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学地图
[Abstract]:As the second language of literary geography, "Literary Map" aims at transplanting and drawing lessons from the theory, method and technology of "Map", presenting and revealing the form and significance of literary geographical space with the organic fusion of the two narrative language systems of "Map". It has relatively complet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intertextuality. In view of the contrast between the flourishing of literary map fever 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and the absence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we need to systematically comb the form and conceptual changes of "literary map"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restoration and construction. Based on the academic orientation of interdisciplinary criticism mode and research method,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logic, the structure of graphic and text, the function of intertextuality and the dual method of Literary Map. It provides new theoretical enlightenment for the study of literary geography and literary history.
【作者单位】: 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
【分类号】:I10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方云;;文学地图[J];外国文学;2015年01期
2 李杰荣;;汉至唐代的诗经图[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3 邹建军;;我们应当如何开展文学地理学研究[J];江汉论坛;2013年03期
4 陈平原;从左图右史到图文互动——图文书的崛起及其前景[J];学术界;2004年03期
5 马昌仪;山海经图:寻找《山海经》的另一半[J];文学遗产;2000年06期
6 弗兰科·莫莱蒂;诗怡;;对世界文学的猜想[J];中国比较文学;2010年02期
7 吴雨平;方汉文;;“新文学进化论”与世界文学史观──评美国“重构派”莫莱蒂教授的学说[J];文艺理论研究;2013年05期
8 钟仕伦;;概念、学科与方法:文学地理学略论[J];文学评论;2014年04期
9 高树博;;弗兰克·莫莱蒂的“世界文学”思想[J];学术交流;2015年01期
10 梅新林;;文学地理学:基于“空间”之维的理论建构[J];浙江社会科学;2015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记者 颜维琦 曹继军;[N];光明日报;2014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硕;;沈复与蒲松龄女性观比较研究[J];蒲松龄研究;2009年02期
2 刘洪强;;《周易·井卦》与《井底引银瓶》之关系探微——兼论《周易·井卦》对《金瓶梅》人物命名的影响[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3期
3 徐乐军;;论《香奁集》之于唐末诗坛的意义[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4 丁志军;;《樊南文集补编》所收《修华岳庙记》应为北魏文[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5 周如月;;元稹悼亡诗研究中若干争论复议[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6 李汉南;;元稹、白居易唱和诗初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1期
7 段宗社;;“艳遇”原型的经典模式——金圣叹批《西厢记》“惊艳”一折细读[J];安康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8 晏萍利;;浅论陈寅恪“了解之同情”的文学批评观——以《元白诗笺证稿·艳诗及悼亡诗》为例[J];安康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9 张忠云;;陶渊明与李白诗文中生命意识的飞扬[J];安顺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10 张忠云;;魏晋风度与盛唐魅力——论陶渊明、李白诗文中自由精神的张扬[J];安顺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齐;;《五岳真形图》的成立——以南岳为中心的考察[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王揟;;宋本《纂图互注礼记》二十卷的流传和文献学价值[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七辑)[C];2009年
3 范子烨;;东晋时期京口天师道及相关之历史问题——以陶渊明始作镇军参军为中心[A];“六朝历史文化与镇江地域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4 陈湘琳;;休去倚危阑——辛弃疾“登楼”心态初探[A];纪念辛弃疾逝世8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5 王志民;李梅训;;浅谈儒家学派形成的文化基础——齐鲁[A];北京学研究文集2008(下)[C];2008年
6 马银华;;古典诗词教学与大学生人格美育[A];全国“大学语文”课程教材与教法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7 伊卫风;;安史之乱与“两税法”改革——唐德宗的政治技艺[A];财税法论丛(第14卷)[C];2014年
8 边利丰;;陶渊明《饮酒·其五》的学术公案及其理论思考[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研究(2013年卷)[C];2013年
9 焦振廉;;论出土秦汉医书与早期文献整理[A];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第十四届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10 徐畅;;唐万年、长安县乡里村考订补[A];《唐史论丛》第二十一辑[C];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马银华;文化视野中的北宋齐鲁诗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曹利云;宋元之际词坛格局及词人群体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崔成成;陈寅恪“文史互证”思想与方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赵爱华;乱世与古小说[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杰;汉武帝故事及其文化阐释[D];南开大学;2010年
8 刘红红;庄子思想与魏晋时期中国文艺的自觉[D];暨南大学;2010年
