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弗罗斯特诗中的劳作:沉潜与超越

发布时间:2018-07-31 13:03
【摘要】: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1874~1963)是20世纪美国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一生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名篇,代表诗集有《少年的心愿》(1913)、《波士顿以北》(1914)、《新罕布什尔》(1923)、《见证树》(1942)等。弗罗斯特曾四次获得普利策奖,并享有同时代的其他美国诗人难以比拟的荣誉。他的诗歌深受美国人民欢迎,同时也得到学术界的重视。 弗罗斯特的诗向来被认为是通俗易懂的。许多诗评家都为他诗歌简单的语汇、敏锐的观察、淳朴的风格以及独特的创作手法所吸引。弗罗斯特诗歌的魅力在于它貌似简单直接,而实际上并非如此,有评论家认为他是故意隐藏锋芒来运用学识。 弗罗斯特在新英格兰地区的农民经历反映在他创作的大量富有浓厚当地风情的田园诗歌中,他被誉为典型“新英格兰诗人”的代表。他在潜身于田园劳作的同时进行诗歌创作,劳作生活经历在他的诗歌中留下了深刻印迹。乡村生活成了他诗歌的重要主题,从田园劳作生活中捕捉到的“意义之音”和“动作声音”成了他主要的诗歌创作元素。诗人在继承传统诗歌韵律的基础上,加入自己新发现的作诗规律,形成了自己的音律风格。劳作对于弗罗斯特来说不是装饰或姿态,,而是生活和诗歌的重要内容,这与当时精英主义倾向的现代派主将不同。弗罗斯特由沉潜逐渐转向超越,他诗中的劳作意象(如劳动工具)作为标志性意象,构建出了内涵丰富的隐喻世界,普通题材背后隐藏着不普通的哲学洞见。在弗罗斯特自创的“田园诗模式”中,劳作意象包含了普遍意蕴,贯穿其中的是他“未完成”、“不确定性”等诗学观念,他的诗歌超越了简单的田园生活。对于弗罗斯特来说,诗歌创作是一种多产的脑力劳动,其意义是超越体力劳动的。他的诗歌营造的田园情境能把简单的语言表达升华为涵义复杂、深刻、无尽的想象世界,使读者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对诗歌的不同理解。 从写作风格与主题来看,弗罗斯特与同时代的诗人非常不同,但他却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诗人,因为他对自己所面临的,同时也是现代人所共同面临的的困扰 在混乱、不确定的世界中,如何找到人自身的位置和意义 进行了探索。弗罗斯特超越了田园劳作经历,采取一种真挚的、不断寻求的姿态去寻求混乱中片刻的停留。他不仅通过诗歌掌握了自身,同时,其诗学观念也对现代诗歌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Abstract]:Robert Frost 1874-1963 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poets in America in the 20 th century. In his life, he wrote a lot of famous works, representing the collection of poems such as Boys' wishes (1913), North of Boston (1914), New Hampshire (1923), Witness (1942) and so on. Frost had won the Pulitzer Prize four times, and enjoyed an honor incomparable to other American poets of his time. His poems are well received by the American people, but also by the academic community. Frost's poems have always been considered easy to understand. Many poetry critics are attracted by his simple vocabulary, keen observation, simple style and unique creative techniques. The charm of Frost's poetry lies in its simplicity and directness. Frost's experience as a farmer in New England is reflected in his numerous rural poems with strong local style, and he is regarded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New England poet. While he was working in the countryside, he wrote poems, and his life experience left a deep imprint in his poems. Rural lif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heme of his poetry, and the sound of meaning and movement captured from idyllic life become his main elements of poetry creation. On the basis of inheriting the rhythm of traditional poetry, the poet adds his newly discovered rules of writing poetry and forms his own rhythmic style. Toil is not decoration or posture for Frost, but an important part of life and poetry,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 modernist elite tendency at that time. Frost gradually changed from Shen Qian to transcendence. The laboring image (such as labor tools) in his poems, as a symbolic image, constructed a metaphorical world with rich connotation. Behind the common theme, there was an unusual philosophical insight. In Frost's "idyllic pattern", the laboring image contains universal meaning, which runs through his poetic concepts of "unfinished" and "uncertainty", and his poems transcend the simple idyllic life. For Frost, poetry creation is a productive mental work, the meaning of which is beyond manual labor. The pastoral situation created by his poems can sublimate the simple language expression into a complex, profound and endless world of imagination, which enables readers to obtain different understandings of poetry through their own efforts. In terms of writing style and theme, Frost is very different from his contemporary poets, but he is a real modern poet, because he is confused about what he is facing and what modern people are facing. In the uncertain world, how to find one's own position and significance is explored. Frost transcends the idyllic experience and takes a sincere, seeking gesture to seek a moment in chaos. He not only mastered himself through poetry, but also made an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poetry.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712.07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守兰;弗罗斯特诗歌中的现代派色彩[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

