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最蓝的眼睛》中的互文性分析

发布时间:2018-09-16 21:31
【摘要】:托尼·莫里森是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也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她的第一部小说《最蓝的眼睛》以作者的家乡俄亥俄州洛伦镇为背景,讲述了黑人小女孩儿佩考拉的悲剧性遭遇。小说中的意象、话语结构和文化冲突等都曾被国内外学者深入探讨过,相比之下,小说中的互文性没有得到较为详尽的论述,本论文拟从互文性的角度对小说进行探讨。 首先,论文追溯了互文性理论的发展以及互文性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互文性”这一概念一直都有争议,本论文是以克里斯蒂娃、热奈特和巴赫金对“互文性”的定义为理论依据而展开。从互文性理论的实践运作来看,文学作品的互文性主要体现为引语、典故、原型、模仿、扭曲、反讽、种类混杂等形式。 其次,本文从狭义互文性和广义互文性的角度,着重探究了小说中以戏仿和种类混杂为代表的互文性。-是戏仿。莫里森在小说中通过对儿童读物迪克-珍妮故事以及对布朗案的戏仿,更生动地揭露了黑人的真实生活现状以及黑人在白人文化与黑人文化冲突中的心灵困境,从而质疑了白人权威和大故事,挑战了占统治地位的白人文化的优越性,进而重构了一个反映黑人真实生活的世界。 二是语言的拼贴。《最蓝的眼睛》改变了传统小说中作者和主人公的关系,小说中没有一个占绝对优势的主人公,没有一个绝对的、客观的叙述者,而是多个主人公、多个叙述者、多种意识、各种声音一起交错、共存。另外,小说中黑人语言、黑人音乐的穿插、信件与幻觉的铺排、以及大量连字符的随意使用,使整部小说充满狂欢的精神:权威消失,等级世界观破碎,文化中心与边缘关系逆转。 最后,论文阐述了戏仿和种类混杂这两种互文手法在小说中的意义。小说中的互文性有助于我们了解黑人的真实生活现状、质疑白人文化的权威,有利于宣扬黑人传统文化之美,从而帮助黑人走出自我憎恨的精神困境,走向爱自己、爱自己的种族和文化之路。
[Abstract]:Tony Morrison was awarded the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in 1993 and the first black woman writer to win the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in American history. Her first novel, the Bluest eyes, is set in the author's home town of Loren, Ohio, and tells the tragic story of Peckola, a young black girl. The image, discourse structure and cultural conflict in the novel have been deeply discussed by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In contrast, the intertextuality in the novel has not been discussed in detail. This paper intends to discuss the nove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textuality. First, the paper traces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textuality theory and the application of intertextuality theory in practice. The concept of "intertextuality" has always been controversial. This thesis is based on the definition of "intertextuality" by Christina, Genett and Bakhtin. From the practical operation of intertextuality theory, the intertextuality of literary works is mainly embodied in the forms of quotation, allusions, archetypes, imitation, distortion, irony, mixed types and so on. Secondly, from the angle of narrow sense intertextuality and generalized intertextuality,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intertextuality. In his novels, Morrison reveals more vividly the real life of black people and the spiritual dilemma of black people in the conflict between white culture and black culture through the story of Dirk Jenny, a children's book, and the parody of Brown's case. It challenges the superiority of the dominant white culture and reconstructs a world that reflects the real life of black people. Second, the collage of language. "the Bluest eyes" has chang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uthor and the protagonist in the traditional novel. There is not a single dominant protagonist in the novel, there is not an absolute, objective narrator, but a number of protagonists. Multiple narrators, multiple minds, various voices intertwined and coexisted. In addition, the black language, the interweaving of black music, the arrangement of letters and hallucinations, and the random use of a large number of hyphens filled the whole novel with the spirit of revelry: the loss of authority, the fragmentation of hierarchical worldview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al center and margin is reversed. Finally, the thesis expound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wo intertextuals, parody and hybrid. The intertextuality in the novel helps us to understand the real life of the black people, to question the authority of the white culture, to preach the beauty of the black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us to help the black people out of the spiritual predicament of self-hatred and to love themselves. Love your race and culture.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712.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红辉,肖利民;互文性理论与翻译的关联[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2 郝永华;"互文性"理论涵盖的文学基础理论问题[J];理论与创作;2005年02期