9 冀爱莲;翻译、传记、交游:阿瑟·韦利汉学研究策略考辨[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侯桂运;文言小说诗化特征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博;唐代艺伎与唐声诗的传播[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伍永晋;明清《西厢记》续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域铖;宋诗对白居易诗的受容与超越[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赵雪梅;陶渊明诗文中的生态美学思想[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莉;唐元和时期音乐文学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6 冯瑞;北宋历史地理学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7 任立鹏;唐代宫廷消费问题初探[D];西北大学;2011年
8 杨柏林;黄滔诗歌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9 张珂;中唐翰林学士诗歌创作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10 贾海涛;论韦苏州的生活观及其对诗歌创作的影响[D];河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邹建军;周亚芬;;文学地理学批评的十个关键词[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2 刘乃昌;苏轼同王安石的交往[J];东北师大学报;1981年03期
3 阎嘉;;戴维·哈维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传统[J];当代文坛;2011年06期
4 郭方云;;英美文学空间诗学的亮丽图景:文学地图研究[J];外国文学;2013年06期
5 梅新林;;文学地理学的学科建构[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6 曾大兴;;建设与文学史学科双峰并峙的文学地理学科——文学地理学的昨天、今天和明天[J];江西社会科学;2012年01期
7 高建平;;马克思主义与复数的世界文学[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4年00期
8 杨义;;中华民族文学发展的动力系统与“边缘活力”[J];百色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9 杨义;;文学地理学的三条研究思路[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10 李志艳;;论中国古代文论资源对文学地理学的建构[J];南京社会科学;2012年09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沈超;金代文学地理形态与文人群体的文化认同[D];浙江师范大学;201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席云舒;网络的崛起与文学的溃散[J];图书馆;2000年05期
2 邝炼军,李欧;网络文学:自由的挑战[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11期
3 张德军;环境文学与西部[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4 邝炼军;李欧;;网络文学:自由的挑战[J];西昌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4期
5 范建刚;论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理论建构的冲击[J];甘肃高师学报;2004年01期
6 黄曼青;关于当前网络文学价值取向的探讨[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年02期
7 潭洪刚;梁长应;陈功;;探讨网络文学美学特征[J];电影评介;2006年14期
8 谢邦会;汪茂生;;网络文学的现状特征与未来走向[J];新余高专学报;2007年06期
9 任小平;;风涌云起的网络文学[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年01期
10 陈楙昭;新闻与文学[J];复旦;1959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张炯;;新时期三十年文学的回顾与前瞻[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6.6)[C];2006年
2 张炯;;新时期三十年文学的回顾与前瞻[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佴荣本;;论文学史著的形态[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0年卷)——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C];2010年
4 ;生或死:徘徊在文学会场上的幽灵[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7.6)[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孝弟;休闲文学:左右为难的尴尬处境[N];文艺报;2000年
2 康天军;法院文学的题材与主题[N];人民法院报;2003年
3 马涌;莫让青春负了文学[N];人民日报;2013年
4 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 胡平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 白烨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博士后 谭旭东 本报记者 金涛;“80后”文学现象对当代文学生态的影响[N];中国艺术报;2007年
5 中国作协副主席 张炯;新时期三十年文学的回顾与前瞻[N];社会科学报;2007年
6 许苗苗;网络文学:现状及问题[N];文艺报;2009年
7 记者 熊唤军;把“文学鄂军”品牌擦得更亮[N];湖北日报;2011年
8 曾毅;穿越文学:传统抵达现代的桥梁[N];光明日报;2012年
9 荣智慧;走向世界的中国科幻文学[N];文艺报;2013年
10 柏彬 孙妍;e拇指手机文学原创争霸赛颁奖[N];海南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胡淑慧;辽金元文学构成的新主体[D];浙江大学;2005年
2 娄晓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欧美与留日学生文学观研究(1900-1930)[D];复旦大学;2009年
3 金真迪;解放后韩·朝·中国朝鲜族文学教育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4 树林;蒙古族藏文文论体系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2年
5 黄勇生;进化论思想与晚清、五四的文学变革[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6 李建明;包公文学研究[D];扬州大学;2010年
7 过元琛;中国文学中王昭君形象的古今演变[D];复旦大学;2010年
8 胡柏一;中国报告文学的历史进程与文体演变[D];吉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裔丰;网络文学简论[D];西北大学;2005年
2 李晶;论网络文学的大众化及其表征[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1年
3 徐建峰;微博文学的定义、体裁与价值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贾鹏锋;论网络文学的价值[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5 李长中;回归文学本位的探索[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邓写焓;文学中的深圳[D];西南大学;2013年
7 蒋珂;90年代以来乡村女性进城情结的文学表述[D];河南大学;2007年
8 申舒尧;90年代以来文学影视化现象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4年
9 冯丹;建安骚体文学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10 巫明川;消费文化语境中的手机文学研究[D];温州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2643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264386.html