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文学中的“我”之研究

发布时间:2018-09-19 08:02
【摘要】:文学中的"我"是中国文论的固有观念,但由于特殊历史语境的影响,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个命题的研究都处于被悬置的状态。其实,在整个文学活动中,"我"都贯穿始终,不可或缺。文学中的"我",不仅指文学创作的主体,而且就是文学的本体。文学中的"我"具有可视可感性、鲜活的生命力、丰富的审美意蕴等特征。重新审视文学中的"我",既是继续推进这一命题研究的需要,亦具有积极的现实针对性,对重新思考文学的边缘化困境也有借鉴意义。
[Abstract]:"I" in literature is an inherent concept in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but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special historical context, the study of this proposition has been suspended for a long time. In fact, in the whole literary activity, "I" runs through all the time, indispensable. I is not only the subject of literary creation, but also the Noumenon of literature. The "I" in literature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isual sensibility, fresh vitality, rich aesthetic implication and so on. To re-examine the "I" in literature is not only the need to continue to push forward the study of this proposition, but also has positive realistic pertinence, which is also useful for rethinking the plight of literary marginalization.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12BZW018)
【分类号】:I10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益琳;;论王安忆作品中的悲剧意识[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2 丁国强;董说“问天”与屈原“天问”[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5期

3 武卓斐;;此是有情痴:《世说新语》之“哭”[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4 方兵;;史蕴诗文之心——钱钟书《左传》研究发凡[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5 陈文钢;;“任性”的叛逆与“坎普”的颠覆——论苏珊·桑塔格的“风格化”[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6 王顺中;;试析王国维的天才论[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7 李成玉;;符号中的艺术——简析卡西尔《人论》中的艺术观[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8 陈锋仪;;论古典诗歌对中国式景观营造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9期

9 于亮;;中国传统园林的华夏文化审美底蕴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1期

10 潘啸龙;朱瑛;;潘岳人品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晓红;;网络文学刍议[J];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2 王晋中;;文学的疆域[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3 滕志朋;沟通、整合与推进——略谈批评在文学活动中的定位问题[J];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02期

4 李敬敏;;文学观念漫谈[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5 张鸿;;网络文学的强势与窘境[J];粤海风;2010年04期

6 李娟;;论新媒介语境下传统文学的生存空间[J];中州学刊;2010年06期

7 谭洪刚;;论网络文学的接受与经典性问题[J];今日财富(金融发展与监管);2011年12期

8 黎跃进;制约与超越:文学与文化关系的考察[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1期

9 张政文;走近与走进:两种文学史论的描述研究[J];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04期

10 张德祥;文学触“电”杂谈[J];中国电视;1999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方锡球;;文学发展机制与重写文学史[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2 梁笑梅;;20世纪巴蜀文学地域的空间形态研究层序[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3 杨匡汉;;关于共和国文学——《共和国文学50年·绪论》[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1999.5)[C];1999年

4 高翔;;现代东北的文学世界[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7-2008年度][C];2010年

5 郑恩兵;;文学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内质即二者之关系[A];创新·发展·和谐——河北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8年

6 马玉红;;梁实秋伦理的文学观之阐释[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7 郝雨;杨剑龙;葛红兵;黄惟群;杨斌华;杨扬;郜元宝;郑涵;凌寒;;“微”阅读泛滥文学何为?[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2.3)[C];2012年

8 刘纳;;沈雁冰在“五四”时期的理论功绩[A];茅盾研究(第三辑)[C];1988年

9 张子良;;文学本质与价值观念——评程麻《文学价值论》[A];东方丛刊(1994年第1辑 总第八辑)[C];1994年

10 德华;;文学的漫游 作品的回顾——记郭沫若文学作品欣赏晚会[A];“郭沫若在日本”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二)[C];198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扬;一个人的观感:2006年度的上海文学[N];文汇报;2007年

2 洪兆惠;谁还在意文学[N];辽宁日报;2008年

3 李万武;到文学好人堆里亮相[N];文艺报;2009年

4 赖大仁;文学在理想中升华[N];文艺报;2010年

5 王艳荣;真的文学是有力量的[N];人民日报;2011年

6 黄乔生;此情可待成追忆:文学博物馆的使命[N];中国文物报;2011年

7 贺仲明 山东大学文学院;文学的意义不会长期被遮蔽[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8 乔叶;文学,我相信[N];文艺报;2011年

9 旅美学者 南桥;文学翻译也是一种信仰[N];东方早报;2012年

10 汪政;用文学为故乡作传[N];文艺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管冠生;走进被遮蔽的文学游戏世界[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康凯;中国现代“文学真实”观念研究(1899-1949)[D];苏州大学;2012年

3 马衍明;论文学自主性[D];复旦大学;2003年

4 王宗杰;新世代女性文学の位相[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田小勇;文学翻译模糊取向之数字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6 欧阳友权;网络文学本体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7 赵晓芳;视觉文化冲击与浸润下的文学图景[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8 杨志强;知性探求者:龙瑛宗文学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陈湘琳;欧阳修的文学世界与生命情境[D];复旦大学;2010年

10 陈刚;北碚文化圈与1940年代文学[D];吉林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艺;论北杜夫文学中的幽默[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2 鲁彩苹;文学媒介革新与传统文学的新发展[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杨希;津岛佑子文学の女性意识について[D];哈尔滨师范大学;2009年

4 蒋李莉;论宫地嘉六的劳动文学的特色[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5 梁小珍;新媒体文学的审美特性[D];辽宁大学;2012年

6 刘航;新世纪以来的消费文学和消费社会[D];延边大学;2009年

7 谢志远;清末民初社会思潮对文学观念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8 宋姣;中国网络文学改编的影视剧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9 王奋飞;潜在的实现:数字化时代的文学可能[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10 孟伟欣;志贺文学中的妻子形象[D];河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2495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2495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356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