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感伤的旅行》:什克洛夫斯基“语文体小说”初探

发布时间:2018-07-07 09:25

  本文选题:什克洛夫斯基 + 《感伤的旅行》 ; 参考:《外语与外语教学》2015年02期


【摘要】:什克洛夫斯基在20世纪20年代曾创作了包括自传三部曲《感伤的旅行》、《动物园,或不谈爱情的信札》、《第三工厂》在内的一系列兼具文学性和理论性的散文作品,俄国学界把这类散文作品称之为"语文体小说"。本文以《感伤的旅行》为例,探讨了什氏的语文体小说的渊源,阐释了其散文作品中作家、人物和理论家的聚焦、文学和理论的互渗,以及文评、政论、报刊新闻体裁的杂糅等语文体特征,以此揭示什氏在文学体裁发展史上的贡献。
[Abstract]:In the 1920s, Shklovsky wrote a series of prose works of both literary and theoretical nature, including the autobiographical trilogy, "Travelings," Zoo, or Letters without talking about Love, "and" the third Factory. " The Russian academic circle calls this kind of prose work "the Chinese style novel". Taking "sentimental Travel"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origin of Shi's Chinese style novels, explains the focus of writers, characters and theorists in his prose works, the mutual permeation of literature and theory, as well as the literary review and political theory. In order to reveal Shih's contribution to the history of literary genre, the hybridity of newspaper and news genre and other Chinese style features are revealed.
【作者单位】: 哈尔滨师范大学俄罗斯文化艺术研究中心;哈尔滨师范大学斯拉夫语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形式主义诗学视野下什克洛夫斯基散文创作研究”(项目编号:13BWW036) 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什克洛夫斯基的语文体小说研究”(项目编号:HSDSSCX2014-14)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512.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邓颖玲;论“陌生化”技巧在《诺斯托罗莫》中的运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梁金花;;冯小刚电影语言“陌生化”的美学价值研究[J];电影评介;2009年20期

2 李美月;;品《诺斯托罗莫》解析绘画技巧的应用[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3年32期

3 李艳云;;陌生化理论视域下莫言《丰乳肥臀》之解读[J];长春大学学报;2014年11期

4 邓颖琪;;电影《大话西游》的陌生化理论解读[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5 侯佳希;;论《动物园,或不谈爱情的信札,或第三个爱洛伊丝》中对传统书信体小说的颠覆[J];林区教学;2014年11期

6 郑娜;;浅析俄国形式主义理论——以什克洛夫斯基笔下的托尔斯泰为例[J];学理论;2014年35期

7 陈晴;;《干热的九月》中“陌生化”技巧的审美意义[J];咸宁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小娥;论《诺斯托罗莫》的狂欢化特征[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2 何文玉;帝国途穷[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3 滕佳欣;《诺斯托罗莫》的存在主义解读[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4 杜杰;俄国形式主义对《三国演义》的解读[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5 熊卉;论女性在《诺斯托罗莫》中的道德和政治影响力[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6 徐萌;从《诺斯托罗莫》看康拉德的悲观思想[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周华;康拉德小说的精神家园探究[D];江南大学;2009年

8 刘慧;论《诺斯特罗莫》中的理想主义[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9 罗旋;荒诞,异化及自我存在:用萨特存在主义解读康拉德的《诺斯托罗莫》[D];云南师范大学;2009年

10 尹鑫海;伊瑟尔的“游移视点”说[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岱勤;关于“陌生化”理论[J];当代外国文学;1988年04期

2 丁国旗;什克洛夫斯基后期文艺思想探源[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3 周启超;理念上的“对接”与视界上的“超越”——什克洛夫斯基与穆卡若夫斯基的文论之比较[J];外国文学评论;2005年04期

4 张少杰;;陌生化的回溯[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年10期

5 陶徽希;;陌生化:形式对内容的审美建构[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6 杨燕;;什克洛夫斯基“陌生化”理论新探[J];俄罗斯文艺;2012年02期

7 B.什克洛夫斯基 ,李辉凡;词语的复活[J];外国文学评论;1993年02期

8 宋大图;评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和形式主义文学观[J];文艺理论与批评;1987年04期

9 丁国旗;形式主义的转变及其转变的人文启示——什克洛夫斯基后期思想研究[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10 丁国旗;走出形式主义的牢笼——什克洛夫斯基后期文艺思想探讨[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本文编号:21045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1045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7a9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