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常视觉:《所罗门之歌》的痛楚禁忌
[Abstract]:A series of social taboos have been created in the kinship of patriarchal society, all of which are based on the assumption of heterosexuality, and the result is that women are subjected to targeted discipline. Incest is undoubtedly a serious violation of the usual taboos. Judith Butler believes that incest divides incest from noninvasive incest, that noninvasive incest is an incest imagination, that once a woman is branded with an incest mark, she will curl up in the narrow space of public opinion. Suffering from unspeakable pain. The paper analyzes the suffering of black women caused by incest in Toni Morrison's Song of Solomon, and demonstrates the appeal for tolerance and leniency of minority groups.
【作者单位】: 四川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
【基金】: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酷儿理论视域下的黑人女作家作品中的女性身份诉求”(SC13WY18) 四川省教育厅2014年度重点项目“酷儿理论维度的托尼·莫里森作品研究”(14SA0131)
【分类号】:I712.0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宋素凤;;《性别麻烦:女性主义与身份的颠覆》——后结构主义思潮下的激进性别政治思考[J];妇女研究论丛;2010年01期
2 都岚岚;;论朱迪斯·巴特勒性别理论的动态发展[J];妇女研究论丛;2010年06期
3 孙婷婷;;身体的解构与重构——朱迪斯·巴特勒《身体之重》的身体述行解读[J];妇女研究论丛;2012年03期
4 李银河;酷儿理论面面观[J];国外社会科学;2002年02期
5 何磊;;绽出、迷失、矛盾:黑格尔的欲望主体之旅[J];外国文学;2013年03期
6 柯林·威尔森;毛兴贵;;酷儿理论与政治[J];国外理论动态;2013年12期
7 王宏维;;巴特勒:性别研究视域下对“二分监狱”的反抗[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丽艳;寻找民族之“根”——评托妮·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2 边虹霞;;遗失与回归——从姓氏“戴德”(Dead)看《所罗门之歌》的文化主题[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3 边虹霞;;《所罗门之歌》的象征解读[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4 周安平;;解构婚姻的性别基础[J];北大法律评论;2004年00期
5 吴红兵;;论托妮·莫里森小说中美国黑人自欺的自我认识[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6 李冬鹏;;从《所罗门之歌》的题头看黑人文化传统的重建[J];长城;2011年10期
7 冯英;;托尼·莫里森小说中的母亲形象[J];长城;2012年06期
8 李梅英;;萌芽于女性小说的“酷儿”意识——《杜拉拉》系列小说的性别解读[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9 李爱云;徐莉华;;互文性鉴照下的《根》与《所罗门之歌》[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年11期
10 朱宏达;;破茧之舞——《黑天鹅》女主人公的双重性格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陈丽秋;;“飞行”男性们身后的女性——试析《所罗门之歌》中的男女关系和女性地位[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胡妮;托妮·莫里森小说的空间叙事[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詹焱;社会性别视角下的法律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3 幸洁;性别表演—后现代语境下的跨界理论与实践[D];浙江大学;2012年
4 范红霞;基于性别视角的媒介暴力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5 周平;同性恋银幕形象的演化与身份建构[D];武汉大学;2013年
6 何磊;欲望·身份·生命:朱迪斯·巴特勒的主体之旅[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3年
7 施海淑;巴特勒操演理论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晶晶;同样是一种爱[D];南昌大学;2010年
2 王敏;怪异理论视角的文学批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陈鹏;《所罗门之歌》意指特色翻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周娜;中外文学“边缘人”形象比较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5 李蕊;“女性”的命运[D];山东大学;2011年
6 祝明;陆川电影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1年
7 谌璐;论我国同性同居者权益的法律保护[D];华侨大学;2011年
8 王经纬;论美国黑人族群的身份认同[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9 贾林逸;托尼·莫里森关于美国黑人生存出路的追寻[D];西北民族大学;2011年
10 白杨;酷儿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宋素凤;;《性别麻烦:女性主义与身份的颠覆》——后结构主义思潮下的激进性别政治思考[J];妇女研究论丛;2010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冬鹏;从姓名看《所罗门之歌》中的寻根过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2 李美芹;;非洲人的“天人合一”观在《所罗门之歌》中的体现[J];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3 黄少红;;“一叶知秋”——《所罗门之歌》的文化思考[J];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4 印蕾;;“心灵的飞翔”——《所罗门之歌》赏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12期
5 张银霞;;《所罗门之歌》中奶娃的成长和两性关系探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0期
6 曾庆元;;《所罗门之歌》中黑人文化发展方向的探讨[J];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08年06期
7 刘玉娟;;从“迷失”到“回归”的隐喻——解读《所罗门之歌》所阐释的黑人自由解放之路[J];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08年01期
8 李爱云;徐莉华;;互文性鉴照下的《根》与《所罗门之歌》[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年11期
9 伍U,
本文编号:22474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2474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