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朴婉绪成长小说研究

发布时间:2018-07-07 09:08

  本文选题:朴婉绪 + 女性 ; 参考:《吉林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摘要】:朴婉绪40岁步入韩国文坛。发表了100余篇作品,其中包含长篇小说,随笔,幽默短剧,童话等多种题材,可见其文学创作活动非常活跃。她的作品以韩国社会正式进入产业化后随之呈现出的一系列问题为中心,主题大部分以克服和摒弃拜金主义,金钱万能主义,性别歧视,,家族主义等为主。关于朴婉绪小说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社会批判意识和南北战争经历,人类本性的生命力等方面。但是,对于朴婉绪女性成长小说的特征方面的研究却寥寥无几,仍存在很大的研究空间。以此为基点,本文以朴婉绪的代表作《那山真的在那里吗》和《那么多的酸模都被谁吃了呢》为研究对象,站在女性和战争的角度,即女性的体验及自身整体性的确立和战争的体验及自我存在意识的形象化两方面,对朴婉绪小说中的成长小说的特征做了较为详尽的整理和分析。希望本研究有助于充实、完善朴婉绪及其文学的相关研究。
[Abstract]:Park Wan-xu entered the Korean literary world at the age of 40. More than 100 works have been published, including novels, essays, humorous short dramas, fairy tales and other subjects, which shows that his literary creation activities are very active. Her works focus on a series of problems that appear after the Korean society formally entered the industrialization. The main themes are to overcome and abandon money worship, money omnipotism, gender discrimination, family-ism and so on. The study of Park Wanxu's novels mainly focuses on the social critical consciousness, the experience of the Civil War, the vitality of human nature and so on. However, there is little research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ark Wanxu's female growth novels.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takes Park Wanxu's masterpiece, "is the Mountain really there?" and "who ate so many sour models?" as research objects, standing in the perspective of women and war. That is, the experience of women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ir own integrity, the experience of war and the visualization of self-existence consciousness, this paper makes a detailed arrangement and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rowing up novels in Park Wanxu's novels. I hope this study will be helpful to enrich and perfect the relevant research of Park Wanxu and his literature.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312.6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芮渝萍;美国文学中的成长小说[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2 孙胜忠;;成长的悖论:觉醒与困惑——美国成长小说及其文化解读[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02年00期

3 李明信;鲁迅与李光洙“成长小说”比较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03期

4 刘文,唐旭;“成长小说”:传统与影响[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5 陈莉;曹文轩成长小说中的人文关怀[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6 林晓君;;论成长小说《数星星》[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7 止庵;;我读“青春小说”[J];书摘;2005年05期

8 高淑英;;化蛹为蝶——试析奶娃的成长[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6年04期

9 祝亚峰;;20世纪90年代成长小说的叙事与性别——从“60年代生”人的成长小说谈起[J];文艺研究;2006年11期

10 李芳;;新时期成长小说的主题词[J];语文学刊;2006年2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蓉梅;杨宏敏;;成长小说的另类叙事——论杨红樱的顽童成长小说[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2 冯丽君;;论《紫色》独特的书信体成长叙事方式[A];第十七届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3 张婷姝;;1865~1929年美国现代中等教育体制发展历程及其特点[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4 张国连;;教育税制在美国初建时遇到的矛盾与斗争[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5 周采;;美国教育史学的创立与变革[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6 滕大春;;研究教育史有助于促成教育现代化[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7 赵海彦;;“为政治”与“逃逸政治”:“公众化写作”与“个体化写作”——“十七年文学”两种创作现象解读[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1999.6)[C];1999年

8 孟繁华;;生存世界与心灵世界——新世纪长篇小说中的“苦难”主题[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5.4)[C];2005年

9 计红芳;;多姿多彩的香港文学[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7.4)[C];2007年

10 覍獾

本文编号:21044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1044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217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