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反击“毁灭麻木症”:勒克莱齐奥、洛佩兹和席娃作品中的信息与悲情

发布时间:2018-10-10 11:46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一种麻木症,即感觉的迟钝性,它产生于人脑接收关于事故、悲剧事件或者大灾大难的信息的时刻,并探究其社会和环境成因。印度社会与环境活动家范达娜·席娃称其为"毁灭麻木症",意指人类在面对毁灭的信息时有停止感受的倾向,从而变得麻木不仁。研究这种反应,或者说研究这种没有反应的反应事关重大,因为无论我们讨论的是人类的痛苦还是自然界发生的事情,如何向我们传达毁灭信息,与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如何思考和行动是息息相关的。本文以席娃的"毁灭麻木症"为理论依据,具体分析了勒克莱齐奥的《飙车及其他社会新闻》和巴里·洛佩兹的《加勒比海光作用》里的短篇小说。这些文学范例均来自于这样的作家,他们不遗余力地把小说当成一种途径,用来启发读者认真思考社会责任和介入心理的问题。
[Abstract]: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a kind of numbness, that is, the sense of dullness, which comes from the moment when the human brain receives information about accidents, tragic events or major disasters, and probes into its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causes. Indian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activist Vandana Siva called it "destructive numbness," meaning that humans tend to stop feeling in the face of information about destruction and become insensitive. It's important to study this reaction, or the unresponsive response, because whether we're talking about human suffering or what's happening in nature, how do we convey a message of destruction to us? It is closely related to how we think and act in this world. Based on Siva's Destruction-numbnes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hort stories of Leclezio's drag racing and other Social News and Barry Lopez's Caribbean Light. These literary paradigms come from writers who spare no effort to use fiction as a way to inspire readers to think seriously about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psychological involvement.
【作者单位】: 美国爱达荷大学英语系;美国文学与环境研究会;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英文系;苏州科技学院商学院;
【分类号】:I10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鲁枢元;张守海;;勒克莱齐奥与我们[J];文艺争鸣;2009年01期

2 邱睿;;勒克莱齐奥的中国式阅读——兼论《乌拉尼亚》和《桃花源记诗并序》[J];名作欣赏;2009年05期

3 勒克莱齐奥;余中先;;在悖论的森林中——勒克莱齐奥在诺贝尔奖颁奖仪式上的演说(摘选)[J];外国文学动态;2009年01期

4 宋晓春;言岚;;勒克莱齐奥的文学生态观[J];求索;2009年01期

5 鲁京明;冯寿农;;与沙漠的和谐结合——析勒克莱齐奥的《沙漠》[J];当代外国文学;2009年02期

6 袁筱一;;探索人性的寓言世界——论勒克莱齐奥的作品[J];当代外国文学;2009年02期

7 谭成春;;勒克莱齐奥的创作历程简述[J];当代外国文学;2009年02期

8 高方;许钧;;试论勒克莱齐奥的创作与创作思想[J];当代外国文学;2009年02期

9 卢志博;;物质的遮蔽和反物质主义的“战争”——勒克莱齐奥《战争》评析[J];新东方;2009年04期

10 马玉琛;;作家不可以做词奴——兼评勒克莱齐奥的《战争》[J];小说评论;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曹娴;;勒克莱齐奥《沙漠》一书中的嵌套结构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樊伊人;;追寻的旅程——评勒克莱齐奥《流浪的星星》[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许钧 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教授、博导,全国法国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我所认识和理解的勒克莱齐奥[N];经济观察报;2008年

2 曾进邋董铭;勒克莱齐奥 人生和作品一样传奇[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

3 董强;勒克莱齐奥:其人,其作品[N];中华读书报;2008年

4 晓阳;诺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成名作全新面市[N];中华新闻报;2008年

5 CBN记者 苏娅;勒克莱齐奥:愿与杜甫结伴旅行[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6 本报驻京记者 吴越;勒克莱齐奥文学,通过梦想解除枷锁[N];文汇报;2009年

7 翟业军;勒克莱齐奥《奥尼恰》:逆流而上,来到异托邦[N];文艺报;2011年

8 南方周末记者 王寅;“靠了革命,我们今天才有可能坐在这里”[N];南方周末;2011年

9 本报记者 姜小玲;我在一笔一画中感受到幸福[N];解放日报;2011年

10 深圳商报驻沪记者 卢羽华;演讲“太法国” 读者“听不懂”[N];深圳商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璐;回归自然[D];南京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利华;勒克莱齐奥作品中的生态思想[D];苏州大学;2010年

2 关晶;生态批评视野下的勒克莱齐奥[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雪娇;论勒克莱齐奥小说中的流浪主题[D];重庆师范大学;2010年

4 于s

本文编号:22616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2616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c22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