2 陈君;;弗罗斯特及其“黑色诗歌”[J];译林;2008年04期

3 孙梅琳;对罗伯特·弗罗斯特自然诗作的新认识[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96年01期

4 柳宗宣;;弗罗斯特的路(外一首)[J];诗刊;2002年18期

5 董晓燕;郑佳;;弗罗斯特笔下的音乐之声[J];群文天地;2011年12期

6 程爱民;弗罗斯特诗选[J];外国文学;1994年04期

7 缪华伦,罗若冰;品评须以理解为前提──对《着墨自然 导引情绪》一文的质疑[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3期

8 徐焰;隽永的象征,深化的主题──评弗罗斯特《修墙》和《摘苹果之后》[J];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3期

9 冉宁;美国诗人弗罗斯特评议[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10 彼得·摩根;富澜;;弗罗斯特对话尼克松[J];世界电影;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岸本美绪;;从新思考中国“近世”史[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历史变化:实际的、被表现的和想象的”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5年

2 Ki-Seok Kim;;东西方对优秀人才的历史观点比较(英文)[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增长:机遇、挑战和方向”经济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3 Ying-hsiung Chou;;Reading the Other Modern[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学艺术的对话与共生”中国文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4 李弘祺;;后现代/后殖民主义的民族主义和中国史学:濠梁上Q5鱼的悖论(英文)[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文化共存下的记忆与遗忘”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5 SASAKI Chikara;佐佐木力;;东西方数学和医学的对话(英文)[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全球化时代的东西方哲学对话”哲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5年

6 Stephen Owen;;Rethinking Cultural History[A];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北京论坛(2004)论文选集[C];2004年

7 威廉·齐提克;;Comments on Stepanyants and Burrell[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全球化时代的东西方哲学对话”哲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5年

8 Valerie Fraser;;拉丁美洲艺术中的全球性与地域性(英文)[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背景下艺术的传统与创新”艺术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9 罗伯特·贝拉;;骤变与不变:爆炸式发展与永恒真理[A];北京论坛(2011)主旨报告集[C];2011年

10 山胁直司;;世界政治的新发展与全球本土化公共哲学的角色(英文)[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世界政治变迁与文明的互动”国际关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柳宗宣;弗罗斯特的路[N];中华读书报;2002年

2 西渡(诗人、评论家)/论 曹明伦/译;在弗罗斯特的车辙里[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3 许京;弗罗斯特被评为世界最佳[N];中国体育报;2001年

4 王明辉 河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郭娜 河北大学外语教研部;理想与现实和自我人生的求索[N];大众科技报;2007年

5 腊月雪;羽毛球的“中国时代”[N];中国体育报;2001年

6 记者  宋芳;丰立祥会见英国贝利市客人[N];大同日报;2006年

7 余石屹;条条道路都有可能,许多都行[N];中华读书报;2007年

8 闫超;空客A380里面什么样?众记者体验有褒有贬[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9 苏七七;岸对海的忠诚[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年

10 费玛;谢国忠——经得起复盘的预言者[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海明;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2 傅筱娜;超验主义与二元论: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的哲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3 王素青;加里·斯奈德和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自然与人类的生态哲学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4 徐彬;劳伦斯·达雷尔《亚历山大四重奏》中的自我嬗变[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5 宋根成;布洛赫小说神话诗学研究[D];河南大学;2013年

6 魏小梅;绘画、诗歌、戏剧:伍尔夫现代主义小说的综合艺术[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7 凌建娥;论苏珊·格拉斯佩尔戏剧的艺术愿景[D];南京大学;2011年

8 张秀梅;抗拒现代:生态后现代视域下的华兹华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9 程汇涓;作为治疗的解剖:狄朱纳·巴恩斯的忧郁现代主义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10 傅淑琴;亨利·詹姆斯早期小说的叙事空间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冉雪雨;弗罗斯特诗中的劳作:沉潜与超越[D];重庆大学;2013年

2 秦文娟;弗罗斯特诗歌中的农业思想[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2年

3 瞿杨溢;梅文·弗罗斯特的国际规范理论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10年

4 潘锐;生态视角下弗罗斯特的诗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5 潘锐;生态视角下弗罗斯特的诗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6 俞e

本文编号:21556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1556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a5a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