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与大众文化的协商:纳博科夫在《洛丽塔》中的文本生成策略

发布时间:2018-07-06 07:46

  本文选题:《洛丽塔》 +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 参考:《外语研究》2015年02期


【摘要】:《洛丽塔》从构思到出版乃至被改编成电影始终都离不开美国大众文化,同时这部作品也对大众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很少有研究者去深入挖掘作者纳博科夫与大众文化的关系。小说男主人公亨伯特从文化工业、大众传媒、商场的异化感三个方面展开了对大众文化的批判;纳博科夫也多次表达对大众文化的排斥。然而,作为一名在大众文化市场机制下的文学生产者,在《洛丽塔》的文本生成、出版、电影剧本改编、市场化推广中,他不得不通过与大众文化展开协商作为策略,在艺术理想与商业市场之间寻求平衡。
[Abstract]:Lolita has always been inseparable from American popular culture from its conception to publication and even to its adaptation into a film, and it also has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popular culture. However, few researchers have explor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bokov and popular culture. Humbert, the protagonist of the novel, criticizes popular culture from three aspects: cultural industry, mass media and the sense of alienation in shopping malls. Nabokov also expresses his rejection of popular culture many times. However, as a literary producer under the mass cultural market mechanism, in the production, publication, adaptation and marketization of Lolita, he had to negotiate with the popular culture as a strategy. Strike a balance between artistic ideals and commercial markets.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琼州学院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I712.0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肖谊;;文化语境与纳博科夫美国时期的自反性写作[J];外语教学;2007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包鹏程;;电视娱乐节目的仪式、叙事模式与意识形态[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2 邵毅;;女性身份的构建与本土文化身份的塑造——中国20世纪文学翻译中女性形象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3 张静静;;论阿多诺对审美愉悦感的批判[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4 丁云亮;;大众阅读与日常生活方式的建构[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5 龚婷;;僭越与颠覆——狂欢化理论视野中的《超级女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6 孙爱萍;;寻找失去的时间——浅析《洛莉塔》中的时间主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7 李珊;;漫谈大众文化中的粉丝产业[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8 王东;;《洛丽塔》的后现代特征[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9 莫国芳;;好莱坞电影与大众文化意识形态[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0期

10 陆梅华;;艺术的逃离与建构——谈纳博科夫的《洛丽塔》[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薛强;;中国网络文学的传播学解读——以起点中文网为例[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于文秀;;第三种大众文化理论——波德里亚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3 葛涛;;互联网上的鲁迅论坛研究——以“网易·鲁迅论坛”为中心[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吕新雨;;仪式、电视与国家意识形态——再读2006年“春节联欢晚会”[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全球传播、媒介与创意产业-对后工业文明的思考”新闻传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6年

5 吕新雨;;仪式、电视与国家意识形态——再读2006年“春节联欢晚会”[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6 郑志勇;;网络社会群体研究[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7 陈立旭;;重估大众文化的政治潜能——费斯克与法兰克福学派等的分野[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8 蔡骐;;大众传播与作为受众的粉丝[A];新闻学论集(第25辑)[C];2010年

9 张冠文;;微博话语秩序的建构[A];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产业——2012年山东省科协学术年会分会场青年科学家论坛文集[C];2012年

10 周山东;;大学生网络行为的亚文化特征分析——基于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视角[A];2013年全国哲学伦理学博士后论坛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席珍;资本主义扩张路径下的殖民传播[D];浙江大学;2010年

3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董素青;消费电视[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梅;另一种现代性诉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徐萍;从晚清至民初:媒介环境中的文学变革[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刘伟斌;后现代视觉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孙兴杰;帝国·霸权·区域:权力边界与东方问题的演进[D];吉林大学;2011年

9 胡沈明;现代新闻评论宽容意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孟欣欣;大众文化视野下现代体育的视觉化生存[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尤永;经济欠发达地区家庭消费中的意见领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赵广香;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3 王思童;从受众探析中国纪录片发展范式[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陈笛;上海市奉贤区大众体育发展现状调查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5 张小横;女性身体的丑怪书写[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王锐;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模型与战略考量[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王璐;解读中国电视场域下的新型真人秀娱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王海娜;法兰克福学派与费斯克大众文化理论之比较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9 杨程;文化视域下的我国网络阅读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沈丽琴;论广告对当代生活方式的影响[D];湘潭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尚必武;评纳伯科夫的《洛丽塔》[J];宿州师专学报;2003年03期

2 张薇;《洛丽塔》的叙事奥秘[J];当代外国文学;2004年01期

3 朱晓轩;;《洛丽塔》的醉生梦死[J];社会科学家;2005年S1期

4 罗桂保,梁延守;浅谈《洛丽塔》中的巧合[J];甘肃高师学报;2005年01期

5 蔡莉莉;;《洛丽塔》:迷失在欲望与时间中的永恒悲剧[J];外国文学研究;2006年02期

6 颜丙香;;感受“审美狂喜”——论小说《洛丽塔》的语言魅力[J];滨州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7 王珏纯;;《洛丽塔》中的“失衡”与“失协”模式[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8 张媛媛;刘伟;;浅析《洛丽塔》的元虚构特征[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年05期

9 颜丙香;;发现的愉悦——小说《洛丽塔》的侦探特征解读[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10 汪小玲;;论《洛丽塔》的叙事策略与隐含作者的建构[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端传妹;;《洛丽塔》:多棱镜下的人性[A];走向21世纪的探索——回顾·思考·展望[C];1999年

2 彭国栋;;《洛丽塔》的后现代道德反讽[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黄家燕;;醉心于操纵语言的魔术师——试论纳博科夫的语言技巧在《洛丽塔》中的运用[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郑敏宇;;从《洛丽塔》的自译本反观纳博科夫的翻译观[A];中国翻译学学科建设高层论坛摘要[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商报记者 刘颖;《洛丽塔》营销背后的“编功”[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2 王昌隆;在德黑兰读《洛丽塔》[N];经济观察报;2004年

3 史国强邋孙福广;《洛丽塔》的三个译本[N];辽宁日报;2007年

4 赵武平;完整再现原著风貌[N];人民日报;2006年

5 查尔斯·麦格拉斯;悠悠50载,《洛丽塔》惊心依旧[N];文学报;2006年

6 孙小美;做书也讲究原生态[N];中国邮政报;2006年

7 江晓原 程巍;《洛丽塔》:在文学与道德之间[N];中华读书报;2006年

8 郑际根;《洛丽塔》创造了永恒[N];文艺报;2006年

9 熊哲宏;纳博科夫《洛丽塔》的“圈套”[N];中华读书报;2011年

10 曲春景;贴着灵魂的叙述[N];河南日报;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樊鹏;《洛丽塔》中的叙事策略解读[D];中北大学;2011年

2 谭(王莹);《洛丽塔》的艺术特色[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张雪峰;结构主义视角下的《洛丽塔》[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赵莉莎;《洛丽塔》的叙事策略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5 张秀芬;从后现代语境看《洛丽塔》的“不确定性”特征[D];南昌大学;2007年

6 张媛媛;《洛丽塔》的元虚构性质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孟娇;《洛丽塔》修辞性叙事策略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8 戴桂梅;《洛丽塔》文学改编电影的审美之维[D];湖南科技大学;2012年

9 封小林;论《洛丽塔》中的对话模式[D];南京理工大学;2014年

10 韩奕萍;法庭审判进程在《洛丽塔》叙事结构中的构建作用[D];鲁东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1020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1020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005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