3 江弱水;;互文性理论鉴照下的中国诗学用典问题[J];外国文学评论;2009年01期

4 阿瑛;;互文性理论与后现代写作[J];宝鸡社会科学;2002年01期

5 张春雨;;李清照词的互文性解读[J];飞天;2011年06期

6 辛斌;;互文性:非稳定意义和稳定意义[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7 张美丽;;浅谈互文性与文学翻译[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S1期

8 曾冠冠;;从互文性角度看翻译的文本转换[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12期

9 戚田莉;;预制语块在大学英语写作中的互文效应[J];电大理工;2009年04期

10 汤永雷;;互文性角度看奥巴马上海演讲[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伟丽;;外显互文性与诗歌翻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魏晓慧;;互文性翻译理论观照下的中国电影名称翻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孟令娟;;论托尼·莫里森最新力作《慈悲》中的背叛主题[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Several Inspirations from Traditional Chinese Aesthetics[A];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北京论坛(2004)论文选集[C];2004年

5 黄少红;;“一叶知秋”——所罗门之歌》的文化思考[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6 张从益;彭正银;;走向翻译文化视域中的翻译研究[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The Eco-consciousness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A];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北京论坛(2007)论文选集[C];2007年

8 徐小虎;;艺术中的永恒价值(英文)[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艺术的超越与文明的发展”艺术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9 Tilman Seebass;;和谐观及其音乐表现示例(英文)[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艺术的超越与文明的发展”艺术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10 陈丽秋;;“飞行”男性们身后的女性——试析《所罗门之歌》中的男女关系和女性地位[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晓群 王丽莉;成功承载了文化重任的作品最佳[N];文艺报;2006年

2 清芳;爵士乐演绎美国黑人心灵解放史[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3 傅铷;黑女内斗正正得负[N];东方早报;2008年

4 李焯桃;亚洲阵容 今年最弱[N];南方周末;2005年

5 ;海外学者看文学批评和文化批判[N];社会科学报;2005年

6 本报记者 渠竞帆 编译;世界“第一书镇”海伊镇[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7 子雨;美国当红作家史蒂芬·金及其新作[N];中华读书报;2007年

8 谢惠玲;亚马逊Kindle在美掀起电子阅读潮[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9 马毅达;黑马[N];东方早报;2008年

10 文学博士 张清芳;从罗马尼亚逃离到闻名欧洲[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迪龙;互文性视角下的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刘金明;互文性的语篇语言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3 姜怡;基于文本互文性分析计算的典籍翻译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刘迎春;古法英译话互文[D];苏州大学;2008年

5 戴鸿斌;缪里尔·斯帕克的后现代主义小说艺术[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6 曹文慧;论中国当代新生代小说的影视改编[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7 李炜;中国大众文化叙事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8 焦亚东;钱钟书文学批评的互文性特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曾军山;斯诺普斯三部曲的互文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10 徐文培;开放、指涉的文本世界:冯内古特小说的互文性解读[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晓琴;《葛特露和克劳狄斯》的互文性解读[D];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夏菲繁;《狼图腾》英译本的互文性解读[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3 高翔;公益广告中的互文性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4 王德美;A.S.拜厄特《占有》中的互文性解读[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5 侯斌;汉英翻译中的互文性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1年

6 范李娜;互文性理论在动画片文本中的应用[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7 李玲玲;互文性理论与文学批评[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8 刘绍静;从文本到超文本[D];山东大学;2005年

9 喻红华;广告翻译中的互文性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李娇;《最蓝的眼睛》中的互文性分析[D];浙江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2448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2448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185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