思个体自由思想的三重维度[J];人民论坛;2011年24期

6 人异;试论庄子的个体自由思想[J];求索;1987年05期

7 未尧,孙正谋;儒道自由观与审美关系论[J];唐都学刊;1995年03期

8 赵言领;拯救与逍遥:浅论侠文化之意义[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9 张永红;;个体与类:谁是发展的目的——对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重新解读[J];河北学刊;2010年04期

10 张赛男;;论周作人的人本文学思想[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慧峰;俞祖华;;严复与中国自由主义思潮的开启[A];中国近代史上的自由主义——“自由主义与近代中国(1840~1949)”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赵吉惠;;超越“国学”,融通中西[A];时代与思潮(6)——中西文化与20世纪中国哲学[C];1998年

3 刘书漫;刘占举;张钦宪;;胃癌多药耐药细胞亚系SGC7901/VCR中B7-H1分子的表达及其潜在的免疫逃避机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消化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册)[C];2007年

4 李小科;;本真的自由和变异的“自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第一章读解[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5 闫润鱼;;试论有中国特色的自由主义(1890~1949)[A];中国近代史上的自由主义——“自由主义与近代中国(1840~1949)”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肖毅敏;;发展循环经济的零战略方法——读鲍尔丁著作的一点认识[A];三湘循环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湖南省首届《三湘循环经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5年

7 祝秀梅;马全英;王凡;吕志慧;刘萍;刘学荣;牟克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免疫学研究进展[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生物制品学分会中国微生物学会兽医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2010年学术年会(第三届中国兽药大会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8 王垒;;人格动态结构的理论与实证研究[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9 何金铭;;王禹俑的商洛情怀[A];三秦文化研究会年录论文集[C];2004年

10 卢琳;李绪彤;张婷;;IFN-γ对白血病细胞Fas表达的调控及其细胞凋亡的影响[A];第九届全国肿瘤生物治疗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付立庆;个体自由与社会秩序如何摆平?[N];检察日报;2001年

2 记者 王山;第三届川渝散文家论坛举行[N];文艺报;2010年

3 记者石柳萍;白银5作家入编《中国散文家大辞典》[N];白银日报;2010年

4 贺绍俊;深刻的杂家和平实的散文家[N];文艺报;2011年

5 祝勇;散文家不是匠[N];大众科技报;2000年

6 记者 韩小蕙;中国散文界为韩国散文家召开研讨会[N];光明日报;2004年

7 周蓬桦 齐鲁石化作协;博大平原的质朴歌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王建国;阿克苏市民扎堆缴费[N];阿克苏日报;2007年

9 江中游;营销队伍中的“散文家”[N];江苏经济报;2000年

10 杨扬 阎晶明 崔勇;平庸散文何其多?[N];文学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昌宇;自由:法治的核心价值[D];黑龙江大学;2006年

2 范卫东;论抗战时期中国散文创作中的自由精神(1937-1945)[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3 张海新;张岱及其诗文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4 魏建国;自由与法治[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5 张军府;现代中国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叙事伦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曹阳;淋巴瘤血管内皮细胞异常表达Tim-3:一种新的肿瘤免疫逃避机制的探索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7 王炳中;论现代散文理论批评的个性说[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8 许惠玉;赤芍总苷抗S180和K562肿瘤细胞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年

9 刘宇;从臣民到公民[D];南开大学;2010年

10 杨波;生存论视野下的审美超越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稷;追求自由—赫塔.米勒小说《独脚旅行的人》中的自由概念[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2 林季杉;“现在”写作与“身体”话语[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吴朋飞;费耶阿本德自由思想初探[D];河南大学;2007年

4 贾继平;意识形态与个体自由[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5 唐榕;论法律维度下的个体自由[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王春兰;个体自由与政府[D];厦门大学;2009年

7 汪宏桥;“论语派”与东西文化[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8 许文丽;同性强奸的法律思考[D];郑州大学;2007年

9 高大勇;系统维系的自由观[D];吉林大学;2007年

10 黄莲;中唐散文家刘轲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0768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0768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7e5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